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部穴位
1.脾经
位 置
大拇指桡侧缘,或大拇指末节螺纹面。
手 法
①将患儿大拇指屈曲45度,第一指节关节,循拇指桡侧边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②将患儿拇指伸直,在桡侧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
③若来回推谓之平补平泻。顺时针在大拇指末节螺纹面顺旋推为补,逆时针在大拇指末节螺纹面逆旋推为清。
④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功 效
①补脾经健脾、益气、补气血;
②清脾经,清热利湿,去痰,去黏液。
脾经
肝经
心经
适应症
①补脾经在临床中多用于脾胃气虚、阳虚引起的各种症状。例如积滞、口气、腹泻、舌苔白厚、腹泻、腹痛等。
②脾胃气虚、阳虚在临床中分为新症和常态。常态的表现形式是脸色萎黄,唇淡、舌淡、肌肉微软,懒言懒动、乏力、大便稀溏。新症的表现形式是呕吐,腹泻、腹胀、腹痛。
③清脾经清热利湿。脾阴虚,脾湿热的症状有湿热泻、手脚发黄、手脚心热潮湿、大便粘腻臭秽不堪、口水多而粘腻、汗有臭味儿。
2.肝经
位 置
手掌面,食指或食指末节螺纹面。
手 法
用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由指跟推向指尖为清肝经,反之为补肝经。或用大拇指在患儿食指末节螺纹面,顺时针旋推为补,逆时针旋推为清。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功 效
熄风镇惊,平肝泻火。
适应症
清肝经在临床中多用于惊啼不安,五行烦热,或热、火、燥等症。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心肝常有余。证明孩子常热而非常寒。所以在临床中肝经当宜常清之而不易补之。
3.心经
位 置
手掌面,中指或中指末节螺纹面。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中指,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反之为补。也可用大拇指螺纹面沿患儿中指末节螺纹面做顺时针旋推为补心经,反之为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功 效
清热泻火,宁心安神。
适应症
清心经有清泻心火的功效。在临床中多用于惊吓、口舌生疮、口腔溃烂、舌质深红、神烦不宁、小便黄赤等症。清心经特殊用法,用三清一补的手法操作,对贫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肺经
位 置
手掌面,无名指,或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无名指,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为清肺经,反之为补肺经。也可以用大拇指螺纹面,沿患儿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做顺时针旋推为补肺经,反之为清肺经。
功 效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强肺。清肺经可以养阴润肺,肃肺。
适应症
①补肺经多用于肺气虚、阳虚等诱发的咳嗽、气喘、痰涎雍盛之症。在临床中肺气虚阳虚的特征面白无华、畏寒、畏冷、稍一活动即出汗,神疲乏力,便溏。
②清肺经在临床中多用于呼吸系统病症。凡属新症均可用清肺经操作。无论是外感风寒,还是风热之症。症见咳嗽、感冒、流涕、发热、痰鸣、气喘等。同时对鼻炎、便秘效果不错。
5.肾经
位 置
手掌面,小指或小指末节螺纹面。
手 法
由术者一手持患儿小指,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肾阳,反之为补肾阴。也可用大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旋推小儿小指末节螺纹面为补肾经,反之为清肾经。
功 效
①补肾阳温阳补气,益脑补肾。
②补肾阴滋阴补肾,填补精髓。
适应症
①在临床中凡症属久症,或在能量平衡过程中有偏寒和偏热特性的,均可用补肾阴或者补肾阳来调理。例如久泻、遗尿、自汗、虚喘等症当用补肾阳。
②大汗、阴虚,燥咳、湿热泻、热性哮喘、肺热咳喘当用补肾阴来操作。
③补肾阳、补肾阴可以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注重整体调节功能。补肾阳治寒、补肾阴治热。
6.调五脏
位 置
手掌面五指末节螺纹面,即心肝脾肺肾五经穴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儿小天心和一窝蜂穴处,另一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捻揉、拉伸。心肝脾肺肾五经穴反复操作。
功 效
强脏腑、调五脏、和气血。
适应症
