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小儿的形体与动态。
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
小儿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痿,皮肤干枯,囟门逾期不合,解颅,鸡胸,龟背为病态。
1.望头部
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多见于脾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多为解颅。建议调理脾肾,震按头维,促进囟门闭合。
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动痰火上攻;
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气虚液脱之脱水;
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虚水泛;
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耳朵流黄色的脓液或水,多为中耳炎;
耳朵流黄色的脓液,并伴有疼痛,多为内耳道积水,一定要去医院检查防止耳膜穿孔。
宝宝头始终向一侧歪斜视为斜颈,最佳治疗时间出生后2-8个月,小儿肌性斜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胎位不正。
避免小儿肌性斜颈的方法:妈妈怀孕后不要总是一个姿势坐着,怀孕以后适当的活动非常有必要。
小儿头睡歪和小儿肌性斜颈如何进行区分呢?
小儿头睡歪了,是今天左侧歪,明天右侧歪,后天左侧歪。如果是小儿肌性斜颈引起的头歪,始终是朝一个方向歪,包括颈部会出现粘连、钙化。
2.望胸腹
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正常吃饭的孩子不太容易得鸡胸;不吃饭、喝奶特别多的孩子往往容易得鸡胸。鸡胸和肋骨外翻是临床中典型的食物或奶制品摄入过多的症状。两周岁后可以通过推拿手法矫正。
肌肉消瘦,肚大青筋均属于脾疳证;
脐部凸隆为脐疝,用脐疝带压下去,快的一周,慢的一个月康复,脐疝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
3.望腰背
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
脊柱侧弯多为坐姿不正,肌肉无力。
4.望四肢
下肢浮肿为水肿;
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疼痛肿大为扭伤,若疼痛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双脚成内八字为足内翻,外八字为足外翻。
5.望肌肤
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小儿有黄疸的情况下,腹部膨大胀满为危症,建议去医院检查肝胆。
黄疸治疗时有两个注意事项:
①黄疸胆红素指标在15mg/dl以内。
②腹部一定不能出现膨大胀满的现象。
皮肤浮肿为水肿;
皮肤干燥为津液耗伤;
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
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肤颜色不变着为疽。
6.望指趾
小儿健康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
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
指甲青紫为气滞血瘀或外伤;
小儿的指甲呈片状开裂,证明小儿肝气不舒;
指甲白斑缺少微量元素钙。
7.望动静
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
①动/静:
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②咳喘:
气粗声重,咳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喘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③抽搐:主肝风内动。
④喜俯卧:多为长期乳食内积或偶尔睡前饮食过多,但也可能只是习惯。
⑤喜蜷卧:多为里寒腹痛。
三、诊苗窍
是指诊察目、鼻、耳、口、舌及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孔,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诊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1.察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通过观察目的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如图2-1)。
望目首先要望双目有神,转动灵活,明亮圆润。无失神、神气亢盛的症状。再观察两目的白睛,瞳仁,眼睑等的变化。
(1)白睛
白睛清澈透亮。
红赤为肺热,肝火旺,外感风热感冒,感染结膜炎(结膜炎春夏天多见),建议外用“托百士”滴眼液3-5天。推拿清肝泻火。
目(2-1)
