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捏法
[手法释义]
用大拇指顶住后背部皮肤,食指、中指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端捏住皮肤并同时用力提拿,从小儿龟尾穴自下而上捏至大椎穴,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提捏皮肤;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大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由龟尾自下而上捏至大椎,双手大拇指交替向前捻动,此两法均为捏法,也称为捏脊法。
[力量要求]
此手法的力量要求分为两部分:提拿、捏法
①提拿的力量要求把皮肤提起5-15毫米均可,能够让皮肤在施术者手里自然流畅向前捻动即可。
②捏法的力量要求在1-3毫米之间,根据小儿皮肤厚薄不同向前捻动的力量均有所不同。
[操作要点]
捏法在临床中特指为捏脊法,分为大拇指后位捏法和食指挠侧后位捏法两种。
①大拇指后位捏法:患儿俯卧,或由母亲怀抱,后背裸露,施术者双手呈半拳状。用大拇指吸定,并顶住小儿龟尾穴皮肤两侧,沿脊柱正中,同时用食指、中指前按,大拇指、食指、中指同时用力提拿,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提拿捻动至大椎穴处止。
②食指挠侧后位捏法:患儿俯卧,或由母亲怀抱,后背裸露,施术者双手握空拳状,施术者食指挠侧屈曲,食指、中指挠侧顶住小儿龟尾穴两侧皮肤,同时大拇指前按,大拇指、食指挠侧用力提捏起皮肤,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提拿捻动至大椎穴处止。
[动作要领]
①提拿和捻揉动作交替灵活,在整个捏脊的过程中,动作保持连贯,务必保证不要提拿或捻揉太快,容易导致皮肤脱落,导致效果打折。
②同时由于小儿大小不同,其腰部皮肤有部分小儿很难捏起,此时在捻揉向前时要动作缓慢,以连贯捻揉向前为其主要要求,而不是快速捏动为主要要求。
③食指挠侧后位捏法,往往有痛感,小儿可能不会太配合。
④在小儿初次捏脊之时。只要动作能够完成即可,没有必要皮肤拿捏太高。同时捏法又有捏三提一的讲究,此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小儿在捏脊过程中对脏腑的刺激程度。
⑤在捏提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儿脸部表情,务必使其保持在一种舒适或安逸的状态。如果太过痛苦,提拿的速度和力量一定要减轻,只有小儿配合的推拿手法才是有意义的手法。如果推拿进行不下去,如何产生推拿的效果。
⑥在整体的动作过程中,不要滑脱;皮肤不可扭转;操作时直线行进不可歪斜;修剪好指甲以防划破皮肤;捻动时以意导气,不可在捻动过程中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手法应用]
①捏法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捏法也称为捏脊法。目的在于增强各脏腑其气血功能,调和各脏腑阴阳协调、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整体上能够做到提高小儿免疫力的功效。
②捏脊由于其捏法的不同,分为:脊柱捏法、膀胱经捏法。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舌苔发厚。小儿常见的脊柱侧弯,此法推荐儿推师广泛使用。
③务必提醒大家:捏脊少捏为补,多捏为泻。临床保健建议每周捏脊3-5次即可,每次捏脊5-10遍。不建议一次捏脊超过20遍以上,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小儿。俗话说:少则为补,多则为泻,慢则为补,快则为泻。小儿捏脊,适可而止,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助阳、消积的功效。捏多即为泻法,容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