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生活的界定
近年来,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日趋增多,但对“生活世界”内涵的理解各有千秋。研究者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胡塞尔和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界定。其理解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支持胡塞尔的理论,认为“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强调人活着、生着的意义。例如,杨莉君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中即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一种观点将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理论统整起来,认为“生活世界”是实体世界与关系世界的统一。例如,郭元祥在“论生活世界的教育”中即支持此种观点。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将“生活世界”看作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统一的世界。例如,张华的“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即持此种观点。笔者较赞同第三种观点。本书对生活的界定即以此为基础。
笔者认为,生活世界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统一的世界。本书所指的“生活”即日常生活和非日常活动。毫无疑问,学校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在家的安全感。非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自由创造和竞争的空间,使我们积极进取,也会带给我们枯燥、疲惫、焦虑的感受。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枯燥的学校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教育既然源于生活,就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根基。教育具有以理性去提升生命的使命,需要以非日常的理性生活为支撑,两者共同构成学生的完整生活。新课改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这说明教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本书着重研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活情境转化为具有日常生活色彩的教学情境,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在本书中,“生活”的含义可简要表述为:“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