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欺雪虐菊犹香——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上)
——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上)*
李金坤 李 莹
摘要:清代康乾年间的农民女词人贺双卿,是真实存在的金坛人。由于她悲惨的身世与“别是一家”的词之创作,遂享有“清朝第一女词人”之美誉。其词发之肺腑,词心悲切,以封建社会中最底层劳动妇女之身份,第一次在词中原生态地反映了她艰苦繁重的劳动生活与孤寂凄凉的精神世界;其词语朴情真,直抒胸臆,多以身边的自然实景做比兴材料,意境凄幽哀婉。擅长白描,喜用叠字,多用第一人称,淳朴可爱,词风婉约,词情动人,别具“田家风味”“当行本色”的词学审美特征,不失为中华千年词苑中一株含露绽放而独领风骚的艺术奇葩,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贺双卿 身世悲苦 田家风味 当行本色 艺术奇葩
江南富庶之地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素享“鱼米之乡”“江东福地”之美誉。一方水土育精英,彪炳汗青撼心灵。“储王”并称的储光羲,是与王维、孟浩然成三鼎足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重要诗人;“循吏”“诗伯”戴叔伦,其歌吟农村疾苦的诗篇,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之先声;爱国忧民的“百代伟人”刘宰,结交于辛弃疾,肝胆相照是知音;绝代名中医王肯堂,虚心求教利玛窦,其医学著作已成为高校教材;钟情艳诗的王彦泓,将唐代韩偓开创的专写男女艳情的“香奁体”诗的创作推向了顶峰;明代东林党主要成员于孔兼受邀为洪应明《菜根谭》作序,竭诚说项,名扬四海;书法大家蒋衡,以一人之力手书《十三经》,深得乾隆皇帝赏赐,特诏刻为《乾隆石经》,可谓书史壮举,文化瑰宝,震惊中外,功冠古今;状元及第于敏中,任四库馆、国史馆、三通馆等总裁,为清代文化之收集、整理、保护与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文选学”研究史上的佼佼者于光华,竭尽全力撰著《重订文选集评》十五卷,厥功至伟;功名不高眼光高的于庆元有感于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不足,精心编撰《唐诗三百首续选》,使孙洙所遗之珠《春江花月夜》重焕光彩,功德无量;乾嘉学派之重镇段玉裁,一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积四十年之功力,撰成皇皇巨著《说文解字注》,王念孙推许其“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江南“通儒”冯煦,擅长诗词骈赋,精通地方文献,著作等身,蜚声士林;立志实业救国的红色商人纪振纲,支持陈毅茅山抗日,功勋卓著;“开国名记者”徐血儿,“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奋笔疾书,呼吁革命,死而后已,可歌可泣;还有慧眼赏识华罗庚的伯乐、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双料博士吴定良,中国法学泰斗人物之一杨兆龙,更有仅凭初中文凭而坚持自学成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如此璀璨耀眼的众多明星,欣然构成了金坛文化史五彩缤纷的美丽夜空。金坛人民为之而崇仰之,赞美之,骄傲之,自豪之。
然而,当我们极目搜寻这历史的夜空时,却还有一颗熠熠闪光、别具异彩的明星,她就是生长于金坛这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厚文化土壤上的康乾年间的农民女词人贺双卿。在中国千余年词史上,贺双卿是一位出身最低、病痛最多、遭遇最恶、精神最苦、命运最惨而又是天赋最高、词语最朴、词象最实、词情最悲、词境最哀的农民女词人,素享堪与李清照媲美的“清代第一女词人”之美誉[2]。贺双卿委实是绽放于金坛这方人文荟萃、才俊辈出风水宝地的一株词苑奇葩!
