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管教
1.管教要配合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特点
(1)1岁前的孩子,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固定的吃饭时间(甚至包括间食)、吃饭地点,固定的睡觉时间、睡觉地点。
a.孩子3个月就要养成在小床上睡觉,而不是奶睡,也不是抱着睡。
b.五六个月,孩子会坐了,增加辅食,让孩子坐在固定的地方吃辅食。
c.七八个月会爬了,厨房、陡的楼梯要用栅栏拦住。
(2)孩子1岁半至3岁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有独立意识,但语言发展有限。
a.继续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吃饭、睡觉、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并安排睡前活动顺序:刷牙、洗脸、上床、讲故事或读两本书、放音乐、关灯睡觉。
b.关于抢玩具、发脾气、打人等行为要设立规则。
c.耐心用语言引导。
d.关注孩子同情心的萌芽。
e.建议3岁前不给孩子提供电子产品。
(3)3~6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情商都有提高。
a.礼貌用语,尊老爱幼。
b.轮班、分享,培养孩子公平、合理的意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c.4岁后的孩子的规则可以由父母带着孩子一同设置。
d.跟小朋友有冲突时,帮助孩子处理冲突,并学习向人认错,学会原谅别人。
e.承担责任: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f.认识性别的不同。
(4)上小学以后:随着这个年龄孩子的需要,比如手机、电脑、兴趣班等,和孩子一起沟通需求。
a.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和孩子分析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b.认识机会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c.一起设立规则,家长监督执行规则。
d.讨论价值观、性教育和信仰。
2.孩子需要规则
父母和孩子建立爱的关系非常重要,对孩子的情商、社交都有积极影响。回想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每年班里总是有一两个调皮难搞的孩子,有的孩子不但调皮,而且常常欺负年龄小的孩子,骚扰年龄大的孩子;老师的话、课堂规则对他没有约束力。我们常常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出自没有爱心、冷漠的家庭。可是有几次我们判断错误,当我们见到孩子父母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和蔼可亲、轻声细语。在了解孩子在家的教养方式后我们发现,这个家庭不缺少爱,缺少的是规则和管教。
有时候有爱心的父母到头来却教养出自私的孩子,温柔贤惠的母亲却培养出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小霸王,就是因为父母没有从小为孩子设下规则来要求他尊重别人的感觉,没有教孩子是非观念。缺乏规则会导致“利己主义”使孩子不能爱别人,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可能有的父母会担心给孩子设置规则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情商的发展。的确,有规则会对孩子有限制,但这些限制是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为什么学开车前要先学习交通规则?有交通规则岂不是限制了人的自由吗?这点不错,但想想看,你到一个城市,如果那个城市没有交通规则,人们想怎么开车就怎么开车,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同样,规则会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这些规则会成为孩子心中的防线,能够带来安全感。
再比如当我们开车或走路要过一个窄桥,如果这座桥有栏杆,那么我们在上面开车或走路都会觉得很安全;同样一座桥,如果把栏杆撤掉,无论你在上面开车还是走路都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正确的规则不但不会影响到孩子情商的发展,反而就像大桥上的栏杆一样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
●规则的作用
(1)用规则来帮助孩子安排日常常规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2)用规则保护孩子自己:教给他们不能握着剪刀跑,过马路要握着大人的手等。
(3)用规则保护别人,让孩子知道不可以打人。
(4)用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上学前不可以看电视,喝牛奶时不可以在牛奶里吹泡泡,有成人带领才可以下水游泳等。
●规则的执行
