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部穴位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

1.箕门

位 置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手 法

术者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膝盖内侧上缘至腹股沟直推,称推箕门;术者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对提拿,从膝至腹股沟来回操作,称拿箕门。

箕门

血海

足三里

功 效

清热、利尿、滋阴。

适应症

遗尿,小便频数,小便赤涩不利,发热。

2.血海

位 置

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髌骨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肉隆起处。术者用小儿手心按膝髌骨中点,四指按膝盖正上侧腿部,大拇指和食指呈45度夹角,大拇指尖按处即为血海。

手 法

用拇指、食指按揉称揉血海。

功 效

清血利湿。

适应症

湿疹、皮肤瘙痒、下肢麻痹等症。

3.足三里

位 置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旁开1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手 法

术者用拇指端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功 效

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适应症

足三里为小儿保健常用穴位,有强壮筋骨的功效。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舌苔厚、有口气等症。

4.丰隆

位 置

外踝尖上8寸,股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方 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丰隆。

功 效

祛痰、化痰。

适应症

咳嗽、痰粘、痰喘。

丰隆

5.三阴交

位 置

内踝尖直上3寸。

手 法

用拇指端和食指端揉称揉三阴交。

功 效

调水道、疏下焦、利湿热。

适应症

遗尿、小便频数、外阴瘙痒红赤。

三阴交

6.后承山

位 置

在腓肠肌交界之尖端人字形凹陷处。

后承山

手 法

术者用中指指端在后承山处稍用力弹拨或拿,称拿后承山;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后承山处向脚跟方向推,称推后承山。

功 效

降气清热。

适应症

惊吓、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气逆不降。

7.涌泉

位 置

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接处的凹陷中。

手 法

用拇指在涌泉穴揉称揉涌泉;用大拇指自涌泉穴向脚趾端推称推涌泉;用大拇指甲掐涌泉,称掐涌泉;用针点刺放血称刺涌泉。

功 效

引热下行,引火归元。

适应症

发热、五心烦热、烦躁不安、夜啼、湿热或者虚热之症。

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