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环境
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人需要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欣赏环境、记住和回想环境,但儿童不仅在环境中生活,看到他所看到的东西,而且吸收环境中的东西,使之成为他心灵的一部分。孩子人生初期的前几年,环境对他的影响将延续一生。
蒙台梭利在她的《吸收性心智》一书里,关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描述得非常深刻。她认为儿童生命中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适应期、形成期。儿童有种特别的适应能力,使得他的出生地成为他唯一想居住的地方,正如母语是他唯一能够说得最完美的语言一般。一个旅居国外的成人,永远也没有办法以当地人同样的方式去适应当地的生活,所谓落叶归根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儿童,不管他出生在哪里,他都会爱那个地方,无论那里的生活多么艰苦,他永远也无法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的令他感到幸福的地方。比如在爱尔兰出生的人不怕冰天雪地,喜爱爱尔兰的沙丘。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获得这样的适应,从而产生对自己生长环境的爱。
儿童滋生了爱,成人则发现自己拥有了爱;于是,孩子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地方,他有义务去爱它,去感受它的魅力,因为他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相同的令他感到平安和幸福的地方。
所有的社会习惯和道德习惯都是在幼儿期形成的,它们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阶级情操和其他各种情感,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印度人、意大利人、中国人或英国人……儿童所吸收的一切组成了其人格要素,即使他理智上拒绝它的存在,它仍然保留在儿童下意识的心智里。吸收性心智塑造了成人,使他适应任何的社会秩序、环境等。俗话说“整个一个村子养育出一个孩子”,可见周围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同样的情形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适应性:现代社会的成人无法生活在古代,古代社会的成人无法生活在我们今天的世界,而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就能适应其文明水准,并能成功地入乡随俗。
儿童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一环。当我们想对一个民族灌输新的思想,改变其风俗习惯,并且为其国民特质注入新的血液时,我们必须以儿童作为我们的媒介,成人所能达成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如果想影响社会,我们就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儿童期。
教育通过儿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环境为工具,儿童从环境中吸取了一切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