尽管在新旧版本《金坛县志》中皆有贺双卿的一席之地,但由于发行面有限,除了少数喜爱诗词文学者知晓外,绝大多数金坛人对其不甚了了。可怜的贺双卿,她生前是何等的寂寞冷落,在她死后近三百年来,作为金坛人,我们不该再让她如此寂寞冷落下去了。其实,无论是从社会史、妇女史、思想史、风俗史,还是文学史诸方面考量,加强对贺双卿的研究和普及,都是一件意义非凡而又迫在眉睫的善事。
作为在外地工作多年的金坛人,十余年前我就着手收集、整理与研究乡贤贺双卿的生平、籍贯与诗词研究的有关内容,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颇为学界所关注。为了使读者尤其是家乡父老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并重视贺双卿,遂拟从贺双卿真伪与里贯、贺双卿作品整理与结集、贺双卿词学成就及地位等方面作一总体论述,权作引玉之砖,以祈方家教正。
一、贺双卿真伪及里贯之辨正
关于贺双卿的真实性问题,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约有三说:一是虚构说(“梦幻说”);二是真实说;三是折中说。虚构说由胡适《贺双卿考》首先发难,他以“小说家之言”等“五可疑”来全盘否定贺双卿的真实存在。其实,胡适最早还是受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误导,《提要》将史震林《西青散记》列入“小说”类,[3]此定位即错。《散记》原本就是一部重写实的笔记体纪实散文,其中的地名、人名都是真实的;年月清晰,时间明确,甚像编年体史书。因此,拙文《贺双卿考辨》进行了逐一驳斥,认定贺双卿实有其人。[4]张永鑫、耿元瑞《贺双卿及其著作》、杜芳琴《史震林、〈西青散记〉与双卿》、严迪昌《〈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邓小军《〈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等文都力证贺双卿确有其人。[5]故而“虚构说”是难以成立的。“虚构说”始作俑者为胡适,此后附会者多有呼应,其中已故著名词学者邓红梅堪为代表。她在《女性词史》专著中只字未提贺双卿,后来又在《文学评论》发表《贺双卿真伪考》长文,坚持贺双卿是子虚乌有人物的观点。[6]至于“折中说”,持将信将疑、似是而非的立场与态度,一旦“真实说”占绝对优势之时,他们也就自然信服了。对于清代金坛人史震林《散记》所载他与同乡贺双卿交往的事实真相,以及他笔下贺双卿生动逼真感人的生平事迹与充满着泥土芳香的双卿诗词作品,现在人们似乎已基本忘却所谓“虚构说”与“有无说”了,在人们心目中,贺双卿就是一个可感可亲可悲可悯的客观存在。事实正是如此。严迪昌《清词史》独列“贺双卿”专章予以介绍;中国古代诗词各种选本及鉴赏辞典,贺双卿作品的整理与研究著作与论文与日俱增,以双卿为对象作为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出现,还有贺双卿传记、贺双卿纪实长篇小说亦已出版。[7]更令人欣喜的是,福鼎市越剧团编演的古装越剧《贺双卿》已赫然搬上舞台。该剧主要讲述了才貌双全的贺双卿和怀才不遇的士子史震林成为诗友知音,史想帮贺消解或摆脱苦难而为世俗所不容,在严酷的封建礼教势力的压迫下,贺双卿最终不得不在贫病交加中无奈地走上不归路。剧情较之于史震林的《西青散记》更为形象生动而感人。此外,据闻,双卿家乡的金坛区政府有关部门,尚拟建立贺双卿纪念馆,薛埠镇诗词爱好者正在进行贺双卿诗词研读活动。上述种种事实表明,贺双卿形象已深入人心,为人喜爱。
关于贺双卿的里贯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两说:一是金坛说,二是丹阳说。先看金坛说。《散记》云:“双卿者,绡山女子也”;董潮《东皋杂钞》卷三《艺海珠尘·土集》云:“庆青,姓张氏,金坛人”;民国《金坛县志》对贺双卿也有较详细记载。如冯煦编纂《金坛县志》(民国重修版)卷十《人物志·列女·贤淑》一章云:“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业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据考,史震林所指“绡山”,即今江苏金坛区薛埠镇境内的方山,此曾建有绡山书院,旧志中有记载。金坛境内的方山附近有个叫小尖山的地方,山上有一庙,二层建筑,曾称为“西乾禅院”,登楼可以看到茅山山顶石级,庙后有巨石,北边断崖,庙旁是竹园,民间传说是一进士隐居读书的书院。