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用的方法
1.提醒
以提醒的方式让孩子遵守。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别忘记玩完积木把它收进框子里。”或者说:“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再给你五分钟的时间画画,然后你就要刷牙洗脸准备睡觉了。”
我们给孩子设置规则的时候,不要期望他不会忘记规则,也不要期望你讲一遍他就记得,让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兴趣非常浓厚的一个活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我们正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一本书正看得精彩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吃饭,有时会延迟睡觉的时间,孩子也一样,需要我们常常提醒。
2.榜样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他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孩子非常喜欢模仿成人,或者是模仿比他年龄大的孩子,言教不如身教。蒙台梭利说过,成人在孩子面前就像一本展开的书,我们的言谈举止都是书上的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警醒,比如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要诚实,可是我们一不经意就会说谎话。
3.积极肯定
当你看到孩子好的行为的时候,要对他所做的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他这种行为再次出现。比如,我们看到3岁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我们要告诉孩子说:“看得出来,你让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小朋友好高兴,你也玩得好开心,和朋友一起玩比自己一个人玩要开心、有趣得多。”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哪些方面他做得好,而不是笼统地说:“你好乖,你太棒了!”因为这样说,你并没有让孩子知道他做的好的地方在哪里?比如玩滑梯的时候,孩子很耐心地在排队,就可以对孩子说:“排队玩滑梯,礼貌又公平。”
4.注意力转移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去抢另一个孩子玩具的时候,要告诉抢玩具的孩子:“玩具是小朋友先拿到的,你看这个拼图,你玩这个拼图吧!”或者说:“来,妈妈跟你一起玩这个拼图。”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转移的,你只要跟他说,“你看看这个”,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这个积木好好玩,我们一起看这个”等,就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了,但在这之前要跟他说明玩具是小朋友先拿到的,告诉他这个事实,然后再转移。在学校老师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随着二胎的放开,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5.忽略法
当成人知道孩子明知故犯,或者是用不合适的行为来引起家长注意的时候,可以采取忽略法。当孩子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反应、没有有趣的结果,他们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比如已经和孩子解释了,为什么饭前不能吃饼干,可孩子还是嚷着要吃,如果不给他吃,他就在地上打滚儿,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不理他,该做饭做饭,该看书看书,当孩子这个行为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他慢慢就会冷静下来,甚至会停止。
如果这种情形是发生在公共场合,比如,去商场时孩子要买糖或者买某个玩具,家长没有答应,孩子就在地上打滚,这个时候不能不理孩子,不可以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公共场合,这样会很危险,也很不文明。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把孩子抱起来、离开现场,或是跟孩子说:如果再不起来妈妈就带你回去。
6.观察冷却法
比如孩子打人或者咬人等,这些都是不允许的,要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先冷静下来,然后再跟孩子谈。
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孩子着急,我们不能急;孩子哭闹,我们不能哭闹;孩子大声吼叫,我们不能吼叫。当孩子有这样行为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给我们信息:爸爸妈妈,我现在不能控制自己,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我需要帮助。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能帮助孩子的心态,用这个心态来帮助和管教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才真正有益处。
延伸阅读 1
沟通的学习
人的沟通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但沟通的技能是后天训练习得的。我们都需要学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帮助我们和家人、兄弟姐妹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前我在幼儿园和孩子互动时,常常用到正面管教和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方法,前几年我在美国加州参加了一次全面的P.E.T.培训师课程,课程中的“倾听”和“我信息”值得推荐。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
特别是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讲,我们更要倾听他的感受,不要太快下结论。听听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4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我们要鼓励孩子来表述他的感觉,要像朋友一样坐下来跟孩子谈一谈。尤其是6岁上小学以后,家长可以选择一个时机,比如:孩子喜欢吃麦当劳,你可以单独把他带到这个地方,或者是在家里也可以,可以说:妈妈发现你最近有这样的情形,能不能跟妈妈讲一讲为什么?要真的像好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跟孩子交谈,而不是装出来的那样。
