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穴位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1.天突

位 置

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手 法

用中指端揉称揉天突;用中指端点按称点按天突;用双手拇指食指相对挤捏,令局部发红,称为捏挤天突。

功 效

催吐、排痰、止咳、平喘。

适应症

咳嗽、痰喘。在痰涎壅盛之时,可以进行点按催吐。咽炎及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红肿、疱疹,并在天突穴处取痧。

天突

2.膻中

位 置

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与任脉交汇处。

手 法

用中指端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自膻中向两侧乳头分推,称分推膻中;用食指、中指或大拇指自膻中穴处向下推至中脘处,称下推膻中。

功 效

止咳、化痰、平喘、胸闷。膻中为气之会穴。

适应症

咳嗽、胸闷、喘促、哮喘。痰咳分推膻中,干咳下推膻中。

膻中

3.乳根

位 置

乳头之下,胸肋骨之间隙处。

手 法

用食指或中指端揉乳根。

乳根、乳旁

功 效

化痰、止咳。

适应症

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喘促、痰粘。

4、乳旁

位 置

乳头外侧肋间隙处。

手 法

以两手食指或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功 效

止咳、化痰、宽胸理气。

适应症

外感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喘促、胸闷。

5.胁肋(也称搓摩胁肋)

位 置

从腋下两胁至平天枢穴处。

手 法

用两手掌自两侧腋下快搓慢移至天枢穴处,也称搓摩胁肋。

功效

开胸、化痰、去积滞。

适应症

胁肋(也称搓摩胁肋)

痰涎壅盛引起的咳嗽症;积食引起的咳喘症、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痹痛等症。

6.中脘

位 置

脐正中直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操 作

用指端或掌根揉称揉中脘;用四指或掌心摩中脘称摩中脘;自天突推向中脘,称为下推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天突,称为上推中脘。

功 效

揉、摩中脘健脾胃、消积滞;下推中脘,降气、止呕;上推中脘,逆气、催吐。

适应症

腹胀、腹痛、泄泻、呕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中脘

7.腹

位 置

整个腹部,将胸廓肋骨下缘至腹股沟耻骨联合上部,全部属于腹部。

手 法

①用两手拇指自剑突下,沿肋弓边缘至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天枢

②用掌面或者四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摩腹,称摩腹;

③用手掌自胸骨下端往下直推,称为下推腹;

④用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在腹部进行按揉,称为揉腹;

⑤用手掌自腹部一侧向另外一侧推按,再拉回,反复操作称为荡腹;

功 效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促进肠道蠕动提升腹部阳气。

适应症

脾胃消化吸收系统。例: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厌食、腹痛、腹胀等。

8.脐(神阙)

位 置

肚脐中。

手 法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根,或手掌面摩称摩脐;逆时针方向揉摩为补,顺时针方向揉摩为泻,顺逆各半来回操作谓之平补平泻。

功 效

逆揉为补,有温阳、散寒、止泻之功效。顺揉为泻,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清热、泻火之功效。

适应症

逆揉脐多用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顺揉脐多用于便秘、大便前干后稀、乳食停滞、舌苔发厚、有口气等症。

9.天枢

位 置

神阙穴旁开2寸。属足阳明胃经。

手 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端揉称揉天枢;用食指、中指点颤揉称揉颤天枢。

功 效

疏通肠腑、理气消滞。

适应症

腹胀、腹痛、腹泻、积滞。

丹田

10.丹田

位 置

脐下2寸。

手 法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揉称揉丹田;用大小鱼际摩,称摩丹田。

功 效

温补下元、温阳补肾。

适应症

尿频、尿失禁、遗尿。小儿先天性肾阳不足和脾阳不足引起的手脚发凉、汗多、发育迟缓症。

肚角

11.肚角

位 置

脐下2寸,旁开2寸,小腹部筋膜处。

手 法

用拇指、食指相对用力捏住皮肤,向上提拿,一拿一松谓之一次,操作三次。

功 效

消胀、止腹痛。

适应症

腹痛。此法刺激性较强,宝宝多哭闹,建议最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