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二、物理情境教学的理学基础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高中生的责任感、荣誉感都有了较高的发展,友谊显得更为强烈牢固,择友更为严肃稳定。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尊心日益增强。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虽已接近成熟,但仍未完全成熟。高中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认识能力增强,思维水平提高。高中生的观察记忆力增强,意义记忆已占相对优势;其想象力已能围绕问题进行丰富而连贯的构想。逻辑思维的组合作用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高中阶段学生思维上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一般不轻信他人或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思考、争论和评论。在与人讨论问题时,不仅自己设法提出具体见解,也希望对方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对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轻易放弃或改变。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想象力丰富,创造想象占主导地位。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高中物理学科内容,找寻创设物理情境的切入点进行情境创设,开展情境教学。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内在因素必须是通过先导因子的刺激才可以被激发。也就是说,在诱导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如教师的指导、默认)的刺激下,才能有效地发生内在要求。创建物理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有效激活学生的精神追求,增强记忆,启发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去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刺激学生的感觉;学生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知识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符号,而是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习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2]

惧怕的和愤怒的情感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

当人们心情舒畅、情绪愉快时,思想是灵活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记忆才是准确的、快速的,头脑中才会展现清晰的图像。当心情不好时,它就会出现迟钝等状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都会影响对方,这种现象被称为互动的现象。物理抽象且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优美的动作等让学生感到轻松。这是对学生浓厚兴趣和潜能的激发,他们将变得聪明和主动。

(三)思考问题的特征理论

鲁宾斯坦,前苏联心理学家,从辩证的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思维过程出发,说明了人的思维特点。其研究表明:思考源于问题,然而问题源于情景。了解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思想。这意味着存在的问题相互关联和制约。他是从问题的起源来理解的。思考产生问题,又解决问题。建立的物理情境创设要以问题为核心。所以,离开问题,情境创设就毫无根源。在教学中的物理情境问题的建设,是现实世界的东西的反映。这是符合特征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感知。

(四)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强调:在认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情境。认知能力的发展态势取决于环境认知。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个人与环境之间,而不是简单地在每个人心中。情境方案意味着一个丰富的刺激。缺乏足够的学习环境,将无法最大化学生的潜力。课堂知识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容易被迁移,因为情境方案为这些知识提供了支持。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自发的活动,认知建构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情境认知理论知识源于真实的事件和情况,又包含了更深层的意义。物理情境教学更关心的是,物理情境对物理学习的影响。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其注重对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建立的意义和经历的偶合,促进认知,连接查询、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情境认知认为:知识是个人和情境属性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双方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