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物理知识的学习应当多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同时还要关注物理知识与社会问题的交互作用,以突显物理学的价值。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进行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满足物理知识呈现的内在学习需要,还可以将物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有效发挥教学功能,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生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以下主要阐明这四种基本原则的含义,并论述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问题。

(一)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生动的情境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生活性原则。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尽可能真实。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经验去探讨、发现问题。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才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时,可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将其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分析。在综合分析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因素的基础上,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在应用生活性原则时要注意情境的简洁性,以减少情境创设所需的时间;此外,情境中应蕴含一定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再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性原则

问题性原则是指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围绕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来设置或者由学生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问题性原则。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保证问题本身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

问题是认识主体要弄清或力图说明的东西,是认识主体想要解决的难题,因而问题必须具有目的性。“目的性”要求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出对物理问题的积极思考。

“适应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情境中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思维状态,能够积极讨论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二是指所创设情境既要蕴含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要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尽、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10]

“新异性”是指情境中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在第一时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性原则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问题性原则的应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按照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符合科学性,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要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水平。

科学性原则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必须遵守的原则。生活化教学情境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生活经验的可信度值得质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对所选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情境语言的逻辑性,情境中所含的隐性知识的可靠性,以及情境中所含概念、原理的严谨性。此外,尤其要注意情境内容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科学性原则要求情境的创设具有完整性。即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在囊括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同时,还要确保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努力即能予以解决。

科学性原则要求情境的创设具有有序性。有序性就是指情境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即所设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科学性原则能够确保知识的真实有效性。有序性的情境设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科学性原则时,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情境的科学性,反而会造成所创设的情境学术性太强,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多向的,情境引发的问题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是多元的。遵循开放性原则,可以使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宽松的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时空中,从而打破定式思维的束缚,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情境应尽可能是双向的,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使得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情味,教学气氛活跃,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中的高层次需要、表现需要、求知需要和发展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情境本身具有可伸缩性。情境具有可伸缩性是指所创设的情境能够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引申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和发展思维水平。

第三,情境中所包含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多样性。情境中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多样性的实质就是一问多解。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开放性原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提问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开放性原则时要注意适度,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要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开放和发散思维中寻求最优,追求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