这些实景颇与《散记》中的“绡山”描写近似。再看丹阳说,如清人徐乃昌《闺秀词》列有双卿小传,称“贺双卿,丹阳人”;民国十六年付印的《丹阳县志》载:“贺双卿,丹阳蒋墅人,适金沙周氏”;同时付印的《续志·卷二十四》称:“双卿姓贺,丹阳人。”其实,认为贺双卿是丹阳人,主要是两方面的误导。一是按照当时的金坛区划,金坛设有游仙乡丹阳里,即今属金坛区薛埠镇。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就将“丹阳里”省称为“丹阳”,久而久之,便误传双卿为镇江之丹阳人也。二是丹阳贺氏乃名门望族,如清代著名词学家贺裳,他是康熙初诸生,工于词,著有《红牙词》、《皱水轩词筌》一卷、《载酒园诗话》五卷。他的几个女儿也都擅长填词,并有词集传世。由于双卿姓贺,又擅词,故很易误传为丹阳贺氏之后,自然就附会为丹阳人。至于“绡山”,丹阳境内由古及今压根儿无此地名。既然连地名也不存在,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双卿又怎么会是丹阳人呢?由上可知,贺双卿是真真实实的金坛人,与丹阳无关,事实甚明,毋庸置疑。
贺双卿真伪与里贯问题解决后,根据《西青散记》的有关内容,我们便可较为完整地为其撰写小传于下:
贺双卿,初名卿卿,或庆青,字秋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出生于金坛游仙乡丹阳里(今薛埠镇)的一个世代业农之家。她生性慧敏,姿容秀丽,笃心向学,然家贫无以就读。适逢其舅父在她家邻室开馆授徒,她便趁机常于窗外偷听,暗中诵习,悉心揣摩,所学日进。她还常做些精巧玲珑的女红,偷偷拿到街上换些诗词之类的书来读。因此,在她十几岁的时候,便能写出清新秀婉的小词。她亦工小楷,点画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乡里皆以“才女”视之。大约二十岁时,双卿经“媒妁之言”嫁给了金坛绡山的周姓樵子为妻。其夫不仅比她大十多岁,其貌丑陋,而且嗜赌,脾性暴躁,其舅姑又极蛮横顽恶。即便如此,双卿屈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压力,面对“暴夫恶姑”,却仍然“事之善,意虽弗欢,见夫未尝无愉色,饥倦忧悴,言笑犹晏晏也”。在如此悲惨的境遇中,双卿愈是积极表现自己的“德”,愈是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繁重劳动与郁闷心情的双重煎熬,使得双卿原本纤弱的身子变得益加虚弱不堪。进入周家不久,便患上了疟疾病。不但无钱治疗,而且还要带病劳作(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多有记载),在霜刀雪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双卿最终于雍正十三年(1735)“劳瘁以死”。总之,双卿的一生,是短暂的、孤寂的、凄凉的、悲惨的,是中国妇女文学史上罕见的悲剧之一。但她却以农民女词人别具风采的不朽形象将恒立于泱泱中华千年词史。
二、贺双卿作品整理与结集之述略
贺双卿的诗文,主要辑自于康乾年间与贺双卿同时的金坛人史震林的纪实体笔记《散记》。《散记》初刻于乾隆三年(1738),迄今已二百八十余年矣。其实,在刊行之前,贺双卿的诗词即在社会上颇为流传了。据《散记》载,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毗陵(即今常州市)女子,熟谙双卿词者十余人,争使人索其词,寄赠双卿词者亦颇众。”(卷四)这就告诉我们,贺双卿的诗词,通过与她接触往来的文人雅士之传播,在民间影响是很大的。而史震林《散记》所载,不过是双卿诗词的一部分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散记》当是第一部收录双卿作品的最为原始而权威的专著。史震林(1693—1779),字公度,初号梧冈,晚号瓠冈,又作悟冈、岵冈,自署白云教授、弄月仙郎、悟冈退士、瓠冈野老、华冈翁、华阳外史等,江苏金坛(今金坛区)人,乾隆丁巳(1737)进士。留京师两年,归耕五年。曾任广东高要知县,为奉养老母之便,后改任淮安教授等职。最后弃官作近游,以家乡茅山一带之“西青”为活动中心,往来于淮扬间二十余年。其间广记四邻文朋诗友往来酬唱之雅事,遂成《散记》十二卷,乾隆三年(1738)由好友吴震生为之刻印行世,这是《散记》的最早刻本。从此,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贺双卿的事迹及诗词创作便赖《散记》得以保存和流传,而作为政绩不彰的地方官吏、边缘文人史震林,则因贺双卿的感人事迹与别具魅力的诗词创作而广为人知,并铭刻于人们的记忆里。
