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敏感期

(二)敏感期

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可以吸收大量的信息,可孩子们是怎样把这些大量的信息内化从而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呢?

蒙台梭利博士发现0~6岁的孩子还有敏感期。敏感期里的孩子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最适合他的信息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发现自己。

自人类出现,上天就赋予人类一个罗盘,为人们提供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向。人类的智力并非无中生有,儿童天生就是个观察家,通过感觉,他们借助其吸收性心智从外界获得印象。

儿童可以在敏感期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去理解从外部获得的印象,并经过整理,作为推理的依据;他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建立内里和外在的秩序。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像一面镜子似的全面接收这些印象,而是按照内里的感觉或者特殊的爱好,来选择特定的印象。

敏感期是指一个生物刚出生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力,这种感觉力是一种短暂的倾向,仅限于取得一种特定的特质;一旦取得这种特质,这种特殊的感觉力就会消失。

“敏感期”这个词是由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弗理在研究某些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之后蒙台梭利博士首度把“敏感期”这种讲法应用到人的发展上。

关于敏感期,有人说有“六大敏感期”,有人说有“九大敏感期”等。根据蒙台梭利的著作,本人总结为六个方面,包括运动敏感期、秩序感敏感期、细小东西敏感期、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和社会性敏感期。

敏感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能够最轻松、最容易并且最准确地习得某种特殊能力的时期。如果这段时间孩子没有按照他自己的心理倾向去做,以后他可能永远失去习得某种特定能力的机会。

敏感期并没有那么复杂、神秘,即使你不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也知道,学语言、体操、音乐等,必须在孩子的早期接触,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再学习,就很难达到精准的程度。

那么如何知道孩子是不是在敏感期呢?其中有一个特质:处在敏感期的孩子,会重复专注做一件好像在成人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动作,而且非常享受。事实上,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动作、这些重复的经验对加强孩子大脑的链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所以,做家长的要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环境、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机会,让孩子练习和完善刚刚开始的每一个活动。

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六个敏感期。

1.运动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0~6岁的孩子有运动敏感期,0~3岁,更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很多成长的飞跃,特别是大肌肉运动,都是在0~3岁发展的。

1岁以内,孩子能够实现翻身、坐、爬、站、走路等很多成长的飞跃,很多里程碑都是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0~3岁主要是大肌肉的发展,3~6岁是小肌肉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孩子们预备许多小肌肉活动。比如蒙台梭利日常生活区的活动,孩子可通过全手抓、握、捏、拧等动作来促进手指肌肉的力量,让手指更加灵活,为他以后握笔、读写做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家里也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做事,自己吃饭、自己动手穿衣服,这些日常的基本活动就是最好、最自然的小肌肉运动。

2.秩序感敏感期

孩子所经历的敏感期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敏感期叫作秩序感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一般在孩子1岁半开始出现,大概持续几年,3岁左右最明显。孩子喜欢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时间经过、顺序以及规定等,井然有序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自然的喜悦。

讲到秩序感敏感期,最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秩序,通过一个基点去认识一个事物,然后认识这个事物跟周围事物的关系,以此来熟悉这个世界、熟悉这个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够适得其所,如果这个环境出现一些障碍的因素,孩子会变得躁动不安,甚至有的时候乱发脾气。

比如对有些孩童来讲,家里的柜门一直是关闭的,假如你突然把柜门敞开了,或者是他常常用的一个小勺被阿姨或者是新来的保姆换成大勺的时候,或者是他常见的事物被挪走或被其他东西代替的时候,他都会受到搅扰,甚至会因此哭闹,但如果你把这些阻碍的因素除去,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消失了。了解这些是很重要的,下次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要考虑一下,这是不是跟他的秩序感敏感期有关?

但同时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容易被许多老师和家长误解、误用。现在一提到孩子不配合、不听话、生气乱发脾气,甚至是打妈妈、打外婆,很多人误把孩子的这些行为归结到孩子的秩序感敏感期。孩子可不可以打大人?可不可以打妈妈?可不可以打外婆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自由要在一定限度之内。

打人、骂人、说脏话这些不是敏感期问题,是属于管教问题,孩子出现一些偏执的行为需要马上制止和纠正,当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孩子行为的动机、原因,但要记得有自由,也要有限制。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几十个孩子在一间教室,很安宁,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室里的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秩序让孩子安静。

