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坐月子的误解

(二)对坐月子的误解

两年前我回国,弟弟家的猫正下崽,我看到母猫把小猫藏在黑暗的角落不让人打扰。相比较而言,我们人类母亲的保护本能没有这么强烈。婴儿一出生,他们就被抱走,有人帮他洗澡、穿衣;有钱人还去高级的月子中心或请有经验的保姆来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有的母亲爱惜自己的女儿,在女儿生产后,为让女儿休息,由自己亲自照料婴儿,她们认为对产妇最好的照料就是帮她做营养的月子餐,并且让她完全休养而把婴儿带到其他房间和母亲分离。这些行为不是由大自然引领的,而是缘于人们对坐月子的合理性不清楚,对幼儿的发展需要缺乏了解所导致的。

我们怎能认为人类的新生儿比其他哺乳动物的新生儿需要的关爱少呢?

一个新生儿过早地和母亲分开意味着突然失去了他们以前生活的所有参照点,突然脱离了生理和心理生存所需的自然支持系统。无论孩子出生在哪里,出生时他都没有群体的行为特征,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就能走路,他无法像小马一样很快就可以自己跑,像小猫一样很快就可以喵喵叫,刚出生的孩子基本上不具备什么生存技能,无法马上适应新环境,更需要帮助。

坐月子是母子、母女新的生活方式的调适期,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调适新的环境,这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出生前在母体中生存,可以说是和母亲“共存”;出生后的前几周,对婴儿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有人称为“共生期”,就是指“一起生活”。

共生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新生儿借助母亲的帮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母亲自己也需要时间进行身心调适来适应新的角色。

新生儿需要适应母亲的怀抱是他新生活的安身之处;而母亲需要新生儿在她怀抱中,以补偿自己腹中的突然失落,因为胎儿在母体中九个月,突然离开了,有些母亲会有一种身心的空虚感,而克服这种空虚感最自然的方式就是与婴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给母子两人带来自然的安全感。新生儿同时借由吸吮母奶,协助母亲收缩子宫,降低出血和感染的危险。这对“合伙人”能互相帮助,远离生产的危险期,转变为联结的关系。

假如我们一开始成功地为母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即使日后两人生活有所不同,他们也会很“自然地”拥有爱、关心和保护的关系。

母子必须有机会相处在一起,才能感受并享受他们互惠的同伴关系。

孩子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熟悉这个新环境。在这关键的一个月里,母亲除了需要补充营养和睡眠,调理身体,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尽快进入为人母的新角色。母亲借助其心理调适来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