急性结膜炎,就是睡一觉起来发现孩子的白睛发红满布红色的血络,出现大量的眼屎。单纯的眨眼,要考虑倒睫诱发的慢性结膜炎(如图2-2)。
目赤而痒,有眼屎为肝火旺或新生儿鼻泪管不通(如图2-5);
睡中露睛者为脾虚;
白睛黄染均为黄疸;
目睛不正多为斜视;
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
白睛血络贯瞳仁的现象多为用眼过度或肝火犯肺;
白睛蓝斑多为虫积,每年四月份十月份可食用阿苯达唑片(肠虫清)(诱发原因多为常食生冷食物如生菜、生黄瓜,生西红柿等)(如图2-3)。
(2)黑珠
黑珠下落,白睛显露多为脑积水;
瞳仁散大或缩小多为肝肾衰败,正气欲脱;
瞳仁应该黑且透亮,瞳仁越小记忆力越强,瞳仁越大记忆力免疫力越差;
两侧瞳子大小不等或不圆为内闭外脱之侯;
黑珠下落,白睛显露多为肾衰水阻常兼解颅;
黑睛白翳为肝肾不足;
白膜遮睛就是黑睛上部或下部被一层白色膜遮住了,这是肝气不舒的现象。
(3)眼睑
眼睑结膜色淡为血虚,常见于小儿贫血,小儿的血红蛋白要求达到110-130g/L之间,如果低于这个范围属于贫血,如果在85g/L以下就属于重度贫血;
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睛,眼睑半开半合亦属脾虚;
眼睑浮肿为脾虚湿盛;
眼结膜苍白为气血不足;
眼结膜红肿赤烂为湿热上攻或肝火上炎;
目畏光泪水汪汪常为麻疹先兆;
眼皮上有一个突出的小肉粒长出来,有痛感,叫睑腺炎(霰粒肿)(如图2-4);
结膜炎(2-2)
白睛蓝斑(2-3)
霰粒肿(2-4)
鼻泪管不通(2-5)
(4)眼泪
伴发热(一般39度以上,4-6小时反复一次)、耳冷、屁股冷、大便较正常偏稀。血常规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百分比在10%-16%之间,淋巴细胞稍高,宝宝在4-18个月之间考虑幼儿急疹;
伴流清水样鼻涕,或伴白天鼻塞多为外感风寒;
无其它症状考虑倒睫或哭闹;
肝火旺致迫液外泄;
先天性鼻泪管不通,宝宝出生一周后见眼白发红,有泪,晨起有眼屎,眼难睁开(以攒竹,睛明、鼻通,迎香一条线,施以一指禅按揉法)。
2.诊鼻
鼻为肺之窍,鼻窍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主要观察鼻塞、鼻涕、鼻子的大小和鼻子颜色。
(1)颜色
鼻的颜色是黄而明润。鼻尖发黄暗谓之脾虚。
(2)鼻涕
清水涕,无论有没有内热症,一定有外感表寒证(如图2-6);
清水涕(2-6)
清粘涕,多见于汗出伤风之证,或内热表寒之证(如图2-7);
流清水涕后留下白屑
清粘涕(2-7)
(表寒是指外界有风寒袭表之证,或身体大量出汗导致自身体表热量过度流失引起的自伤寒症)
粘白涕,是风寒束表后形成内热的第一步症状(如图2-8);
粘白涕(2-8)
粘白涕伴黄,是风寒锁表后形成内热的第二步症状(如图2-9);
粘白涕伴黄(2-9)
黄涕是肺热证、肺燥热症、风热感冒证多见;
黄脓涕为鼻渊。属湿热壅肺之症(如图2-10);
黄脓涕(2-10)
黄绿涕,是积寒生热之证。
3.鼻塞
①没有鼻涕的情况,晚上鼻塞多为热证,往往是肺热证;
②晚上鼻塞且打呼噜往往是腺样体肥大,也属于湿热症;
③晚上鼻塞、偶尔打呼噜,属于腺样体肥大的前期症状;
④晚上鼻塞,打呼噜和睡觉姿势有关,属于扁桃体肥大;
⑤晚上入睡时鼻塞,睡后渐通,属于风寒袭表之证;
⑥晚上鼻塞,整晚张嘴呼吸,往往多见于鼻甲阻滞或鼻炎之证。这种鼻炎临床中多见于鼻甲肿大;
⑦白天鼻塞,往往见于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肿大的重症或副鼻窦炎;
⑧晨起鼻塞、喷嚏、流清涕多见于过敏性鼻炎。
⑨如果有外感新证、重症感冒,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鼻塞。
4.呼出气
鼻呼吸正常的气是温煦的。
当气热时为内热或肺热之证;
气寒往往多见于脏腑虚寒;
气促时多见于喘促,或热盛;
鼻窍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亦为肺热伤津之证;
鼻孔出血为鼻衄,多属于肺热伤络或脾不摄血致毛细血管破裂;
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
鼻翼煽动为肺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
5.察耳
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疾病关系密切。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的耳窍较薄且紧贴两颞、耳周轮廓不清。
耳内流脓红肿痛为中耳炎(虎耳草取汁,一天三次滴耳);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若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红热,常为痄腮。
6.诊口
包括口唇、齿龈、咽喉等。
(1)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又手足阳明经脉环绕口唇,故口唇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病变。
嘴唇丰厚红润而匀称的,代表先天性脾强(如图2-11);
唇丰厚红润匀称(2-11)
嘴唇薄不饱满、凹陷的,代表脾胃功能弱(如图2-12);
唇色淡白(2-12)
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或虚寒症(如图2-12);