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尤其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反复肠胃功能失调症,慢性腹痛,有较好的效果。本法是临床中常用保健法。
7.大肠
位 置
手掌食指桡侧缘,自食指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肺经
肾经
调五脏
手 法
术者持患儿食指,从指根推向指尖,谓之清大肠,反之为补大肠。清大肠和补大肠,合称为调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功 效
补大肠升提气机、温阳止泻。清大肠清利湿热,去肠腑积滞积热。
适应症
补大肠多应用于气阳不足引起的寒性腹泻、水泄、脱肛等症。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泻、燥秘、肺热久咳不愈等症。
大肠
小肠
肾顶
肾纹
8.小肠
位 置
手掌小指尺侧边缘,由指根到指尖。
手 法
术者握患儿小指,用大拇指或食中二指,由指根推向指尖谓之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均为推小肠,补小肠在临床中也称之为固膀胱。
功 效
清热泻火,泌别清浊。
适应症
①补小肠在临床中多应用于大便燥结呈羊屎豆,或者成粗条状,但小便清长的症状。
②清小肠则多用于心和小肠热、火、燥、湿热症等。例:小便黄赤,舌头口唇口疮溃疡、心烦、神躁不宁,或症见内热的症状。
9.肾顶
位 置
手掌,小指顶端。
手 法
术者持患儿小指,用另一手大拇指螺纹面,在患儿小指顶端,顺时针揉为揉肾顶。
功 效
固表止汗。
适应症
自汗、盗汗。在临床中多见于小朋友睡觉时头身大汗,平时稍一活动也是大汗,前者为盗汗,后者为自汗。
10.肾纹
位 置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节关节横纹处中点。
手 法
术者持患儿小指,用另一只手大拇指指甲掐肾纹,称掐肾纹,揉称揉肾纹。
功 效
明目、清脑、祛风、散结。
适应症
揉肾纹和掐肾纹常组合使用。在临床中多应用于睑腺炎、霰粒肿,上眼睑下眼睑红肿、结膜炎、迎风流泪、眨眼。
四横纹
小横纹
掌小横纹
11.四横纹
位 置
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节关节横纹处中点。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掌,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尖从小儿食指第一指节关节横纹处,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处,称掐揉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揉操作3到5次,推100次,反复操作3-5遍。
功 效
消除积滞、积热,退热、调理腹胀、行气。
适应症
①四横纹在临床多用于腹胀、呕吐、腹泻、腹痛舌苔厚等症。
②四横纹也是民间挑疳的部位。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四横纹处放血。点刺要领:用一手捏紧横纹处,使横纹处皮肤突起,另一手用一次性采血针,成45度角斜下去刺四横纹处中点。挤出如果是黄色的结晶体则为脾疳,黄水积滞、黑血积食。如果是鲜红色的血,代表脾胃正常。
12.小横纹
位 置
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手 法
术者持患儿手掌,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甲,从患儿食指掌指关节横纹处,依次掐至小指,掐揉3到5次,称掐揉小横纹。术者用拇指螺面,自食指掌指关节横纹处,推向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称推小横纹。推100次。
功 效
清热除烦、散结。
适应症
在临床中小横纹的操作多应用于心脾积热而引起的口舌生疮、口角破烂、咽部红肿、小便黄赤、脸色潮红症。
13.掌小横纹
位 置
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上,细小横纹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用另一手大拇指按揉掌小横纹,称揉掌小横纹。
功 效
止咳喘,去痰结,开胸定喘。
适应症
临床中掌小横纹是治疗各种咳嗽症的要穴。多应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干性啰音、湿性啰音的症状;痰湿咳嗽、阴虚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气虚咳嗽等。
14.胃经
位 置
在手掌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由腕横纹桡侧端至大拇指根部。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用另外一手大拇指,或食中二指,由腕横纹桡侧端推至大拇指根部,为清胃经,反之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为推胃经。
