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颈项部穴位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三关

六腑

1.天门

位 置

两眉中点印堂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 法

两拇指自印堂交替推至前发际,称开天门;若自印堂推至囟门称为大开天门;从前发际推至印堂穴为关天门。

功 效

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脑的功效。关天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适应症

外感风寒、风热诸症,惊吓、惊惕不安、烦躁不宁等症。开天门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少用。

2.坎宫

位 置

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弧线。

手 法

用两拇指自印堂沿两侧眉梢做分推,其余四指轻按在头部两侧固定,称推坎宫,也称分头阴阳。

功 效

疏风解表、明目、治头痛、对局部抽动症也有效。

适应症

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同时对睑腺炎(麦粒肿)、霰粒肿、结膜炎。局部抽动特征之一眨眼睛有效。

3.太阳

位 置

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相交点,眼外侧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手 法

两拇指自眼向耳后方向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推或运太阳,向眼睛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用大拇指指尖或食指指尖掐、颤太阳穴,称掐、颤太阳。

功 效

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止汗、发汗。

适应症

临床应用于外感风寒、风热表证;掐颤太阳男左侧发汗,女右侧发汗,止汗反之;头痛掐颤左右太阳,继以揉法;外感诸邪则用推太阳。

4.耳后高骨

位 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手 法

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掐,称掐耳后高骨。

功 效

疏风解表、治头痛。

适应症

治感冒、头痛,有较强的醒神发汗之功效。

5.印堂

位 置

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手 法

用拇指甲掐眉心处,称掐印堂;用拇指端揉,称揉印堂。

功 效

醒脑安神、祛风通窍。

适应症

治疗急慢性惊风、惊惕不安、睡卧不稳、啼闹不眠,其中掐法更多的运用神晕、神迷之症,揉法多用于安神。

天门、坎宫、太阳

耳后高骨

印堂

6.山根

位 置

在印堂穴之下,两目内眦连线中点,鼻梁之上。

手 法

用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功 效

开关窍、醒神。

适应症

临床中多用于惊风、抽搐、惊吓。望诊的常用部位,青色为惊、为痛、亦为积滞,青蓝色为咳、为喘。

山根

人中

迎香

7.人中

位 置

人中沟正中上1/3处与下2/3交界处,属督脉。此处为任督二脉交汇之处。

手 法

将大拇指屈曲,近90度,指尖放在穴位上,力贯指端,快速用力掐按。力量操作的方向,最好是斜向上45度角。掐人中时要求力量稳准狠。

功 效

急救、醒神、开窍。

适应症

中暑、惊厥、抽搐、神迷。如果掐人中无效,选择以下急救方式:

①十指指尖十宣穴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同时点刺,并同时挤压出血三滴,对惊厥有奇效。

②足心前1/3凹陷中涌泉穴处点刺放血,有急救之功效。慎用。

③在两耳尖连线中点,与督脉交汇处的百会穴处点刺放血,有急救之功效。慎用。

④在两耳尖、脚趾趾尖点刺放血,有急救治之功效。

延年

鼻通

8.迎香

位 置

鼻翼前端外缘旁开2毫米。

手 法

用食指中指,或两拇指按揉,称揉迎香。此穴用指尖掐颤揉法,在揉迎香时同时使用揉颤法。

功 效

通窍、止涕。

适应症

感冒、咳嗽、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打呼噜、鼻甲肿大、腺样体肥大等。

9.延年

位 置

鼻正中高骨处。

功 效

鼻塞不通、流涕、打呼噜、各类型鼻炎。

适应症

感冒、鼻炎等症。

10.鼻通

位 置

鼻软骨与鼻翼交界处,迎香之上约1厘米,往鼻内侧3毫米处。

手 法

用食中指按揉,用食指中指揉颤。

功 效

鼻塞不通、流涕、打呼噜。

适应症

感冒、鼻炎等症。

11.囟门

位 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许,前顶骨凹陷中。

手 法

①用两手扶小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交替推至囟门,或自囟门向两旁分推。若小儿囟门未闭,应推至边缘,或用掌心轻按揉囟门。

②小儿囟门操作有揉法、颤法、推法、挤法。若囟门闭合,可以在囟门上直接操作。若囟门未闭合,请在囟门边缘操作,或者用轻柔的力量操作。

囟门

百会

功 效

镇惊、安神、通鼻窍、促进脑部发育。

适应症

惊啼、惊吓、发育迟缓、鼻炎、抽动、宽囟、囟门迟闭症。

12.百会

位 置

两耳尖连线,与督脉交汇处,有轻微凹陷。

手 法

用拇指食指螺纹面或掌心,按、揉、擦、震百会穴。

功 效

搓擦滋阴、安神;揉颤升阳,举陷、醒神。

适应症

感冒、咳嗽、发热、呕吐、腹泻、惊啼不安、抽动、鼻炎等。

13.风池风府

位 置

风池穴在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

手 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拿揉风池风府,称拿风池和揉风池;用手掌擦风池风府穴处,称擦风池风府;用大拇指和食指指尖掐风池风府穴处,称掐风池风府。

功 效

发汗、解表、散寒、温阳、止汗。

适应症

①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感冒、咳嗽、头痛、汗多、发热、鼻塞不通。

②揉风池风府,多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感冒之症,或者反复感冒之症。掐揉风池风府,多用于外感风寒感冒,或者外感风邪袭表引起的发热症。擦风池风府,多用于反复感冒咳嗽。

风池风府

14.天柱骨

位 置

颈后风府穴至大椎穴成一直线,颈后正中。

手 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①用刮痧板沾水,自上而下刮之,称刮天柱骨;

②用大拇指、食指捏挤天柱骨取痧,称捏挤天柱骨。

功 效

降逆、止呕、清热、利咽。

适应症

外感诸邪、内热、积滞等引起的咽喉红肿、化脓、疱疹、咽炎、呕吐等症。同时推天柱骨有治疗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副鼻窦炎功效。

天柱骨

桥弓

15.桥弓

位 置

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条直线。

手 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螺纹面相对用力,在胸锁乳突肌患处进行揉捏、提按、提拿;用食指、中指沿桥弓穴从上往下直推,称推桥弓;用刮痧板自上往下刮称刮桥弓。

功 效

活血化瘀、利咽通窍。

适应症

小儿肌性斜颈。推桥弓对扁桃体肿大、副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