世上最美好的爱情——宝哥哥爱着林妹妹

20
世上最美好的爱情——宝哥哥爱着林妹妹
一
《红楼梦》一书对爱情的描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尤其是对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描写既有理想主义元素,又充满了悲剧色彩,读来让人喜悲交加、情不可禁。虽然全书一开始就暗示了主要人物各自的命运走向与结局,但书中的细节描写与点缀仍让人唏嘘感叹。
宝黛的爱情发展是全书主要线索之一。这种爱情具有中外完美主义的理想元素: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家世相近、趣味相投。男主人公贾宝玉懂得怜香惜玉、俯身迁就;女主人公林黛玉婉转风流、美貌绝世。他们在贾府最高权威者贾母的照看下,一个似水,一个如鱼,在无忧无虑地生活成长的同时,爱情的花朵也在他们之间静悄悄地绽放。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宝黛初会时宝玉眼中的黛玉。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贾府,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彼时都是六七岁的孩童,天真烂漫。宝玉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做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当宝玉得知林黛玉也没有玉时,便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初次见面,宝玉感觉:这个妹妹似曾见过或者是久别重逢。评价:神仙一样的妹妹。可见,虽是初次会面,但黛玉已给单在姊妹们、丫头们中混的宝玉留下了美好与惊艳的印象,这为俩人今后更和睦的相处和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宝黛美好爱情发展的第一阶段:千里相会。
二
女儿贾敏的早逝,使贾母把对女儿的爱全都转到了黛玉身上。贾母要把宝玉原来住的碧纱橱腾挪出来给黛玉住,宝玉则说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就很妥当,因此两个人随同贾母一处坐卧,同一桌吃饭,同一床睡觉,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当二人言语不合时,黛玉常常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常常从自身找原因,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
光阴荏苒,转眼三四年过去了,宝玉、黛玉与宝钗在贾府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各位小姐送薛姨妈给的宫花,而黛玉不在房中,正在宝玉房中解九连环。
此时的宝玉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都初试了云雨之情,在警幻的引导和袭人的半推半就下懂得了男女之间的情与性。比宝玉大两岁的宝钗正值十二三岁,懂得自然比宝玉多一些,正在修德养性等着宫中的选秀,有更高的理想,无暇顾及宝玉与黛玉整天的嬉闹与玩耍。
后来宝钗落选,金玉良缘的“传言”一时甚嚣尘上。黛玉也渐渐看到来自宝钗的威胁,时常提醒宝玉:不要见到了姐姐就忘记了妹妹。第十九回,宝玉去探望黛玉,闻得一股幽香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问是什么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此时的黛玉知道了吃醋,懂得了爱情是自私的。
黛玉又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而宝玉给她讲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林黛玉的钦慕与爱恋,借小耗子的口认定: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我心中真正的香玉,什么冷香、金锁都是别人嘴里的话,与我无关。
这时候的宝钗,家资丰饶,本人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长辈喜爱。及笄之时,贾母亲自张罗给过生日。可是无论宝钗怎样优秀都不会入宝玉之眼,因为宝玉是不会喜欢一个本该清清净净却被仕途经济洗了脑的女儿;不会喜欢总是以教母身份出现,不仅对自己也对别人指手画脚,总显得比别人懂得多一些、略高一筹的宝钗;也不会喜欢一个冷漠无情的宝钗。他喜欢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表面上是跟自己使性子,但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唯一知己,从不想在自己身上得到什么的林妹妹,所以他告诉黛玉:放心。告诉紫鹃:咱们活着在一起,死了也要在一起。
这是宝黛爱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两心相许。
三
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回来,贾宝玉因张道士说亲,有些做贼心虚,便来探听黛玉的口风。不料一向在宝玉面前说话无所顾忌的黛玉并没领会到宝玉的一片苦心,告诉宝玉只管去看戏,不要惦记自己。