功 效
补胃经温补胃气胃阳。清胃经清胃热、泄胃火、降胃和逆。
适应症
①补胃经,多用于胃部被寒邪所伤引起的呕吐、痰吐、呃逆、恶心、打嗝等症。
②清胃经,多用于胃热症引起的胃气上逆、口气、呕吐、心烦、干呕等症。
胃经
板门
内劳宫
15.板门
位 置
手掌面大鱼际最高点或整个平面。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用另一手大拇指端揉大鱼际最高点,称揉板门。用大拇指食指捏挤,称捏挤板门;从腕横纹沿板门穴推向食指根称横纹推向板门,也称之为清板门;从板门穴向上推到横纹,称之为板门推向横纹。
功 效
健脾和胃、消胀、通气、调达气机。
适应症
①揉板门主要治疗消化不良引起的积滞、腹胀、呃逆。捏挤板门主要用于积滞形成的内热症,同时对腹胀、腹痛有效。
②横纹推向板门,也称之为清板门。主要用于呕吐、呃逆、胃热。
③板门推向横纹,具有升提气机的功效。主要用于腹泻、气虚下陷、脱肛。
16.内劳宫
位 置
手掌中心,无名指、中指指端中间取穴。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另一手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揉小儿掌心内劳宫称揉内劳宫。术者用食指沾凉水,在内劳宫处推运称推运内劳宫。
功 效
清热、凉血、退热。
适应症
揉内劳宫,具有治疗心火旺或心经有热引起的口舌生疮、发热、小便黄赤、惊吓、心神不宁等。
17.内八卦
位 置
手掌面以内劳宫穴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掌横纹处,约三分之二处为半径画圆。在其圆上,以中指根下为离宫,属南和心;小天心穴之上为坎,属北和肾;
在大鱼际侧,离至坎半圆的中心点为震,属东和胆;小鱼际侧,离至坎半圆的中心点为兑,属西和肠;西北为乾和肺,东北为艮和胃,东南为巽和肝,西南为坤和脾。八卦在此圆周上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
手 法
八卦穴在临床操作中分为顺运、逆运、分运、掐运、点揉几种手法。
①顺运八卦,术者一手持患儿四指,大拇指按在离宫上,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食指、中指夹住小儿腕关节,以拇指螺纹面前半部分,使用运法,自乾卦起,顺运至兑卦,周而复始。顺时针运推,最后停在兑卦。此为顺运内八卦。
②逆运内八卦,从兑卦起逆时针旋转运推,周而复始最后停在乾卦止,称为逆运内八卦。
③掐法,从离宫顺掐至乾宫,从离宫逆掐至乾宫,顺掐有四宫,离坤兑乾,逆掐有六宫,离巽震艮坎乾。
④推运,在坎宫和离宫之间相互进行推运,称为推运离坎宫。
功 效
①顺运内八卦,具有升提气机、散寒、宽胸利膈、理气化痰之功效。
②逆运内八卦,具有降气平喘、治热、潜降气机的功效。
③掐八卦治疗咳嗽。顺掐治寒,逆掐治热。
④推运离坎宫,具有平衡阴阳之功效。
适应症
①顺运八卦,应用于外感新症风寒或风热感冒咳嗽。寒邪伤体,气机郁闭。
②逆运八卦,多用于久咳。例如阴虚或脾湿咳嗽,潜降气机。对咳喘、痰涎壅盛症有效。同时治热,对便秘、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有效。
③离宫顺掐至乾宫,治疗寒咳,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疗热咳。
④坎离互运,治疗孩子久病体弱,阴阳不调之症,或上寒下热之症。
⑤总体来讲,顺运八卦,主升治寒,逆运八卦,主降治热。适应于所有有寒热和升降出入的病症。八卦穴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单运推,单揉本宫穴,能够起到对应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的滋阴和助阳的调节。
18.运土入水
位 置
由小儿大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大鱼际,赤白肉际,过掌根和尺侧部,过小鱼际,赤白肉际至小指指腹肾经穴处。
手 法
运法。
功 效
健脾、除湿、止泻。
适应症
虚寒性腹泻、虚寒性遗尿、腹胀。
19.运水入土
位置
手掌从小指指肚,沿手掌尺侧小鱼际,赤白肉际。过小天心穴位,过大鱼际赤白肉际处,到大拇指指尖。
手法
运法。
功效
祛除湿热、润肠通便、滋阴清热。
适应症
大便干结,成羊屎豆、便秘、湿热泻痢、燥热之症。在临床中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来回推调,可以有效的达到平衡阴阳,补益先后天脾肾之气的功效。
20.小天心
位 置
在大小鱼际连接处,总筋之下,内劳宫之上。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掌,另一手屈指捣小天心穴称捣小天心。掐称掐小天心,揉称揉小天心。
功 效
揉捣小天心通经活络、镇静安神。掐小天心醒神。
适应症
