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教学案例评析

一、基础知识教学案例评析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5节)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现象,思考力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事例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如表4-1和4-2所示。

表4-1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5节)

续 表

表4-2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5节)

续 表

由教学过程A和B的对比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进行,主要针对理论知识提问,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心理紧张。同时,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少,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而将“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课堂,能够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联结起来,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探索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经验逐步建构知识的意义,最后通过开放性习题的练习,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蕴含其中,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学习。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可遵从以下三个步骤:一是概念和规律的引入;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三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由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所以在进行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时,应先向学生介绍相关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教学可结合经验情境和问题情境来进行,必要时可以适当创设实验情境。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主动探究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师生的合作下,共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最后总结整个探究过程,找出一些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在概念、规律呈现出来以后,就要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为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真实性的情境或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习题,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生活化情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