3.细小东西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时候会对一些成人忽略的小东西、小细节感兴趣,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仔细去辨识物品的特征,比如他们会喜欢看小蚂蚁,或者看书的时候被书中某个图画里的小细节吸引。本来你在说大象,可他偏偏对这一页角落上的小老鼠感兴趣,好像这段时间是造物主专门给孩子提供的一个特别的时期,以便帮助他们来发现和欣赏世界的奥秘。

喜欢看侦探故事的人都知道侦探家夏洛克的名字。他破案的关键不在于显而易见的大线索而是在人们常常忽略的细节里找到突破口。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启发我们的智慧:一是要扩大我们的观察能力,注意所有的现象;二是有时从明显的现象中查不到证据,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智慧、能力专注于某些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着眼细节,对细节的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4.感官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是非常明显的,孩子借助感官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周围世界里的东西都有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味道等特质,要真正认识它们,颜色要用眼睛看、声音要用耳朵听,所以孩子用多功能、多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事物。感官在运用的过程中,孩子的感觉会更加敏锐,他们对音质的分辨、对颜色的敏锐程度等也会不断加强。

这也是0~6岁的孩子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特点。

5.语言敏感期

成人学习一种语言非常难,凭着顽强的毅力,努力地找老师学发音、学语法、练听力、学口语,学了十年二十年还是有口音。

但是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不需要上学,也不需要特别努力,他只要在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里,就会自动自发地学习语言。到6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母语。不但如此,他可以吸收、接受当地的传统文化。

6.社会性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孩子有社会性敏感期。社会性敏感期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0~3岁,这段时间主要是发展孩子和母亲以及家人的关系,也包括他和自己的关系。第二阶段是3~6岁,孩子们从和家人的关系拓展到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主要是和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0~3岁的孩子有精神胚胎期,这3年是他们的情商和社会性的开始、形成时期,几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段时间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个自我为中心并不是说他自私,而是他的情商发展、社会性发展的一个状态。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母亲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是孩子最初的人际关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关系是孩子情商发展、社会性的开始,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不但需要母亲,也爱母亲、爱父亲。不管父母穷也好,富也好,孩子总是像小年糕一样黏着父母。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记得描述蒙台梭利在滨崎公园那一幕:她看到一个两岁的小乞丐在他的妈妈身边专心地玩手中的彩纸,玩得那么专注、那么满足。尽管他的妈妈是个乞丐,尽管他们无家可归,但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他就安心、乐得其所、喜悦和幸福。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爱非常简单,毫无掺杂。

第二阶段是3~6岁,主要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孩子对别的小朋友开始感兴趣,喜欢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也渐渐学会了分享、轮班、换位思考。这个时候如果他的朋友跟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他会非常非常伤心,所以幼儿园里常常有小朋友哭着来告状,说谁谁谁说我不是他的朋友、谁谁谁说他不会邀请我去他的生日派对之类,因为他很介意别的小朋友对他的感觉、别的小朋友是不是跟他做朋友。

延伸阅读 1

成长过程的漏洞

有一次,我先生听完我的课,不屑一顾地对我说:“我妈妈不懂吸收性心智,也不懂敏感期,我也长大了,我的博士学位也拿到了!”我想想他说的也是对的,家长不懂得敏感期,孩子也会长大,但是我们错过了一次敏感期就等于失去了一次特别的方式——让孩子本身完美的机会。

蒙台梭利讲到一个很简单平凡的例子。有这样的记载:一位祖母坐在火炉旁边,她在织袜子。因为她年纪大了,视力减弱了,看得不清楚,但是她很享受这个编织的过程,她在编织的过程中漏了很多针,但最后袜子也织好了。可是因为中间漏了很多针,这个袜子的结构并不那么坚韧,有许多漏洞。同样,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漏掉了某个敏感期,他仍然会长大成人,但是我们许多成人都很痛苦地发现,在我们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上漏掉了许多东西,使得我们的动作粗笨,没有办法欣赏音乐,没有色感,对艺术无知、不知道怎么欣赏,碰到数字就头大;还有的人不善于交际,依赖他人,优柔寡断……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了几针的后遗症。

正常化

当孩子主动选择他所喜爱的工作,并完全投入工作中的时候,他会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喜悦。正常化,就是已经表面化的不正常现象消失了,孩子潜在内心的正常心智又再度出现的情形,好比恢复健康时全身一切疾病的症状都消失了一样,把所有脱离正常的状态都消除掉。杂乱、不顺从、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讲话、撒娇、屈服、贪玩、模仿、好动、注意力涣散等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变得能控制自己,有自信与安定感,诚实、慎重。注意使自己不犯错,品格良好,富有正义感,有自发性的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顺从其内在、外在,有正确使用能力的自由、有秩序感,在工作中有耐性,协助他人使其具有社会性情感等。蒙台梭利借用《圣经》上的话来描述孩子们的灵魂有如“灵魂的果实”。