在临床中揉小天心多用于寒热往来经络闭阻不通。揉小天心多和揉一窝风配合使用。揉捣小天心,多用于惊吓、惊惕不安、烦躁。
21.神门
位 置
腕横纹尺侧端,尺动脉搏动处。
手 法
一手持患儿手掌,另一手大拇指揉,称揉神门。
功 效
镇静安神。
适应症
夜啼、黄昏闹、睡卧惊跳。
运水入土
小天心
22.总筋
位 置
掌后腕横纹中点。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掌,用另外一手大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总筋。
功 效
滋阴、清热。
适应症
揉总筋,多用于阴虚内热之汗多、脸色潮红、口唇燥裂、舌干少津、咽喉红肿疼痛、小便黄赤等症。
神门
23.分手阴阳
位 置
手掌面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是指手掌腕部第一条横纹线。从总筋往两侧,桡侧为阳池,尺侧端为阴池。
手 法
术者用两手握患儿手掌,用两大拇指平行并拢于总筋穴处。从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为分手阴阳。合手阴阳用两手大拇指,自两旁阴池、阳池穴向总筋处合推,称为合手阴阳。
功 效
分手阴阳有调和气血,平分阴阳之意。合手阴阳,又分为分阴合阴阳、分阳合阴阳,均具有化痰、散结之功效。
适应症
①分手阴阳在临床中多用于气血不和、寒热往来之症。
②分阳合阴阳多用于寒痰咳嗽;分阴合阴阳,多用于热痰咳嗽。
③如果在临床中是寒湿和湿热交杂的咳嗽症,可以分阴合阴阳、分阳合阴阳交替操作。
总筋
分手阴阳
24.列缺
位 置
手腕挠侧,桡骨茎突上方凹陷中。
手 法
拿法,揉法。
功 效
解表散寒、开窍醒神。
适应症
多用于外感风寒或者风热感冒、风燥感冒引起的感冒、喷嚏、咳嗽、咽红等症。
列缺
25.天门入虎口
位 置
大拇指尺侧,由指尖推向指根或虎口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另一手大拇指,由指尖推向指根统称天门入虎口。
功 效
化痰、祛痰、行痰、散痰。
适应症
凡外感内伤引起的痰涎壅盛、咳嗽痰喘之症。
26.十宣穴
位 置
小儿十指指尖甲内2毫米处。
天门入虎口
手 法
术者一手握患儿手,使其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甲,逐一掐颤称掐颤十宣,也可点刺放血。
功 效
清热、醒神。
适应症
惊厥、抽搐、昏迷。
十宣穴
老龙
27.老龙
位 置
掌背中指甲根下一毫米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握患儿中指,使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掐小儿中指甲后一毫米处,称掐老龙。
功 效
醒神、镇惊。
适应症
高热惊厥、惊风、神迷不醒等症。
28.端正
位 置
掌背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为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中指,使其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尖掐,掐左端正,掐后在该穴向指尖方向推运;掐右端正,掐后在该穴向手指根方向推运,称为掐端正推运端正。
功 效
掐、推运左端正,能升清止泻;掐、推运右端正,可降逆止呕。
适应症
掐左端正,治疗泄泻、寒咳。掐右端正,治疗恶心、呕吐、热咳。
端正
五指节
29.五指节
位 置
手掌背五指第一指节关节中点处。
手 法
五指节有掐法、捻揉法、屈伸法三种操作方法。
掐五指节,术者一手持患儿手,使其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依次掐小儿大拇指,掐后继以捻揉法,掐三到五次。捻揉10到30遍,继屈伸大拇指,依次从大拇指掐、捻揉、屈伸至小指,反复操作3到5遍。
功 效
镇惊安神,安神效穴,同时治疗痰热咳嗽。
适应症
惊吓、夜啼不安,睡卧梦语,肢体颤动,或风燥咳嗽,肺热咳嗽。
二扇门
二人上马
外八卦
30.二扇门
位 置
手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蹼膜凹陷处。
手 法
二扇门有掐、揉两种操作方式。
掐二扇门,术者用两手食指、中指夹住小儿手掌,使其掌心向下,用两拇指甲掐之,掐后继以揉法,称掐揉二扇门,或用食中二指指尖,进行掐揉。
功 效
发汗透表、退热,是发汗之效穴。
适应症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或高热不退之症。在临床中本法发汗之力较强。如果是久病体虚的小宝宝,在应用时注意控制掐揉次数,不要发汗太过。
31.二人上马
位 置
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手 法
术者一手握小儿手掌使其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拇指揉称揉二人上马,此处揉二人上马当侧指揉。
功 效
滋阴补肾。
适应症