也是在该章节,宝玉表示:“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当黛玉说出两人都忌讳的话题,张道士说亲,宝玉有了好姻缘时,宝玉第二次砸玉。而贾母的一番“不是冤家不聚头”,让俩人领悟了因缘际会都是有来历的,为什么遇到的是他而不是“他”,是阴差阳错,也是天意如此。所以,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望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处。
宝玉挨打后,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两块半旧的手帕,黛玉体会出旧手帕子的深意。正是:“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这种伤悲,是两情相许、爱情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伤悲;是黛玉明白了宝玉的真心喜极而泣的伤悲;也是自哀自怜、不能公开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的伤悲。
从此以后,黛玉的笑容多了起来,心胸也开阔了起来。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让惜春画出园子里的景物时,黛玉让惜春把刘姥姥也画上,并两手捧着胸口,一面笑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后来宝钗为惜春开了画画需要的笔墨颜料单子,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说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起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宝钗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黛玉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
黛玉对宝钗态度的转变,并不是因为说错了酒令受到宝钗的规劝,也不是因为宝钗送了几两燕窝,而是因为宝玉对自己的忠贞和她自己对爱情的自信。多年来悬在心头的一件事终于有了着落,也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最称心畅意的一件事了。云也好了,花也好了,风也好了,眼前人也好了,曾经认为藏奸的人也好了。心态一变天地宽。
这是宝黛爱情的第三个阶段:情定终身。
四
因为黛玉身世可怜,所以宝玉对黛玉的爱中也带着怜惜,这是爱情产生的又一因素。这种怜惜发自宝玉的内心,他愿为黛玉的快乐和幸福心甘情愿地付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黛玉,不让黛玉受到伤害,无条件尊重和呵护黛玉。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当宝玉告诉黛玉,在探春管家期间干了几件大事时,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情定终身后,两个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这时候的宝黛爱情步入成熟阶段。薛蟠经商从江南带回来一些货物,也给宝钗带回一些笔、墨、纸、砚、香袋、香珠、扇子、花粉、胭脂等南方土物,宝钗将其中一些送给了大观园的姑娘小姐。黛玉看到家乡的物产触物伤情,勾起对家乡和自己身世的慨叹。
此时的宝玉不是摔玉砸玉时的宝玉了,少了些莽撞,多了些成熟。像哄孩子一样,将那些东西一件一件拿起来摆弄着细瞧,故意问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那是什么做的,这样齐整;这是什么,要它做什么使用。又说这一件可以摆在面前,又说那一件可以放在条桌上当古董儿,说些没要紧的话来分散黛玉想家的心。
宝玉又告诉丫鬟们:“因我方才到林姑娘那边,见林姑娘又正伤心呢。问起来却是为宝姐姐送了他东西,他看见是他家乡的土物,不免对景伤情。我要告诉你袭人姐姐,叫他闲时过去劝劝。”
而此时,荣国府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王夫人开始抄检大观园,清理了宝玉身边的人,撵了晴雯、四儿和芳官,并表明在宝玉身边的只需要像袭人、麝月一样笨笨的、尽心尽力的。因为王夫人并不喜欢像晴雯一样伶牙俐齿的“妖精”,所以宝黛二人并没有意识到抄检大观园带来的严重后果,继续像以往那样忙着传情达意,表白心迹。
第七十九回,当两个人讨论到宝玉为死去的晴雯写的一篇《芙蓉诔》中的诗句时,黛玉提出自己的看法。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当宝玉说出“不敢”时,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
言外之意,将来终归要到一起的,现在又何必分得这样清。
这是宝黛爱情的第四个阶段:憧憬未来。
可是,沉浸在美好爱情中的宝黛二人,并没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这危机来自贾府的即将倾覆,来自王氏集团核心人物王夫人的干预。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美好爱情被无情的现实打碎,怎能不叫人唏嘘慨叹,在唏嘘的同时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更叫人刻骨难忘。
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果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