在《散记》刊行十余年后,乾隆十八年(1753),董潮的《东皋杂钞》(该书收入吴省兰辑集之《艺海珠尘》卷四)载录了贺双卿的《孤鸿》(坤按:当为《孤雁》)和《残灯》二词,还说双卿“七言诗颇学长吉、飞卿,惜不能全记”)。从董潮将双卿词题《孤雁》误为《孤鸿》和“惜不能全记”双卿七言诗的情况来看,正可知双卿诗词在民间流传的真实情况。董潮《东皋杂钞》刊行二十年后,汪启淑编成《撷芳集》(1773),其中收录了《散记》中贺双卿的诗词。此书未见,但据郭麟《灵芬仙馆诗话》所云,在这部八十卷的妇女作品选中,当时闺秀诗词甚备,而“双卿所作,尤为哀艳动人”(见王韬本《重刻西青散记》附录)。道光年间黄韵珊所辑《国朝词综续编》(1873),乃最早将双卿词整理刊行的专著。其中选入双卿词10首。其目次为:1.《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2.《凤凰台上忆吹箫》。3.《望江南》。4.《湿罗衣》。5.《二郎神·菊花》。6.《孤鸾·病中》。7.《惜黄花慢·孤雁》。8.《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9.《春从天上来·饷耕》。10.《春从天上来·梅花》。光绪年间丹徒人陈廷焯在《词则·别调集》中选录双卿词12首;又在其经典词话著作《白雨斋词话》中选评贺双卿词6首,可见他对贺双卿词是极其厚爱和推崇的。光绪年间徐乃昌刻《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1896),其中卷十为贺双卿《雪压轩词》,共录16首。其目次为:1.《浣溪沙》。2.《望江南》(2首)。3.《玉京秋》。4.《二郎神·菊花》。5.《孤鸾》。6.《惜黄花慢·孤雁》。7.《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8.《薄倖》。9.《湿罗衣》。10.《太常引》。11.《一剪梅》。12.《摸鱼儿》。13.《凤凰台上忆吹箫》。14.《春从天上来》(2首)。其实,贺双卿《望江南》2首,语意相当,当为一首,而《太常引》词,是史震林偕胞弟史卓人访姬山赵闇叔所作,误为双卿。对此,民国年间张寿林校辑贺双卿《雪压轩集》(1927)时有详细考订。因此,张氏重新考订的词目为:1.《浣溪沙》(暖雨无晴)。2.《望江南》(喜不见)。3.《湿罗衣》(世间难吐)。4.《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5.《二郎神·菊花》。6.《孤鸾》(午寒偏准)。7.《惜黄花慢·孤雁》。8.《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9.《薄倖·咏疟》。10.《一剪梅》(寒热初潮)。11.《摸鱼儿》(喜初晴)。12.《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13.《春从天上来·梅花》。14.《春从天上来·饷耕》。张寿林据《散记》所辑之《雪压轩集》,其中录双卿诗24首,其《校后记》说:“其诗则抄自《散记》,而零章断句,未足成篇者,俱所不录,都凡二十四首。惟世无刻本,难以校雠,鲁鱼之误,恐或弗免。”其所录诗之目次为:1.《淡写》。2.《更晒》。3.《和白罗诗》9首。4.《步宁溪韵》。5.《和梦砚》。6.《柳絮》。7.《秋荷》10首。在整理贺双卿作品方面用力较多者,还有张永鑫、耿元瑞。他们在《贺双卿及其著作》一文中以史震林《散记》乾隆间瓜渚草堂刊本、嘉庆乙丑(1805)醉墨楼刊本、雪蛆编次《天上人间》、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贺双卿雪压轩集》等参校,辑得贺双卿诗词40首,摘句2,书信4,题跋1。具体篇目为:(一)诗词:1.《浣溪沙》。2.《望江南》。3.《湿罗衣》。4.和《放蛙诗》。5.《玉京秋词》。6.七言绝句2首。7.七言律诗1首。8.《二郎神·菊花词》。9.《孤鸾》。10.《惜黄花慢·孤雁词》。11.《步韵和“白罗天女”七绝》9首。12.《和张梦砚七绝》。13.《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词》。14.《和恽宁溪咏〈浣衣图〉诗》。15.《薄倖·咏疟词》。16.《再和恽宁溪〈浣衣图〉诗》(节录)。17.《一剪梅》。18.《摸鱼儿》。19.《凤凰台上忆吹箫》。20.《秋荷》10首。21.《春从天上来·梅花词》。22.《春从天上来·饷耕词》。(二)摘句:《秋吟》摘句“饥蝉冷抱枯桑叶”等4句,《讥闇叔〈七绝〉》摘句“狂风八月舞杨花”。(三)书信:《与舅书》《与段玉函书》《与史震林书》《与赵闇叔书》。(四)题跋:《题陈希古诗后》。