临床中多应用于久热不退之症。同时对一切久咳、久喘、久泻、久汗、久惊之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2.外八卦
位 置
手掌背与内八卦相对应处,即为外八卦。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拇指做顺时针方向推运,称运外八卦。
功 效
固表止汗、理气。
适应症
反复感冒汗多流涕、久汗不止、气虚之症。
33.外劳宫
位 置
小儿手掌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应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下,用另外一手大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
功 效
温阳散寒、温运中焦、补气助阳。
适应症
外劳宫为温热特性穴位,对于寒症治疗均有效。典型用于治疗脏腑虚寒、寒湿等症。例如伤寒腹泻、水泄、肠鸣、腹胀、腹痛效果明显。同时也对外感风寒感冒、咳嗽有效。
外劳宫
一窝风
34.一窝风
位 置
手背腕横纹中点处,正中凹陷。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掌,使其掌背向上,用另一手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
功 效
揉一窝风具有解表散寒、止腹痛、温阳补气的功效。
适应症
①典型用法:任何原因引起的腹痛症,揉一窝风均可以有效缓解。
②同时对外感风寒引起的风寒痹痛、风寒咳嗽、风寒发热有效。
35.膊阳池
位 置
手背一窝风上三寸处。
手 法
术者一手握患儿手腕,使其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和中指端揉,称揉膊阳池。
功 效
通大便,点刺膊阳池放血,具有治头痛的功效。
适应症
各种类型的便秘均可用揉膊阳池来调节。各种类型的头痛,均可用点刺放血膊阳池来止痛。
36.威灵
位 置
手背第二三掌骨岐缝间。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四指,用另一手拇指甲掐后继以揉之,称掐揉威灵穴。
膊阳池
功 效
开窍醒神。
适应症
惊吓、神迷、烦躁。
37.精宁
位 置
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四指,使其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掐之,而后继以揉法,称为掐揉精宁。
功 效
具有化痰、破结、行气之功效。
适应症
多用于痰鸣、痰喘、积滞、疳积等症。
38.清天河水
位 置
前臂正中,自总筋穴至洪池成一条直线。
手 法
①术者一手握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食指、中指自小儿腕横纹中点处总筋穴,推向肘横纹中点处洪池穴,称清天河水;
②从内劳宫处推至洪池穴,称为大清天河水;
③用食指、中指沾水,自总筋穴处,一起一落,拍打至洪池穴处,称为打马过天河,一边拍打一边吹气。
功 效
清天河水是温法的典型能量代表穴位,祛除寒湿。
适应症
清天河水在临床中多用于风寒袭表引起的高热无汗,或发热汗不出,同时对脏腑伤寒引起的水泻有明显治疗功效。
威灵、精宁
39.取天河水
位 置
小儿前臂正中,自洪池穴至总筋穴处成一条直线。
手 法
术者一手持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食指、中指指面,从洪池穴推向腕横纹中点总筋穴处,称为取天河水;从洪池穴推向内劳宫处称大取天河水。
功 效
滋阴、润燥、清热、泻火。
适应症
本法性凉,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滋阴效果。对一切热症均有效,例:肺热咳嗽、汗出伤阴、口唇燥裂、舌红、口疮、扁桃体红肿化脓、大便燥结、神躁不安、脸色潮红等症。
清天河水
取天河水
40.三关
位 置
小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桡侧端至肘横纹曲池穴成一条直线。
手 法
术者一手握患儿手腕,用另一手食指、中指自小儿腕横纹桡侧端推向肘横纹曲池穴,称推三关。
功 效
补气助阳、行气散寒。
适应症
本法其性热,主治一切虚寒之症。在临床中多用于风寒感冒、风寒咳嗽、肺气脾气肾气不足等症。例如面色萎黄,唇淡舌淡、肌肉萎软、小便频数、手足冰凉等症。
41.六腑
位 置
小儿前臂尺侧,肘至腕横纹阴池穴端成一直线。
手 法
术者一手握患儿手腕,用另一手食指、中指指面,自小儿肘部推向手腕阴池穴端,称退六腑。
功 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适应症
本法其性寒,调理热证,如热入营、血,脏腑实热证或虚热证。在临床中,疾病寒热温凉往往交杂在一起。在治疗的时候,用清取天河水或者三关六腑同调,要根据症状以确定其相互比例,寒者助阳、热者滋阴,使阴阳复归于平衡,能量复归于稳定,阴平阳秘百病乃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