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亲的重要性
对孩子来说,妈妈是他最重要的人。从怀孕的时候开始,孩子就跟妈妈在一起,在母亲肚子里待了九个月,已经与妈妈连为一体了。
孩子在母腹中得到了最好的保护,过着最舒适的生活。在母亲肚子里安全、温暖、安静,他饿了就可以吃,困了就可以睡觉,没有任何打扰,温度也是恒温的,所以最舒适。孩子经过九个月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后,要经过一个艰苦的生产过程。一讲到生产、生孩子就想到母亲很痛苦,其实孩子也很痛苦,他在子宫里挤来挤去,有的孩子生出来头都变形了,他经过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不单单大脑和身体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他生出来以后,离开了母体,也就是离开了妈妈的身体,离开了他熟悉的环境。与母亲分离意味着突然失去了他以前生 活的所有参照点,脱离了生理和心理生存所需的自然支持系统,他降临在一个陌生的世界!
孩子来到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这里有无数的事物、无数的影像,却没有任何东西是他认识的、是他知道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嘈杂混乱的,好像一个迷宫,又像一个大的、混乱的拼图。这里的环境跟他以前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当然会恐惧、会不安、会不知所措,孩子也一样。接下来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陌生环境里他如果想要活下去,就需要吃、喝、保暖、睡觉,这些都是他基本的生存需要。
婴儿还没有发育完全就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有眼睛却看不清楚,有腿但还不能走路,有嘴但还不会说话,所以他离开了母体以后,既不能自我满足,又不能通过讲话与人沟通,他该怎样生活?
试着用成人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成人一定很犯愁。新生儿最紧要的是找到妈妈,找到妈妈就找到了他的生命源头,妈妈是他生存所依赖的对象。当妈妈抱着他、喂他和他互动的时候,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抚摸、甚至妈妈的心跳,他都熟悉、都会有感觉。所以他和妈妈是最亲密的,他这个时候也是最需要妈妈的,妈妈是他得以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人。
所以孩子一生下来,他和母亲之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关系,英文叫attachment,通常大家翻译成依恋关系,我觉得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情感联结关系。这种情感联结关系主要是指母亲(或照顾他的人)和孩子之间情感连接的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对某个人有着内在的偏好,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当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他会走向这个人,但如果这个时候母亲是缺席的,那么他就会走向其他他所熟知的人,在极端的情况下,儿童甚至会走向一个和蔼的陌生人。尽管依恋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指向不同的个体,持续性依恋或依恋纽带却只会指向极少数的个体。
人类是奇妙的,虽然孩子一生下来不会像小动物一样很快就能起来行走,自己找食物吃,但他也有与生俱来的本领;孩子刚出生不会说话,他会用哭声、肢体语言同他的母亲或照顾他的人“交谈”,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使妈妈抱他、喂他吃奶、给他换尿片或同他说话。在这样一来一往的活动中建立并加强了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基本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