进入90年代,整理贺双卿作品用力最勤者,当推杜芳琴先生,其代表作为《贺双卿集》。[8]其考订《散记》所载双卿词为14首,诗为39首,文为5篇。并依照《散记》所载时间顺序列表示之,颇为明晰。其14首词为:1.《浣溪沙》。2.《望江南》。3.《湿罗衣》。4.《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5.《二郎神·菊花》。6.《孤鸾·病中》。7.《惜黄花慢·孤雁》。8.《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9.《薄倖·咏疟》。10.《一剪梅》。11.《摸鱼儿·谢邻家女韩西馈食》。12.《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韩西》。13.《春从天上来·梅花》。14.《春从天上来·饷耕》。其39首诗为:1.《咏蛙》2首。2.《七绝·答赵闇叔》。3.《七律·答段玉函》。4.《和白罗诗》9首。5.《武宁溪韵赋七言古诗》7首。6.《步宁溪前韵应三人题为七言古诗》3首。7.《岁旱——和梦觇》。8.《遗赵闇叔诗》4首。9.《柳絮·赠赵闇叔》。10.《秋荷十首——和郑痴庵咏菏十绝》。其5篇文为:1.《题陈希古诗后》。2.《与舅氏书》。3.《与段玉函书》。4.《与史震林书》。5.《与赵闇叔书》。此外,杜先生还从《散记》中检出双卿13首有题无作(或无全作)的篇目及创作时间,如词:《浣溪沙——赠怀芳子》2首,雍正十一年四月;《太常引——赠怀芳子》,雍正十一年十一月。诗:《七绝——讥赵闇叔》,雍正十一年八月《;秋吟》9律,雍正十二年秋。《贺双卿集》堪称第一部收录双卿作品最多、最完整的集子。该著对收录的双卿诗词逐首进行了校注和解题,同时附以集评。另外,还有著名学者舒芜所撰之序文;自序(《贺双卿和〈雪压轩集〉》代自序),贺双卿研究(3篇)。附录:双卿传。《西青散记》序、跋。毋庸置疑,《贺双卿集》是迄今为止体例最完备、考证最精审、评析最中肯的一部研究贺双卿的力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以上,就贺双卿所作诗词等作品流传结集之情况作了初步梳理,眉目已基本清晰。其实,就贺双卿诗词创作之全部情况而言,当远远不止我们今日所见之数量。这从《散记》中好多有题无作的情况当是可想而知的。再说,《散记》原有八卷(或为十二卷),现仅存四卷,其中半数经史震林删削或毁于火者,无疑有双卿作品所在焉。史震林同乡好友段玉函曾对他说:“双卿潇洒,古今未见其女郎也,但当稍为之讳耳。”史震林也曾想自焚《散记》,原因是“拘于理者,或病其言”。而贺双卿对其所作诗词,亦曾抱有“妾亦悔之矣”的态度。可知,封建礼教的禁锢,当是贺双卿那些含有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诗词难以传世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之她作诗填词不以纸墨,而以叶、粉等载体,这也无疑是作品难以保存与流传的原因所在。因此,对于贺双卿作品的辑佚整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广搜细查与索探,时时处处多留心,珠玉重光,责无旁贷。
三、贺双卿词心之原生态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
双卿就是活生生、真切切、情深深、魅悠悠的可怜、可悲、可敬、可爱的康乾年间江南金坛农民女词人。在《散记》中,史震林以一颗真心与一支妙笔,精心刻画了一位“色艳”“才慧”“情幽”“德贞”的农民女词人贺双卿,她是一位所嫁夫暴姑恶的农户而惨遭虐待、体弱多病、劳苦不辍、悲惨死去的红颜薄命的悲剧形象。史震林将双卿的生平之奇、婚嫁之奇、命运之奇、才华之奇集于一身,成功塑造了文学史上“这一个”感人肺腑、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典型。