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如图2-13);
唇色红(2-13)
唇色红赤且润为脾热,多因中焦寒食积滞引起;
唇色红赤燥裂为肺脾积热或阴虚内热(如图2-14);
唇色深红、燥裂(2-14)
唇色深红为热盛伤阴;
唇色青紫为气滞血瘀,亦主寒证;
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火热上炎(如图2-15);
口唇红肿(2-15)
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上炎或兼心火(如图2-16);
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如图2-17);
口舌生疮(2-16)
鹅口疮(2-17)
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
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
烂嘴,嘴上起皮是脾阴虚的症状(如图2-18、2-19);
烂嘴(2-18)
嘴上起皮(2-19)
唇上下边缘有唇线,气滞血瘀之症(如图2-20)。
唇线(2-20)
(2)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正常呈粉红色。
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
新生儿牙龈有白色的斑块俗称板牙(如图2-21);
小儿牙齿发黑,多为含奶含饭或热盛伤阴造成(如图2-22);
牙齿在生长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换牙期容易出现重牙(如图2-23)
齿龈淡白色多为气血虚;
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或脾胃热盛(如图2-24);
齿龈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
板牙(2-21)
牙龈发黑(2-22)
重牙(2-23)
牙龈红肿(2-24)
齿龈干燥为津液受损多见于热病后期;
牙关紧闭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
牙龈现白色小斑点多为虫积。
(3)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喉部正常是淡白色微红,腭弓微红。
当腭弓往上整体发红,视为肺胃实热之症;
成点状发红,多为风寒束表郁而化热引发的内热症,或者积滞伤寒食引发的内热症;
咽红、乳蛾(扁桃体)红肿或有脓点多属肺胃热盛;
扁桃体正常为红色或淡红色,扁桃体红肿多为肺胃实热症;
扁桃体化脓为肺胃实热或内热症,也就是西医上的炎症(如图2-25)。
扁桃体红肿、化脓(2-25)
扁桃体占整个咽喉部1/3为一度肿大(如图2-26);
扁桃体占整个咽喉部1/2为二度肿大(如图2-27);
扁桃体碰在一起的为三度肿大(如图2-28),三度肿大以上要调理。
扁桃体一度肿大(2-26)
扁桃体二度肿大(2-27)
扁桃体三度肿大(2-28)
咽喉壁滤泡正常为淡白色、微红。如果滤泡变大、滤泡堆积多为咽喉部炎症,多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是肾不纳气、肾气虚、肾阳虚症。
从咽喉腭弓往下,出现白色假性粘膜斑谓之白喉,是一种虚热之症,多采用制霉素片配合治疗,将制霉素片研成末,涂抹在咽喉部。
咽喉部出现大量粘白色痰涎泡沫,代表脾虚湿盛之症。
7.诊舌
舌为心之苗窍。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诊舌包括观察舌象、舌苔、舌体、气血、舌形走向等。
(1)脏腑舌象分布
舌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心气通舌在上焦,
脾胃中土位中焦,
肾连舌根居下焦,
舌之左右瞧肝胆。
(2)舌象
舌质淡红色、红色为正常;红绛舌有内热、外感风热,伤食积滞或脏腑热盛;舌质由深红、酱红、变为紫红属内热逐步加重。
淡白舌气血不足,青紫色舌质有瘀滞。
舌尖为心区,舌尖发红为心火旺,伴有口苦、口干、口舌生疮、烦扰不宁、睡卧不稳、多梦、小便发黄、大便干结、急躁、易怒。
舌下络脉短而细,舌色偏淡,多属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胀,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皆为血瘀。
舌系带过短,影响舌头正常的活动,舌头不能伸出口腔外,易发音吐字不清楚,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3)舌苔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成,舌苔反映胃中积食和疾病的变化。
正常的舌苔薄白而润;舌苔薄病情轻,主表证;
舌苔厚病情重,主里证;
孩子舌苔厚,表现为积滞、运化不足。
胃气的变化影响舌苔的变化,舌苔厚薄的变化,常反映疾病病邪进退的变化,舌苔由薄变厚,病情由轻变重;
舌苔由厚变薄,病情由重变轻。
花剥苔为胃阴不足。剥在舌苔上为花剥苔,剥在舌质上为地图舌。舌归五脏,苔属六腑。
镜面舌(光剥苔)为舌苔全部脱落、光洁如镜。
类剥苔,剥落处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
