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为了适应美国工业革命和经济迅速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挑战而形成的。[1]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要旨主要集中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从做中学”。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主要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2]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二)学校即社会
学校即社会包括两层含义:①社会生活有教育的作用;②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有自由的相互影响。[4]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应该具有三个重要功能,即简化生活、净化生活和平衡生活。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应该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格纯化、理想化,创造一个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三)从做中学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学校里的知识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是“做”的过程。在杜威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么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他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他从感觉疑难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设、推断以及验证的“思维五步”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5]即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从活动中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他认为:教师应当给儿童提供实际的经验情景,从而引起儿童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才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原则旨在让儿童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促进儿童的身体活动,提高儿童自制力、增强儿童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新的环境。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是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其实质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促进生活的手段蕴涵于生活之中。他的教育思想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体验,在促成儿童发展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对改革传统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从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出发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因此难以使课程达到某种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