在18世纪封建礼教的严重约束、暴夫恶姑不近人情的虐待摧残、强度苦力劳作的压迫与心情压抑、病痛缠身的双重折磨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年仅二十余岁的江南农民女子便带着她无限的愁情与怨绪极其无奈而凄惨地离开了人世,从此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的摧肝裂胆、令人断肠的悲剧故事。在她存世的10余首词中,没有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之恋情,没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之融洽,没有通情达理的知心丈夫之呵护,没有视同女儿的和蔼婆婆之体贴,唯有劳苦、虐待、病痛与忧伤。我们一一可见可闻可感词人对自己种种苦难人生如泣如诉的叙述,悲苦如此,难以卒读。谨就其仅有的14首词作一阐释,其中拟对《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孤鸾·病中》与《春从天上来·饷耕》(含《春从天上来·梅花》)等10首代表作进行重点品读,[9]以见其词心原生态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之一斑。
(一)《浣溪沙》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词的上阕意象很美,初夏的阵雨飘飞在山谷田野,已上场的新麦散发着阵阵清香,头上插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好一幅夏收的农村景象。可是,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里,词人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她干完了农活,又要回家做饭,忙得腰酸背疼,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为难。寥寥四字,则活画出夫悍姑恶不可理喻的绝情形象。双卿是那么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则树叶也)上,形成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词章。
(二)《望江南》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这是女词人伤春怀旧之作。全词笼罩在凄冷欲绝的感情基调中,透露出满腔的幽恨。词人也有过美好的过去,有过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她还似乎曾有过美好而甜蜜的爱情,有过自己的心上人。然而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拆散了有情人。上阕“春不见”,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韶华在自然的周而复始中一去不返,感叹往事不堪回首。下阕“人不见”,所爱的人再难相见,即使相见,恐怕也因时过境迁而今非昔比了。正如苏东坡所云“纵使相逢应未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啊。当日焚香拜月温馨的一幕浮现眼前,却已成过眼云烟。看着曾经娇艳的花朵已渐渐凋零,感叹逝者如斯、美好事物的无常,却无泪沾衣,泪流尽了,心也碎了。往事已随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影子,眼前漂泊尽前事,恍若梦中命不幸。词人反观自己憔悴不堪、弱不禁风的惨相,正像眼前远山残照一样,令人黯然销魂。全词表情细腻婉转,凄恻动人,不雕饰,不做作,任凭一腔真情心底流。
(三)《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
这是一首自悲形销骨立、幽情难吐之哀词。上阕直抒胸臆,以残花自喻,幽曲情怀无人可诉,唯有哽咽泪任流。下阕顾影自怜,惊叹花容憔悴,面目全非,似乎已认不出自己了。与上片“残花”意象相呼应,大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之悲切意绪。其中两个“不是”的描写,直把词人消瘦羸弱难以自持的病态表达得十分形象逼真,令人顿生恻隐之心。
(四)《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
眉半敛,春红已全褪,旧愁还欠。画中瘦影,羞人难闪。新病三分未醒,淡胭脂,空费轻染。凉生夜,月华如水,素娥无玷。翠袖啼痕堪验。海棠边,曾沾万点。怪近来,寻常梳裹,酸咸都厌。粉汗凝香蘸碧水,罗帕时揩冰簟。有谁念。原是花神暂贬?