剥苔而干燥,属胃气阴两伤;
剥苔而湿润、舌质淡白,属脾胃阳气不足。
有根舌苔:无论舌苔厚薄、紧贴舌面,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
无根舌苔:舌苔似浮于舌上,刮之即去,无根舌苔表示胃气不足。
舌苔油腻滑粘为腻苔,多为消化不良或湿盛;舌苔疏松、如豆腐渣为腐苔,有恶臭味多为积滞。
舌苔白而干,多为外感风热;舌苔厚而腻,多为湿浊内停。
舌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津液过剩(阳不足);
苔白厚而裂,多为燥热伤津,津液不足(阴不足)。
微黄薄苔,多为外感风热;焦黄燥裂,则属极热。
舌苔黄而厚腻,多为脾胃湿热;舌苔黄厚干燥,多为胃热伤津。
灰苔,主里热,主寒湿。
黑苔,心脾积热。润燥多津为寒,干燥无津为热,黑色舌苔,口水少,是热盛;黑色舌苔口水多,是极寒生热。
(4)舌体
口腔张开,正常舌体伸出后占口腔1/3左右,活动灵活,左右对称。
舌头伸出来占口腔的2/3以上,为舌体胖大,属脾肾阳虚水湿之症(气阳不足)。
舌头伸出来占口腔的1/5以内,为舌体瘦小,代表阴虚内热。
棍状舌、三角舌:易上火,易怒,肝阴不足,肝气郁滞,睡眠不好。
小儿棍状舌、三角舌:易躁动不安、睡卧不稳。
齿印舌: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阻,寒湿壅盛,容易产生痰粘。
舌体凸起为瘀滞,脾胃区凸起,为中焦瘀滞不通,饮食较多、较杂,导致中焦运化不足,胃口差,吸收不好。
肝胆区凸起,为肝气不舒、肝郁气滞,表现为眼白发红、眼屎多、口苦、易烦躁、易怒,肝气不舒。小儿有此舌象需要更多陪伴。
舌尖凸起为上焦瘀堵,心慌、胸闷、鼻塞、失眠、心火旺。
舌后部肾区凸起,属下焦壅塞;小便涩痛、短少、点滴。
肾区凹陷,为肾气不足。小儿遗尿,容易漏尿,手心有汗,频繁起夜,成人多前列腺炎。
肺区凹陷为肺气不足,易反复感冒、咳嗽,易患鼻炎。
脾胃区凹陷,为脾胃气弱,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易腹痛、腹胀。
(5)气血
凹陷淡白为气血双虚;高凸鲜红为火热炽盛。
粉红舌为气血充盈;青紫舌为气血瘀滞。
芒刺舌:
舌面软刺增大,多因邪热亢盛所致;
舌尖芒刺多为心火亢盛;
舌边芒刺,多属肝胆火盛;
舌心芒刺,主胃肠热盛。
杨梅舌:
热毒极盛所致。
(6)舌象反应脊柱问题
舌尖部:代表颈椎1-7节;舌中部:代表胸椎1-12节;舌后部:代表腰椎1-5节,舌中线走向代表脊柱的走向。
根据舌中线判断脊柱的走向,尤其是青少年要注意坐姿。胸椎小关节紊乱、错位最常见,主要由坐姿不正确导致,容易压迫胸腔和心脏,易胸闷、心慌。
(7)舌形走向
心主火,心肺居上焦,其气宜降。肾主水,肾居下焦,其气易升,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舌象左扯为肝气不舒,易发怒、口苦;舌象右扯为痰湿阻滞,易痰粘咳嗽、易喘促。
8.诊二阴
包括生殖器尿道口及谷道(即肛门)。男孩阴囊不松不紧,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
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
阴囊紧缩为寒,阴囊膨大多为睾丸鞘膜积液;
阴囊因啼哭膨大者为疝气,可考虑艾炙关元、命门、三阴交;带疝气带,重者需要做手术;
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
肛门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
肛门灼热为大肠热盛;
肛门脱出为脱肛,多因气虚下陷;
排便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
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热盛,腹泻次数过多也能引起肛周红,外阴当定时用外部清洗剂清洗。
9.诊二便
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1)大便
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为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三次或三日一次,无水、无豆结、无黏液、无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排便顺畅视为正常。
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多见于肠燥热或肺燥热(如图2-29);
大便豆结(2-29)
大便粗条状(2-30)
绿便(2-31)
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多水或夹有泡沫为伤寒(如图2-32);
黄绿便带水(2-32)
大便泄泻黄浊臭秽粘腻,有大量黏液为湿热(如图2-33);
大便带黏液(2-33)
血便(2-34)
若大便暴注下迫则为大肠热盛;
大便泄泻酸臭夹有白色乳块或食物残渣为伤食;
大便泄泻无味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阳虚;
大便粗或呈条状,排便困难、出血,谓之气阴两虚之症(如图2-30);
大便下利赤白黏液,腹痛,里急后重解之不爽多为痢疾;
腹痛大便多血或果酱样,面白哭闹不安,多见肠套叠(如图:2-34)。
(2)小便
小儿无尿痛、涩痛、血样、褐色、多为清长、淡黄色为正常。
