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秘药”

40
贾府“秘药”
一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千尊万贵的贾府子孙们也逃脱不了自然的法则。
在生老病死上,才真正体现了众生平等。
作为侯门望族,贾府治病也讲气派。书中第四十二回,给贾母看病的御医官至六品,却“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进了屋,不敢抬头,坐在一张小凳子上,屈下一膝给贾母诊脉。
到贾府看病的医生也要有心理准备。书中第五十七回,贾母告诉给宝玉看病的太医:“若吃好了,我另外预备好谢礼,叫他亲自捧来送去磕头;若耽误了,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
但有病就治,这一点,侯门贾府倒是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心态。急切地想找个好大夫,急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病,急切地想知道吃什么药见效,巴不得一剂药下去立即恢复如初。
书中第二十一回,凤姐的女儿巧姐出天花,凤姐便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
可怜天下父母心,凤姐虽然刚硬,但在对待女儿上,也有一副柔弱的心肠。
二
贾府也有一套自己的养生方法,比如饥饿疗法。书中第五十三回,写道:“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日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再素习饮食清淡,饥饱无伤。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
第四十二回,贾母陪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玩了一天,被风吹病了,急坏了贾府的孝子贤孙。“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诊治。王太医告诉贾珍等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巧姐因为王夫人给了一块糕,在风地里吃了,也开始发热。王太医的诊断是:“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这说明,贾府的“秘法”与医理是相通的、科学的、可行的,即清淡饮食,饥饿疗法,辅以医药。
巧姐和贾母得的是身体之病,病在表里,是大夫可治好的病。可有些病是在心里,俗语说的“心病”。得了心病,药是不管用的,还要找到得病的根由,“心病还要心药治”。
书中第五十七回,紫鹃试探宝玉,说是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宝玉听了,“一头热汗,满脸紫胀”,“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请李嬷嬷来,在“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用袭人的话说:“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宝玉见到了紫鹃,方“哎呀”了一声,哭出来了。还是薛姨妈懂得宝玉的心,说在宝玉心上:“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宝钗的冷香丸也是一副心理安慰剂。这冷香丸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此外,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因为冷香丸制作过程复杂、烦琐,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越是烦琐、耗时耗力的东西越让人寄予希望与期盼,再加上是一个癞头和尚给的海上方子,专治无名之症,越发显得神秘,所以每次发病,只服一丸就见效。
宁国府长房孙媳秦可卿得的是心病,时好时坏,并跟凤姐说,任凭是神仙,治得了病治不得命。冯紫英推荐的张友士可谓高人,分别从病理和心理给出了诊疗方案。
病理上,张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心理上,张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张友士也给予秦可卿希望:“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间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
可是,不管医术如何高明,秦可卿每日忧思重重,不思茶饭。当书中第十一回,凤姐最后一次去看望时,“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最后,秦可卿惶恐不可终日,自缢了之。
人如果想死,真是神仙也救不了。
尽管贾府里的人,吃起人参、燕窝这些普通人家摸不着的东西都不在话下,用凤姐说秦可卿的话“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也请得起名人高士和御医。可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疗病方法,最有效的“秘药”则掌握在贾母手里。那就是心态。
心态好。贾母虽然年纪大了,“却极有兴头”,爱热闹。每天与孙子、孙女们取乐,打牌、看戏,怎么开心怎么来,每天想尽法子要“好好乐一乐”。乐观是治愈一切疾病的良药。
贾母从做重孙子媳妇起到贾家,“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经风雨见世面,见怪不怪,面对儿孙们的胡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良好镇定的情绪是化解一切狂风暴雨的“压舱石”“绕指柔”。
贾母是贾府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官二代”,至高无上,说一不二,虽是老祖宗,却懂得退让,见好就收,难得糊涂。王夫人逐出晴雯后,向贾母汇报,贾母也未深究,犯不着为了一个奴才与儿媳妇掰脸闹得不愉快。
随遇而安,能进能退。书中第七十五回,贾母吃饭,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盛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贾母因问:“都是些什么?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
书中第七十一回,贾母迎来八十大寿。人生自古七十稀,贾母能够活到八十大寿,且身体康健,养尊处优是一个先决条件,后天掌握的养生“秘药”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