这首《玉京秋》是应段玉函之请而作。段玉函找画家张石林为双卿描摹画像——双卿种瓜图,请双卿自题一首词于其上,便成此首题画词。此词伤己病痛的情怀与上首词相同,只不过多了一层孤芳自赏、无人疼爱的寂寞情愫,读来更具艺术的感染力。
(五)《二郎神·菊花》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苦雨重阳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生受,新寒浸骨,病来还又。可是我双卿薄幸,撇你黄昏静后。月冷阑干人不寐,镇几夜,未松金扣。枉辜却、开向贫家,愁处欲浇无酒。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意境幽美的杰作。上阕写烟柳与花枝历经“苦雨”与“微霜”摧残之后的孤寂冷落情景,一笔双写,意蕴深厚,不然想象出那“烟柳”与“花枝”即是词人自己,而“苦雨”与“微霜”则是其“暴夫恶姑”,别具象征意义。下阕转写词人月下病痛、无酒解愁的万般无奈的焦灼心态,将愁情描写推向了极致。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此类皆忠厚缠绵,幽冷欲绝。而措语则既非温、韦,亦不类周、秦、姜、史,是仙是鬼,莫能名其境矣。”得是中肯之论。
(六)《惜黄花慢·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
由词题《孤雁》可知,这是一首借物言情的咏物词,意蕴甚远,回味无穷。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女词人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作者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与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一颗细腻敏感而善良多情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作者怕听愁声,又同情孤雁飞得太远。而这孤雁离开最喜欢的芦花渚,原来是素霜已冷,又不愿成双成对的鸥鹭相怜,虽然凤凰这同伴还不错,却也不可能结成姻缘,此地多留无益。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仿佛与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的知己共诉衷肠。篇中句句写孤雁,句句不离人。落墨虽在雁,意旨却在人,人雁相通,浑然一体。结句“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正是词人明珠暗投、误落周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哀哉孤雁,悲哉双卿!诚如陈廷焯所言:“此词悲怨而忠厚,读竟令人泣数行下。”
(七)《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三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空惊。
与前词相类,这也是一首借“残灯”自喻命运多舛的咏物词。词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有一次,因劝谏丈夫,反给丈夫禁闭在厨房里,只有一盏半明不灭的残灯伴着她。明灭无定的残灯情景,引起了她的强烈共鸣,同病相怜,幽怨不已。于是,词人谱下了这曲撼人心弦的绝世哀音。词中的灯是凄凉的,景是凄凉的,事是凄凉的,境是凄凉的,颇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的凄美意境。
作者通过对残灯的观察、描绘,创造出凄凉的氛围。夜晚,万籁寂无声,暮色中一盏残灯摇曳闪烁微弱的灯光,孤独凄冷,“独自恹恹耿耿”的残灯,如同灯下柔弱孤寂的作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无人陪伴的夜晚,有了残灯的相随,亦可聊以自慰。只是,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即将熄灭的残灯,一个是被折磨、被伤害的双卿。看灯,也是在看自己,哀悼残灯的命运,也是在感叹自身的不幸,词中虽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然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尽侮辱、欺凌的女子的血和泪。双卿是善良的,她的感情是细腻的,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衰残、暗淡、凄冷的意象,来抒写绝望的情怀,字字悲戚,句句血泪,摇人心旌,动人魂魄。
(八)《薄倖·咏疟》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蛾眉不省。,那得功夫,凄凉自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由词题可知,此乃一首描写词人罹患疟疾之词。据史震林《散记》载,一天,贺双卿清扫了屋里屋外,洗完一大盆衣服,又喂完鸡猪,刚想坐下来稍事歇息,婆婆又在院子里催她舂谷了,双卿从不敢违抗婆婆的指令,赶紧走到院子里开始舂谷。舂谷的石杵又大又重,她舂了一会儿,已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好抱着杵休息片刻。正在这时,双卿丈夫周大旺从地里回来,见妻子无力地站在石臼边,抱着石杵一动也不动,便以为是她偷懒怠工,问也不问,就一把把她推倒在石臼旁。石杵正压在了她的腰上,双卿痛得好半天都爬不起来,痛苦屈辱的眼泪还不敢当着丈夫的面流出来。好不容易挣扎着舂完谷,又到了做午饭的时间,双卿来不及喘口气,又去厨房煮粥。粥锅坐在灶上,她则坐在灶坑前添柴烧火。浓烟一熏,加上过度的疲劳,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她只好闭上眼靠在灶台上。就在这工夫,锅里煮着的粥开了,溢出锅沿,弄得灶台上一片狼藉,还有几点热粥溅到贺双卿的脖子上,把她烫醒,睁眼一看,不由得低低地惊叫了一声。婆婆闻声探进头来一看,不禁火冒三丈,又是一顿吼骂。贺双卿早已听惯了她的呵斥,只是埋头清理灶台。