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生死观

17
贾宝玉的生死观

《红楼梦》中,与狗苟蝇营的贾雨村相对的一个人就是贾宝玉。他生在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却从小对男人与官场充满了蔑视。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贾宝玉身边的人都是皇亲国戚、亲王贵族,可贾宝玉给他们的定义却是须眉浊物,他把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之道、死读书的人称为“禄蠹”。并且从根本上对男人进行否定:“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具体看看贾宝玉周围的男子。大伯贾赦世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却不好好做官,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天天和小老婆喝酒。贾赦的儿子贾琏捐了个官,是五品的同知,有名无职,极其好色,用宝玉的话说,是特别俗气的一个人。

自己的父亲贾政,身为员外郎,表面喜欢读书,礼贤下士,拯弱济危,实际却是道貌岸然,明知道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营私舞弊,徇情枉法,使杀人者薛蟠逍遥法外,却依旧把贾雨村当作座上宾。

宁国府的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只一味高乐,把宁国府翻过来也没人敢管,跟自己的儿媳妇搞在一起,丢尽了祖宗的颜面,加速了贾府的败亡。贾珍的儿子贾蓉则是买的官,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从太监戴权那里买了一个五品龙禁尉,只为在妻子秦可卿葬礼上风光好看。

贾府表面上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吃的是皇粮,做的是命官,读的是圣贤书。可贾府的后人们却没有身为士大夫应有的“仁义礼智信”等品行,他们吃喝嫖赌,腐化堕落,无所不为。

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贾宝玉,看透了周围“须眉们”的龌龊不堪、冷酷无情,因此只喜欢在内闱中厮混,用女儿们的洁净来滋养自己。女儿们的清纯与青春的气息是一剂良药,让他在腐烂、腌臜的贾府中呼吸到新鲜、芬芳的空气。贾雨村每次到贾府,必要点名贾宝玉相陪,宝玉则表示,自己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来往。

贾雨村与史湘云、薛宝钗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贾府主流的价值观。史湘云曾劝过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讲讲谈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钗等劝他在仕途经济上用点心时,他也生气,表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书中最能表现令贾宝玉藐视的死是第三十六回的“文死谏,武死战。”贾宝玉认为那是沽名钓誉之死,皆非正死:“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贾宝玉列举了两种表面看是不得已而死,实则是不知大义之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弹乱谏,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中多以严父慈母为标配。生于闺阁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贾宝玉每次遇到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每次听到父亲叫他,都像晴天里打了一个焦雷。对父亲的惧怕使宝玉远离贾政,而贾政那些仕途经济的论调也与宝玉的理想追求格格不入,因此贾宝玉的人生是缺少人生坐标或者人生标杆的。

既然不愿步入官场,又不愿读八股之文,宝玉的生死观便是活着一日快活一日。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是无奈与彷徨,除了混迹于闺阁,贾宝玉还没有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因为没有出路,年仅十几岁的贾宝玉看到了人生的万途归一:死。他也从来不避讳谈生死。

在对的时候去死。

同样在第三十六回,宝玉对袭人说道:“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为对的人去死。

书中第七十一回,尤氏说宝玉:“谁都象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阁的?”尤氏笑道:“怨不得人都说他是假长了一个胎子,究竟是个又傻又呆的。”宝玉笑道:“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第三十四回,宝玉因为金钏之死和蒋玉菡之事挨打,当林黛玉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则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人终要化成灰、化成烟,随风而逝。在对的时候去死,为对的人去死,就是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