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湿热下注;
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
小便浑浊如淘米水为脾虚;
早中晚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
小便深红而少为热伤络脉血尿之证;
小便不利为癃闭;
小便频数每小时3次以上属尿频,多见受惊,亦有脾肾阳虚。
10.察脐
(1)察脐色
通过观察脐部色泽的变化判断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一般脐部的色泽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脐色淡白无光泽:反映气虚、贫血,临床可见气促、纳呆、食少、舌质淡、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脐色红赤:脐色赤,甚至有湿疹,表示内热盛、火毒内蕴,热积腹中,腑气不通,常与口渴面赤、舌质红、便结、心烦等症状并见(如图2-37)。
脐色黑:为肾阳衰微的凶症,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脐色黄: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所致。
脐色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寒邪内伏中焦,常腹皮寒冷。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
(2)脐形态主病
正常人脐位于人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肉厚实,脐深,色泽明润,按之有力,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说明身体健康无病。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提示人体可能发生疾病。因此,观察脐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小儿正常肚脐(2-35)
脐浅小(2-36)
脐色红赤(2-37)
脐凸出(2-38)
脐形态主病
圆脐:肚脐呈圆形,下半部丰厚圆润。这种肚脐表明五脏六腑都健康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如图2-35)。
脐向上开:肚脐向上延长为三角形,多脾胃、胰等消化吸收不佳注意饮食。
脐向下开:表明患有胃炎、便秘等症状。同时多患有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脐偏右:肚脐偏向右方,易患肝气郁结、胃胀气等症状。
脐偏左:肚脐偏左,肠胃功能较差,容易便秘排便困难。
脐浅小:身体较虚弱,激素分泌多不正常,可能会生长发育慢易病(如图)。
(3)脐位主病
满月形肚脐:脐如满月般丰满居于腹部正中身体健康。
肚脐眼位置又浅又小:身体虚弱,经常感到乏力易感冒(如图2-36)。
小儿凸出形肚脐:多为脐疝(如图2-38)。
陷凹形肚脐:脐陷于腹,是脾肾虚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
肚脐下移:为中气不足,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腹部坠胀,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多提示脱肛、痔疮等。
四、看指纹
儿科独有的一种诊断方法。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桡侧虎口至食指尖的浅表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
风关——指关节第一节;
气关——指关节第二节;
命关——指关节第三节。
诊察时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对亮光处,用另一手大拇指桡侧轻轻从小儿食指桡侧从指尖推向指根,食指络脉处就会显现出纹路。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
正常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显露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沉、色泽、位置几个方面。
1.指纹的浮沉:
浮指纹显露易见;沉指纹潜隐难见。
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证;指纹潜隐主里,为病在里,或内伤诸症。
2.指纹的色泽:
鲜红而淡者主外感风寒;紫而淡者主外感风热;紫红者主邪热炽盛;紫红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或痛症;色淡为虚。色重为实。
3.指纹的部位: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愈;现于气关病转重;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如图2-39)。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