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六、腑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水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1.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居六腑之首,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水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若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2)主决断

胆与肝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2.胃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胃者,为仓廪之官水谷皆入于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故胃之上为食管,胃之下为肠管,胃居二者之中间名为胃管。胃与脾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水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水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

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所以《素问》说:“人以水谷为本”,“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水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上行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真胀。”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3.小肠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是—个相当长的管道器管,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水食物的盛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水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水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水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实大便”的治法。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谷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4.大肠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故凡大便闭结,或泄泻,以及痢疾和便血等都从大肠着手。由于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职司大便,而有通导、润泽、固涩等不同的疗法。

5.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

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1)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归根结底,也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6.三焦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主行水通气。”三焦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由于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不够明确又有“有名而无形”之说。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故有“孤府”之称。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通行水液。

(1)通行元气

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2)通行水液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 上焦的部位,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是主气的宣发和肃降。

●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传统上比较重视互为表里的脏腑关系,“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些脏腑之间,经脉上相互络属,属性上阴阳表里相合,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构成“脏腑相合”的关系,故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以及脏腑同治等方法。然其实际的联系,则更为复杂,可以说,每一脏都和多个腑有关,而每一腑又可能受到多个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