另外一个就是“我信息”,即你这么大声地吵,我不能够专心看我的书;你的这种行为我的感觉是什么,把感觉告诉他。
“我信息”:当孩子的行为父母不能接受时,用“我信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行为+感受+影响
对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父母的感受+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其次是学习听。
(1)父母敞开听,孩子才会敞开说。
(2)接纳性语言能让孩子们打开心扉,乐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诉父母。
(3)说鼓励性语言:
“我明白了”“真的啊”“嗯”“有意思”
“给我讲讲”“继续说,我听着呢”“你怎么看”
(4)积极倾听:正确解读孩子的信号,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比如:
孩子:娜娜把我的娃娃抢走了。
家长:娜娜抢走了你的娃娃,你很难过,你不喜欢她这样做。
孩子:是的,不喜欢。
(5)共情,表示同情。积极倾听离不开共情,也就是表示同情。共情是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位置,和他一起感受他所感受的、经历他所经历的。
再次是学习说。
(1)不逃避问题,不让问题堆积。
(2)告诉对方你的问题,不猜测。
(3)直接和当事人讲,不去向别人抱怨。
(4)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例1:孩子打断你和朋友的谈话。
我和阿姨谈话时,你不断打断我,我很不开心,我们无法把事情谈完。
例2:孩子没有按时回家。
当你晚上11点钟还没有回到家,又没有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很担心、无法入睡。
最后,共赢解决冲突:产生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需求的解决方案。
(1)问题冲突:
a.你十几岁的孩子晚上11点还不睡觉,他们听音乐或看手机,搞得你也睡不好觉,第二天上班没有精神。
b.你10岁的孩子洗完澡,换洗衣服、浴巾丢在地上。
c.你4岁的孩子玩完乐高,说好了他玩完后要收好放到固定位置上,可是乐高常常丢在地毯上。
(2)解决冲突的步骤:
a.确认并界定冲突。
b.找出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c.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d.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e.执行解决方案。
f.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延伸阅读2
当你的孩子打人或被打时:给家长的15条劝告
前段日子收到朋友转发给我的一篇微信文章,题目是:“孩子,他若打你,你就打他。”这位一岁多孩子的妈妈愤怒地说:“这样的文章居然点击率很高,真是误导家长!你能不能写篇文章反驳一下?”最近我又陆续收到家人、朋友、读者和幼儿园老师的好多求救,都是询问孩子之间冲突打人应当如何处理的。很显然,这是照顾孩子的人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孩子都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但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限,又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常常会动手。面对两个打架的孩子,家长的处理方式不但影响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双方家长之间的关系。我愿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梳理一下如果您的孩子打人或被打时父母该采取的态度,给家长们一些可以尝试的建议。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家长请记得:
(1)孩子在一起就有发生冲突的可能。
(2)虽然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就把它变成孩子学习处理冲突的机会。
(3)如果孩子受伤,赶快处理,需要去医院的马上行动。
(4)先安慰受伤的孩子,再处理冲突。
(5)不管你的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要保持冷静,更不可骂或打对方的孩子。
(6)合适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用语言来交流,给孩子机会讲话,并要细心倾听、正确地引导。
(7)不要打自己的孩子。我们成人常常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不该用打的方法,因为打人是一种暴力行为,不能以暴制暴;但是孩子做错事了还是要承担后果,比如当天的甜点取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取消晚饭,之所以是甜点是因为它不是孩子的基本需要,而这样的处罚结果,最好事先家里就定下规矩。
(8)家长一定要客观,自己家孩子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尽管有时你的孩子被打,可是如果是他先抢对方的玩具,也要让孩子先向对方道歉。
(9)孩子当时可能不肯道歉,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去冷静,然后再找他谈。
(10)双方家长不要过分追究谁对谁错,不要竭力替自己的孩子辩护,也不要替自己的孩子喊冤。
(11)请记得,成人不会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被教导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有正当的言谈举止。
(12)你会发现,孩子就如我们的一面镜子,一照才知道我们也许不如孩子。孩子发生了冲突,比成人更容易承认错误,比成人更容易原谅对方,也比成人更快和好。
(13)家长不要过度干涉孩子间的交往。孩子发生冲突,有些家长常常过不去,甚至和对方家长成仇人,或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对方来往。其实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常常是好朋友,冲突过后他们很快又会一起玩,又会成为好朋友。
(14)教导孩子对人常存无愧之心,该道歉的还是要道歉。
(15)如果您家孩子被打,除了引导孩子如何应对以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原谅打他的小朋友,借此培养孩子的宽容和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