杨氏一见媳妇那种对她要理不理的样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前一把捏住双卿的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双卿仍然不敢反抗,却默默地咬牙忍住疼痛,擦干鲜血后,照常乖乖地把饭食送给婆婆和丈夫,这母子俩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坐下便大吃大嚼起来。此时此刻,双卿再也忍受不住,泪水如泉涌,但又不敢哭出声,只是任泪默默流淌。于是写下这首哀伤欲绝的《薄倖·咏疟》词。作者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受多少、蝶嗔蜂怒”。终日无端的“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身体上的疾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这首词写得很巧妙,借写自己的病,来写封建势力对自己的压迫,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与控诉。这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独具神韵与风采。
(九)《一剪梅》
寒热如潮势未平,病起无言,自扫前庭。琼花魂断碧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卿。夜冷荒鸡懒不鸣,拟雪猜霜,怕雨贪晴。最闲时候妾偏忙,才喜双卿,又怒双卿。
这是一首描写带病劳作的悲伤之词。上阕叙述在“寒热如潮势未平”的严重疟疾的情况下,依然要起早劳作。如此这般“一个双卿”,简直是“凄凉”极顶,无以复加。下阕直写疟疾“怕雨贪晴”的尴尬心情。天气变化无常,词人甚感苦恼,此情此景,与李清照所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喜初晴,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干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黄昏后,残热谁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史震林《散记》云:“邻女韩西,新嫁而归,性颇慧,见双卿独舂汲,恒助之。疟时,坐于床为双卿泣。不识字,然爱双卿书。乞双卿写心经,且教之诵。是时将返其夫家,父母得饯之。召双卿,疟弗能往,韩西亦弗食。乃分其所食自裹之遗双卿。双卿泣为此词,以淡墨细书芦叶。”双卿的邻居韩西是她最好的女伴,韩西虽不识字,却爱双卿的作品,这样的女伴,已成为双卿婚后生活的唯一精神寄托。可是不久,韩西就嫁人了。一次,韩西回娘家小住后即将返回婆家,父母为之送行,韩西邀请双卿参加,可双卿疟疾犯了,不能前往,韩西就前去探望,并送去食物。饥寒交迫的双卿非常感动,于是和泪写下了这首《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此词以夕阳西下之晚景为背景,以感谢好友韩西馈食为情感线索,写出了好友离去的惆怅与孤凄的愁怀,读之令人动容。
(李金坤:苏州大学教授;李莹: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FZW010。
[2] 胡适:《贺双卿考》,《胡适文存三集》卷八,黄山书社1996年版。
[3] 贺双卿生平事迹及诗词创作皆出自史震林《西青散记》,民国期间张寿林从中辑成《雪压轩集》印行于世。《西青散记》,中国书店1987年版。下文简称《散记》,本文所引贺双卿事迹者皆出自此书,不另出注。
[4] 李金坤:《贺双卿考辨》,载《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5] 张永鑫、耿元瑞《贺双卿及其著作》,《古籍整理与研究》第5期,中华书局1990年版;杜芳琴《史震林、〈西青散记〉与双卿》,收录杜芳琴《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严迪昌《〈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邓小军《〈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等,上述这些学者都是治学严谨、功底厚实的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其学术观点是颇有说服力的。
[6] 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邓红梅《双卿真伪考论》,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邓红梅教授是坚持贺双卿“虚构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7] 如于在春编著的《诗词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陈新等的《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年版),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王步高《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李文禄、宋绪连主编的《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潘慎、梁海主编的《明清词赏析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洪丕谟编注的《淑女诗300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杜芳琴《痛菊奈何霜·双卿传》,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曹春保《金坛才女贺双卿》,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四川师范大学李丹硕士学位论文《贺双卿研究》(2011)等。
[8] 杜芳琴:《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 其实,全部双卿词无词不美,皆为代表作,只是为了行文之便,遂择其特色鲜明者论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