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态度的概念界定
(一)态度的内涵
“态度”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人物静止时的身体姿态,后来被用来描述20世纪早期波兰农民适应美国城市文化的过程,成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说过“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可见“态度”对于社会与个人心理的影响之大。
虽然对“态度”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久的历史,但是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共识。学术界对“态度”的看法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界定偏向认知成分,支持者以洛开奇(M.Rokeach)和贾德(Judd)为代表,比如洛开奇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就是将对象的多个有关的信念联系起来。这类界定强调的是认知信息及其组织。第二类偏向情感成分,比如支持者阿吉增(Aizen)认为个人的态度是其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评价,可分为积极方面的评价和消极方面的评价。这类态度内涵界定将情感作为标志。第三类倾向于行为成分,代表人物有热尔根(Gergen)。热尔根认为,态度就是一个人面对某事物或者活动第一时间可能会采取的行为反应,具有一种倾向性。第四类界定结合了前三类的看法,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组成的,费里德曼(Freedman)将它们总结为态度三要素,是目前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类界定。
基于态度三要素,卢森堡认为态度是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并提出理论模型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个体受到刺激,如情境、他人、社会问题等刺激,自身持有的态度会使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态度中情感成分使人做出神经及情感的言语反应,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使人做出认知反应及观点的言语反应,态度中的意向成分使人做出外显行为。
综上所述,态度的涉及对象包括情境、他人、社会问题等一切事物,并不限定于单一事物。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正向刺激,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才能使学生做出有益于社会与个人的行为反应。
(二)科学态度
对于科学态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先将其归为科学思维的研究领域,认为情绪也是科学态度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科学态度的深入研究,科学态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Gardner对科学态度进行分类之前,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科学态度进行大量研究,但对于科学态度的具体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他将科学态度分成“科学的态度”与“对科学的态度”两类。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科学的态度是人在面对人、事或者问题时做出的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对科学的态度是人们面对与科学相关的活动或者事物所表达出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当然我们更倾向于对学生科学的态度的研究,因为这比较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而且对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有着重要作用。目前,科学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倘若对待科学能有积极的态度,就会促进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
1985年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倡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促进儿童科学态度的培养,其中包括好奇心、尊重经验、批判性思维、灵活性和对变化世界的敏感性等。
通过对科学态度的定义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发现目前科学态度细化为三种成分:①人们对于研究科学或者有关内容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成分,如热爱或者憎恶;②人们面对自然界和科学研究时原有的认知成分,如个体在面对科学事物时,会有某些感官上的知觉、有一定的想法等;③个体对待与科学相关的实验、知识或者生活事例所做出的反应,持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