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分析重组,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四、背景材料分析重组,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生有效记忆的根源。问题只有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才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物理教学要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多尔提出了“3S课程”范式,其中一个S就是故事。教科书上的一些科普故事,经过有目的且恰当的分析、重组就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纳入教学中去。教师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科普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较容易掌握所要求的知识点。例如,在进行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中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参中的小故事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

话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张飞对自己排在第三位总感到不服气。有一天,兄弟三人饮酒聚会,张飞喝了不少酒,趁着酒劲提出要与关羽比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完后,张飞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最后,他便气呼呼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去了。关羽想了一下,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一个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了地面,关羽获胜。

接着提问学生:张飞为什么会失败呢?这个故事是否能说明关羽的力气大呢?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提出:“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就能知晓答案。”然后进入正课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一些物理史实、物理规律的理解存在着再认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创设趣味故事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获取知识,加深对新知的印象。

总之,倡导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其实质是要利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物理知识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同时学生对这些生活化情境的问题的解决,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将生活元素巧妙地融入物理教学中,才能在物理教育和学生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物理教学实现最佳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