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小传
濮之阳
著名作家石楠,本名石化男,1938年10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黄镇区李杜乡转桥村,排行第五(她的四个姐姐,两个送人领养,两个死于饥饿)。祖父也要把小石楠送人,由于祖母哭着求情,才被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前,石楠家里没有耕地,祖父靠打铁维持着一家艰难的生活。当家乡即将解放时,村里的地主纷纷抛售土地外逃,她父亲却借机买下地主的二十多亩土地,没想到买下的却是一顶“地主”的帽子。“地主”帽子,使石楠从小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直到十五岁,才进村里的夜校扫盲班学文化。1953年,她不满足“夜校”那点知识,几个月后,插班义仓小学五年级。1955年,她以全区第一名考入太湖中学;但在初中毕业时,尽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因为她是地主的女儿,无法继续升学。为了生计,1958年初中毕业后即到安庆市五金厂做统计员。1960年秋,二十二岁的她进入安徽财贸学院政治理论进修班学习,1962年又回安庆市,先后在五金厂和棉毯纺织厂担任统计员、文书、工会干事、制图员。石楠即使在平凡而紧张的工作之时,也没有放弃对于“学习”的追求,最后她获得的“最高文凭”是合肥师范中文系函授班毕业证。而一个人的成功,“文凭”不是决定的因素,尤其对于作家而言更是如此。1976年,石楠调入安庆市图书馆担任古籍管理员。书是她的朋友,“听讲座”是她低头看历史和开窗看世界的绝佳机会,安庆市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便是她跑进文学殿堂追梦的理想通道。就在这里,阅读使她心里升腾起写作的愿望。她在这个图书馆工作、“蛰居”二十余年,也是她在中外文学名著的汪洋大海中修炼的二十余年。名著是她的导师,使她的才华在勤苦之中变得更加睿智,“最终悟出苦难或许就是她一生无价的财富”。
后来,有一位李先生听说石楠喜欢文学,想写人物传记,就跑来告诉她潘玉良与潘赞化感人的爱情故事:潘玉良不姓潘,姓张;她命极苦,很小就成了孤儿,十四岁又被卖进了妓院。民国时期桐城名士、参加过辛亥革命、任过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留洋归来,花钱将她赎出妓院,并与她结婚,不仅给了她生死不渝的爱情,还花巨资送她留学法国,使其成为大画家。潘玉良的艺术成就很大,她的画作巡展于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日本、美国,先后荣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国际画家奖”“法国艺术家协会沙龙奖”等二十多次,其中1957年和1966年两次荣获法兰西学院授予的“多尔烈”(THORLET)巴黎市银奖,巴黎市长亲自为她颁奖。她的画被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英国皇家学院所珍藏,也是唯一被卢浮宫收藏的中国画家。1977年7月,潘玉良病逝,葬于巴黎市公墓,碑刻汉字“潘玉良艺术家之墓”……从妓女到画家,她的一生演绎的是苦难与爱情的传奇,其艺术,则是熔中西于一炉的典范。
潘玉良的血泪身世,深深打动了石楠。为此,她找到潘赞化的儿媳的住址并访问了潘赞化的儿媳,还从那里得到一幅潘玉良的自画像、一张《潘玉良夫人画展》的说明书和潘玉良的生平简历及一篇介绍其艺术成就的短文。据此,石楠写了一篇关于潘玉良的文章,《艺坛》发表后即被《新华文摘》转载。心潮起伏,抑制不住激动的石楠,决心将潘玉良的悲催奋斗的人生写成感天动地的纪实性小说。之后,她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凭着自己的天才想象,在十冬腊月最寒冷的三个多月里,“以最温暖的心”,写就长篇传记小说《画魂·张玉良传》。这部成名作在1982年第4期《清明》杂志发表后反响巨大,她先后接到老教授、侨属、工人、农民、大中学生、知识青年、图书馆管理员、离退休干部、文坛前辈、著名作家,甚至还有囚犯等三千来封信件。她万万没有想到,第一次文坛精彩“演出”,竟使她与文学结缘终生。该作品问世后产生强烈影响,先后被《中篇小说选刊》《文艺报》等二十多家报纸杂志连载,被改编成十六集广播剧在全国数十家电台播演,十家电影厂争相拍摄,最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台湾金鼎影业公司合作搬上银幕,黄梅戏、话剧、沪剧将其改编为《画女情》《女画家的前半生》搬上了舞台。从1983年起,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16种不同的版本,还被译成外文出版。首版二十年后,北京亚环影音公司又将其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搬上了屏幕。被岁月风尘淹没的潘玉良的故事,成为大众对于中国这个感人的凄美故事永久的怀念。
2010年,石楠对采访她的王觅说:“传记小说是我创作的主体。我在写作实践中对传记小说的创作也慢慢有了些感悟。它既要是人物传记,又要是小说;既要符合人物的历史真实,又要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比如我写潘玉良,首先要研究她所处的时代、她足迹所至的地域、她从事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经历,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和罗马的城市布局和结构都得搞清楚,为的就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中来写。进入到创作阶段,就要从所掌握的琐碎纷繁的史料中走出来,站在艺术的高度来塑造人物。”
一个作家,要想创作出能给历史留下的优秀作品,天分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除了热爱生活,具备广博的生活实践、丰富的人生阅历,更要有刻苦的奉献精神。这些,石楠都具备了。自《画魂》出版之后,石楠便开始了文学的奋斗人生;接着,她创作了长篇传记《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一代明星舒绣文》《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刘海粟传》《亚明传》《陈圆圆·红颜恨》《不想说的故事》《张恨水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和爱情》《另类才女苏雪林》《海粟大传》《中国的女凡·高·杨光素传》《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长篇小说《真相》《生为女人》《漂亮妹妹》《一边奋斗一边爱》等,以及中篇小说集和文集、散文集等,总计600多万字。
石楠于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安徽省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再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2005年,开创了国内长篇传记小说创作新体例的石楠,以高票当选全国首届“传记文学优秀作家”。在海峡两岸屈指可数的数位传记小说作家中,作为代表之一的石楠曾说:“贫穷是我的财富,苦难是我的老师,没有坎坷磨难,就不能算完美的人生……”她还说,一个人活着总要无愧于人生!“为什么人要到世界上来走一遭?人不是来享受的。来一次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一个人,不管他所处的地位如何低下,环境如何不好,只要有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和努力,不放弃坚持和守望,一定能得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她记忆中的岁月,就是她写作的财富,她在创作中,总是找寻与作品中主人公相似的“切入点”,“从而形同一人,同甘共苦”,这就是她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文学情怀。晚年,她没有间断写作,她还以画笔创造了另一个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