延伸阅读 2

刚入秋,秋高气爽,阳光不像夏天那么炙热、火辣,而是随着天气变化,收敛了往日的热情,上午10点钟,温暖的阳光伴着微微的秋风轻轻呼唤着教室里的老师和孩子们。老师看看表,宣布户外时间到了!小朋友兴奋地收拾好手中的工作,排好队,来到操场。有的孩子跑向沙坑、去玩沙子,有的孩子去骑自行车,有的孩子在捡树叶。几分钟后,我看到有三个小女孩蹲在一棵树下在嬉笑,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她们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正在搬运食物的小蚂蚁。这时,另外一位老师也走了过来,对她们说:“天气这么好,赶快跑一跑、动一动,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啦!”孩子们听后,脸上喜悦的笑容没有了,失望地散去了。

0到6岁的孩子有对细小的东西或细节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对成人忽略的小东西或细节感兴趣。

好像造物主(神)给人一个特别时期来发现和欣赏世界的奥秘。当小孩子用心注意像小蚂蚁一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中的时候,我们确实看到了其内在生命正在成长的证据,而这个小东西是大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小孩受到它的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不但看到了蚂蚁的本领和智慧,更因那个小东西而感动而有所领悟。操场上的老师,就是我们成人的代表,我们对神奇的创造不但自己熟视无睹、没有感觉、没有感动,还常常阻止孩子去探索、去观察、去发现、去领悟。

经过累积许多微不足道的细节而逐渐增长智慧的小孩,一定是带着某种轻视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些大人,他一定认为大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能的、笨笨的,好像是一个迟钝的人,看不到他们所看到的,听不见他们所听见的;同时由于我们对微小的细节不感兴趣,他认为我们一定很无趣、很古板,而且认定我们是漠不关心的人,从而对我们很无奈。

晓辉老师寄语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对生命的成长感到惊讶:孩子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呢?这些奇妙、复杂的器官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什么造就了能视物的眼睛、会说话的舌头、会思考的大脑以及各有其功用的人体各部分呢?甚至还能思考并拥有自己的思想?

这一课揭示了孩子成长的秘密。各位老师、家长们可以从其中了解到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在爱与自由的前提下发展的能力以及孩子们特别的学习方式——借助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来帮助孩子们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听了这些理念,你有什么感受呢?了解了孩子成长的秘密后,你有没有一边听一边感叹生命的奇迹呢?希望大家不是听了就过去,要反复思考,可以借助身边的孩子来探索生命的秘密!斯坦丁曾强调:“如果从帮助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我们就会用更深、更广的眼光来研究蒙台梭利博士的心血结晶,而不是研究一种教育制度。”

希望家长们先忘掉你的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不要想着赶快学几个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管孩子方法,或者听一些新奇的东西。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你会失望的,不仅失望,还会对每章节的内容充耳不闻、收获寥寥。我盼望家长们来学习是先提高自己,对生命有更多的认识,对人生有更深的思考,对创造的奇迹更加敬畏,脱离自己狭小的天地,不要把自己放在永远的坐标上来思考孩子的教育、思考自己的角色。家长们要先让自己安静下来,不要急着忙东忙西。

想想看,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早教,没有绘本,没人专门教我们说话,可是我们到3岁的时候都会讲话了,并且讲的是我们各自的家乡话。为什么?就是因为孩子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有吸收性心智和语言敏感期,从而使孩子能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是上帝手中的杰作,就像自然界里的日月星辰是有次有序的,人的生命也是有规有律的。孩子的心理是被预定的模式,按计划被指引而成长。自有人类以来,上天就赋予人一个罗盘,提供人们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向。人类的智力并非无中生有,儿童天生是个观察家,通过感觉,他们借助其吸收性心智从外界获得印象,在其各个敏感期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印象,并经过整理,作为推理的依据,从而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逐渐建立其内里和外在的秩序。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的学习热情,你们对孩子的爱心、用心和耐心通过你们的分享常常激励我,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学相长”。让我们用等待春风化雨的心,以“天降雨人耕作”的原则,去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去探索生命的奥秘,静待孩子的成长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