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宝钗的心机

34
宝钗的心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很适合薛宝钗。未到及笄之年的薛宝钗,人生已经历了两次打击。

第一次是痛失父爱,家道中落。书中第四回介绍宝钗: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薛家家大业大,金陵世家,有百万之富,但薛蟠却终日斗鸡走马,言语傲慢,经济世事全然不知。薛父死后,家中各处买卖虽有旧伙计、老家人措办,但也有趁机拐骗起来的家人,京都几处生意渐亦消耗。可见宝钗也见识了世态炎凉,体会到了人心叵测。寡母愚兄,能者多劳,小小年纪就为家计操碎了心。

第二次是投亲靠友,备选失利。书中第四回介绍,“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为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借故游览上国风光,年方十有五岁的薛蟠薛文起,带着寡母贤妹向京都逶迤而来。

为了管束儿子,薛姨妈借坡下驴,接受了贾政及贾母的挽留,在当年荣国公静养之所——梨香院住下。书中第七回,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情节可推测出,宝钗备选失利,以养病为由,托故不出。宝玉问周瑞家的:“宝姐姐在家作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回答:“身上不大好呢。”

经历了两次打击的薛宝钗渐渐成熟老练起来,正如黛玉在第五十七回中评价宝钗:离开了姨妈,就是最老道的;见了姨妈,就开始撒娇。

黛玉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特立独行、一往无前,有时闹得惊天动地、众人皆知。与林黛玉相比,老道的薛宝钗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则知道什么是迂回委婉、圆滑世故;什么是以退为进,得人心者得天下。

宝玉与宝钗的正式接触是第八回,宝玉探望生病的宝钗。宝玉看宝钗:“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密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然后写宝钗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两个人坐在暖炕上,互相看着各自的配饰,一个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个是癞头和尚给的话錾的。最后甚至宝钗的丫鬟莺儿都觉得两人配饰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和“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莫不是天意如此?

从此宝钗便对宝玉另眼相待了。

而宝玉此时精神上的恋爱对象是林黛玉,肉体上的爱恋对象是袭人,对宝钗的高看一眼似乎并没放在心上。

可对宝钗来说,人生的又一次机会来了。宝钗开始酝酿怎样逆转被动局势,做到后来者居上。

天赐良机。端午节,元春赏赐宝钗与宝玉一样的礼物。这是一种补偿,补偿宝钗在备选时王家和贾府没有帮上忙;也是一种暗示,暗示将来的宝钗可以作为宝玉娶妻的候选对象。这让宝钗有了底气。

书中第二十八回写道:“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明明知道宝玉的心中只有黛玉,为什么第二天就把娘娘给的红麝串子戴在了腕上?似乎是对金玉良缘的认可,也是对木石姻缘的宣战。

先得人心,再得宝玉。

宝钗十五岁生日时,贾母拿出二十两银子亲自替宝钗过生日,宝钗知贾母喜爱热闹戏文和甜烂之食,便在贾母问自己时都拣其喜欢的说了,让贾母十分喜悦。

丫鬟金钏跳井死后,宝钗及时安慰王夫人,并把自己新做的两件衣服作了金钏的丧服,赢得了王夫人的赞赏。

宝钗帮助拮据的史湘云开诗社举办螃蟹宴,以致快人快嘴的史湘云多次称赞宝姐姐。

协助探春管理大观园,施小惠,兴利除弊,使主子、奴才一片欢呼。

笼络黛玉,夜送燕窝,使黛玉“孟光接了梁鸿案”,两人成为知己。

甚至对庶出的贾环也关照有加,视其与宝玉一样,不分嫡庶。后来赵姨娘亲自捧着宝钗送给贾环的礼物到王夫人跟前称赞宝钗识大体、会做人,王夫人虽然连头都没抬,只说了一句“收了去给环儿玩罢”,但心里却是赞美宝钗的。

有了强大的后盾,宝钗便可以跟黛玉公开叫板。而这种叫板带着充分的准备和必胜的信心,带着商人出身特有的假仁假义,表面上满口仁爱,实则充满算计,暗藏杀机。

宝钗、黛玉围绕宝玉发生过几次冲突。这些冲突都是柔情中带着嘲弄,诙谐中带着挖苦,心中妒火熊熊,目的则是不可告人的。宝钗最公开的一次叫板是在第三十回。

宝玉和黛玉吵完架和好后,被凤姐领着去见贾母,此时宝钗也在。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什么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

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此时醋意十足,撕下了“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伪装面具,指着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黛玉的心愿,忽又见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马上回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凤姐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宝钗在与黛玉争风吃醋,便也笑着问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宝钗的坚定勇猛不逊于林黛玉的痴心缠绵。两人方法不同,殊途归一。关键时刻,宝钗也会软中带硬、夹枪带棒地对林黛玉进行反击。

宝钗对宝玉最深情的一次表白是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个出场。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宝钗见宝玉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自悔说得急了,表白得太直接了,不觉红了脸,垂下了头。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又见宝钗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亦想:“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

听茗烟说,宝玉挨打是薛蟠在中挑唆,宝钗回到家里,明则奉劝哥哥,实则发泄对哥哥的不满。薛蟠却道,是因为宝玉的那块玉,宝钗才护着宝玉。一句话把宝钗的心事勾引了出来,宝钗回到房里整整哭了一夜。

这一夜,宝钗必是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必是欲得而不能,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必是痛恨哥哥惹是生非,给自己帮倒忙。

同病相怜,黛玉懂得宝钗。次日早起来,独立在花荫之下的黛玉,看见宝钗无精打采的样子,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贴身丫鬟莺儿也知道主子的心事。在第三十五回,莺儿给宝玉打络子,告诉宝玉:“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哪更提起宝钗来!

没想到刚刚回去吃完饭的宝钗又转了回来,帮助莺儿替宝玉打络子,并建议“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宝玉的贴身配饰,尤其是那块玉的络子,大多是袭人和黛玉打理,此时,宝钗大有鸠占鹊巢之意。

宝玉挨打,宝钗接二连三地来到怡红院,大大方方向宝玉表达关切,这既可看作男女之情,又可看作兄妹之情,也是向所有人发出强烈的暗示,并得到了回应,贾府最高权威者贾母就称赞:“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忙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这是宝钗“反转之战”最大的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