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护理失宜,在同等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更易发病。
小儿心肝多有余,脾肺肾不足,五行心脏属于火、肝脏属于风、脾脏属于土,肺脏属于金、肾脏属于水。火和风属于能量阳的状态,土、金、水属于物质阴状态。临床以外感六淫、时行疾病和肺、脾二脏的病证较为多见。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小儿肺卫尤弱,小儿“肺常不足”,不仅表现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上不完善,另外免疫功能也不健全。因此,外邪袭表,易犯肺系,肺失清肃,则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病症。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所需水谷精微物质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腹泻等证。表现出小儿“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
小儿纯阳之体,神气怯弱,邪毒为害,易从热化火。热陷厥阴,痰火扰心,侵犯心、肝两经,常易发生高热、惊风、神昏、抽搐,表现出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热证最多,热盛引动肝风的病理特点。
小儿患病后,还有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表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互相转化上。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序》中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以迅速转化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的证候。如偶患感冒,可瞬间即转为肺炎,出现咳嗽、气急、鼻煽、涕泪俱无等肺气闭塞之象。又如婴儿腹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剧烈吐泻后,常易出现液脱伤阴或阴竭阳脱的危候。
“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发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纯阳之体”,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容易兴奋,也容易衰竭,在病理中出现阳虚衰脱,阴寒之证。如婴儿外感咳嗽,极易发展为肺炎喘嗽,出现高热、咳喘、鼻煽、气急的实热证;在高热痰火相煽,实热内闭的同时,转瞬可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灰紫,心慌气促、汗出肢冷,脉微细等心阳虚衰,甚至心阳虚脱的危候。
小儿病情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而错综复杂。故对小儿疾病的诊治,必须根据小儿病理特点,辨证准确,取穴精确,治疗及时,手法轻重适宜。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患病后机体恢复快,修复能力强;并且小儿病因相对单纯,多为外感六淫、时行疾病和乳食内伤;又少七情干扰,神气安静,少痼疾久病;小儿脏腑清灵,对手法反应比较灵敏。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恶化的一面,但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比成人好转快。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的概括。掌握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康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