(1)父母作榜样,带头执行规则。孩子喜欢模仿大人或比他年龄大的孩子,正像人们所说的:“成人是一本敞开的书,让孩子们来阅读、模仿。”自律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2)孩子遵守规则时,要予以肯定。
(3)和孩子强调规则的语句应该是陈述句,而非问句,比如你问孩子:“我们现在就把玩具收好,洗手吃饭,好不好?”孩子通常会说:“不好。”正确的方式:你只需用简单的语句、平静的语言提醒孩子:“现在把玩具收好,该洗手吃饭了。”
(4)规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重复地提醒、引导、强化。
(5)实行规则时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让孩子困惑。举个例子:今天你不高兴了,看到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你很生气,把孩子骂了一顿;第二天你的老板给你加薪了,你回到家里喜上眉梢,看到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不仅没有责怪孩子,还和孩子一起看了起来。这样做就是不对的。
(6)让规则内化为习惯。
在家里或学校都要有清楚不变的规则让孩子认识,并帮助孩子遵守。下面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供家长和老师们参考。
公共场所
◆要走(比如在街上),不许跑,但在操场可以跑
◆不能大声喧哗
◆对人要有礼貌
◆给老人或孕妇让路、让座
◆不经允许不可随便碰或拿别人的东西
◆和照顾你的人在一起,绝对不可以跟陌生人走或上陌生人的车子;陌生人试图接近自己时,要马上跑开,并告诉父母或者报警
◆一旦走丢,要找警察帮忙,在商店要找工作人员帮忙
◆注意公共卫生,不可随便丢东西
◆父母要随身携带手纸和塑料袋
乘车
◆从家里到车站要有大人陪同
◆过马路时要特别小心,看交通灯“红灯停,绿灯行”,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可得过且过,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在停车站,要站在马路安全线外等,自觉排在先到者后面
◆车来时等车完全停下,车门敞开时再按顺序上车
◆如果不小心把东西掉到车旁或车下的地上不要自己马上去捡,而是先告诉父母或售票员
◆坐在座位上,行车过程中不要站起来或行走
◆保持安静,不吵闹
◆保持车内卫生
◆到站时,不要离车门太近
◆车完全停下来,车门敞开后,跟着后面的人按顺序下车
餐桌礼仪
教孩子餐桌礼仪最好的地方是在家里。用餐前让孩子帮忙摆椅子、摆餐具并帮助孩子建立以下规矩:
◆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坐在椅子上
◆嚼东西时嘴要闭着
◆嘴里有饭时不讲话
◆不喜欢的饭可以少吃一点,但不可以抱怨饭做得不好吃
◆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时也要顾到别人
◆用勺子或筷子吃饭,尽量不用手
◆用纸巾擦嘴
◆不小心打嗝时要说“对不起”
◆吃完饭后告诉父母,并问可否离开
教室规则
◆在教室里要走(不要跑)
◆用室内语言
◆绕着工作毯走
◆未经允许不得打扰、触碰其他人的工作
3.规则要伴随着后果
父母必须为孩子立下清楚的规则,并且用方法帮助他们学习规则。家长一定要记得当你设置规则时,还要想好如有违反规则的后果。
后果可以用来加强你设置的规则,后果不是惩罚,而是教孩子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让孩子明白不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后果。承担后果可能会让孩子和家长都不好受,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1)有些后果是爸爸妈妈设置的,比如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了,没有做完学校的功课,就不可以出去玩等。
(2)有些后果是自然后果,是错误或不良的行为本身带来的,比如孩子辛苦攒的钱去买了一个玩具,妈妈说不要带到学校,一般学校也不允许孩子带玩具,可是孩子还是偷偷地放到口袋里,带到了学校,结果玩具丢了,孩子难过地哭了,这时妈妈一定不要心软,不能给孩子再买新的,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此时你只需要用手抚摸孩子的后背,说一句:“妈妈知道玩具丢了你很伤心。”
(3)有些后果是逻辑后果:比如:爸爸很生气,因为爸爸睡觉时我大声喧哗。
规则实施实例分析
实例1
给孩子设置一个规则:九点洗漱,九点半睡觉。这天孩子兴趣正浓地玩拼图,洗漱的时间快要到了。
实施方法:
▼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让孩子停下来他兴趣正浓的活动而做其他事,这对他来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家长要事先给孩子警告。家长可以走到孩子跟前,蹲下至孩子的高度,用手轻拍孩子的肩膀或胳膊,对孩子说:“再玩五分钟的拼图,五分钟后你要把拼图收好、洗澡,然后上床讲故事,准备睡觉了。”
▼如果五分钟过后时间到了,孩子没有去洗漱,还在玩拼图。妈妈可以再次走到孩子跟前,蹲下至孩子的高度,用手拍孩子的肩膀,说:“五分钟到了,把拼图收好,现在你要去洗漱,准备睡觉。”
如果孩子拼的是一个很复杂的拼图,让孩子马上收起来是一件非常为难的要求,因为有的年龄大点的孩子摆一百多片的拼图,拼了一半,又收起来,孩子当然不情愿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对迟迟不动的孩子说:“如果你舍不得收起来,你可以把它们留在地毯上,明天放学后可以接着摆,但现在你要去洗漱,准备睡觉。”讲完后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事。
▼几分钟过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动,继续摆拼图。你就要很严肃地告诉他,九点半时间一到就要关灯。当然你可以为他留一盏夜明灯,让他自己洗漱后上床睡觉,但因为时间晚了,原本讲故事的环节只能取消,告诉孩子:时间过了,只能等到明天。
实例2
公共场合耍赖。
实施方法:
▼你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只要到商店就会要东西,所以出门前,和孩子讲清楚今天为什么要出去,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比如:“今天我们去商店给大哥哥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帮我一起给哥哥选礼物,但我们没时间看玩具,妈妈希望你合作。”
▼来到商店,孩子不合作,蹲下至孩子高度,用严肃、坚定的口气说;“妈妈跟你讲过了,我们是来给哥哥买礼物的,我们时间紧张,妈妈只能给你这一次机会,现在就停止,我们好继续买东西,否则我要带你离开这里。”
▼如果孩子还是不停止,就抱起孩子离开。
实例3
吃饭。
实施方法:
▼开始时提醒他,还有五分钟或十分钟,就要吃饭了,让他把玩具收拾好,准备吃饭。
▼时间到了,走到孩子跟前,蹲下至孩子的高度,把手放到孩子的肩膀上,对孩子说:“现在把积木放下,去洗手。吃完饭后你可以继续玩。”此时,再给孩子几分钟过渡时间。
▼如果几分钟后,孩子还是不动,就走到他跟前,看着他对他说:“你现在要停下你的玩具,和家人一起来吃饭,否则你就要一个人去厨房吃饭,或者等家人吃完后才可以来吃饭。”讲后果时你的语气要平静,语句要清楚明了,不能模棱两可,并且只能讲一次,不要重复。
▼跟进:十分钟后,孩子要和家人一起吃饭,对他说:“你的饭在厨房里,今天你要自己在厨房里吃饭,不过明天你还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吃饭。”有过良好训练的孩子可能就乖乖地去厨房一个人吃饭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但不听反而大闹,你开始可以不理会,如果他扔东西、破坏物品或伤害自己或他人,要立刻制止他。
▼如果他失控,不听你警告的话,继续扔东西或做类似过分行为,你可以用数数的方式说:“我数到三,你要马上停下来,否则我要帮助你停下来。”
▼你数到“三”,如果孩子还是不停下,你可以走过去,从孩子的后面抱住他,此时你不必多说话,如果他踢腿,你可以抱着他坐下,控制他失控的行为,让他平静下来。
▼重述:当孩子平静下来时,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比如:“我叫你吃饭时,你没有过来,你随后过来吃饭时,我让你一个人在厨房吃,你不高兴,你发脾气,但没办法,你还是要在厨房里吃。我知道你不喜欢一个人独自在厨房吃饭,我也知道明天我叫你吃饭时,你会立刻来的。”
▼切记:此时不必长篇大论,要适可而止,以免成为另一个争论的开始。有的时候,暴风雨过后,孩子平静下来,你只需简单地对孩子说:“去厨房吃饭吧。”
需要注意的是,可视当时的情形及孩子的脾气特征,适当调整步骤。
规则设置后的注意事项
(1)要经常问自己:“我的管教会不会让孩子学会规则,有没有让他知道家长的期望,知道什么才是正当的行为?”
(2)孩子的行为、天性、年龄等不同,结果也不同。因此,作为家长要知道孩子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了解一些妈妈经。
比如,妈妈带3岁的小女儿去朋友家,看到不太熟悉的亲友时,妈妈让孩子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孩子不但不打招呼还躲到妈妈的身后,此时如果妈妈强迫孩子或因此生气骂孩子都是不合宜的。再比如,2岁孩子在和同伴玩玩具时是“平行玩法”,即自己玩自己的,他还不会与人分享,如果因为孩子不和同伴分享玩具而对他处罚就不合理。
(3)保持平和的情绪,别被孩子的不当行为惹怒而对他大喊大叫,要记得他们还是孩子。其实孩子的行为是想说:“我知道要停下来,但我自己做不到,需要你来帮我停下来。”如果抱着“帮助孩子”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就不会发怒。
(4)避免不相关的后果。家长设置规则要合理,不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比如知道小明喜欢吃甜点,妈妈可以说:“如果你打弟弟,我就把甜点拿走。”不可以说:“如果你不穿鞋就不能去学校了。”不上学不能作为不穿鞋的后果,因为有的孩子巴不得不去学校呢!
(5)父母切记要说到做到,放弃或妥协都是不明智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很难实行,那就不要实施。自律、懂规矩的孩子是源于有爱心、有耐心并持之以恒的父母。如果你在规矩上有始无终,你身边的孩子在行为上也更容易出问题。
(6)不要和孩子争吵。家长在提醒孩子和管教过程中不要絮絮叨叨,言语要简练,记住:这时不是和孩子争论的时候,是让孩子执行的时候。对年龄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及违反规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