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说文解字”

二、教学中的“说文解字”

1.关于“攫”字的构造

一次,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文中“攫”的字音和意义。为了强调,顺手在黑板上板书该字,可是却把右边的双“目”写成了双“日”,右边下部也写成了一个“住”字加一个“又”字。学生立即指出,实在是令笔者尴尬不已。而只要我们将该字进行一番分析,就不会出这个洋相。“攫”字左边是“手”部,表明是抓的动作。右边双“目”,表明是双眼在牢牢盯住捕获的对象。《说文解字》曰:“隻,鸟一枚也。”整个字将偏旁的意义合起来就表现了“一只凶猛的老鹰用爪抓小鸟”的情形,所以“攫”的意思就是“抓”“夺”之意。明白这点,哪还会闹这样的笑话呢?

2.关于“美”字的理解

曾经有一位就读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看望笔者。在交流中该学生提到笔者曾纠正她写的错字。她说她以前总是将“美”写成“兰”字和“人”字的组合,而不知其实“美”是“羊”和“大”的组合,笔者帮助她纠正了这一书写错误。后来她进入大学,在美学课上,授课老师一开始就讲到了“羊大为美”,令她印象特别深刻。《说文解字》释“美”为“甘也,从羊从大”。古人认为羊越大,肉的味道就越可口。在纠正她的错误时,笔者还没有用文字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意识,虽纠正了学生的书写错误,但其实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3.旅游中的“说文解字”

在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从业者喜欢通过“说文解字”来说明事理的例子。比如有一次到华东旅游,有三件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一,在游览苏州河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船工在向游客介绍苏州时,先引用了《红楼梦》的内容:“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苏州古时又名姑苏),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后又特地对“苏”字进行了一番说解。他提到,苏州自然风光优美且是鱼米之乡,这可从“苏”的繁体“蘇”中得到说明:“蘇”上部为草字头,说明苏州林木茂盛,自然环境优美;下部的“鱼”和“禾”,则说明苏州是“鱼米之乡”。

其二,在游览杭州时,我参观了一处景观,景观中有一块石碑,上面是清朝康熙皇帝游览时题写的“花港观鱼”四个字。其中的“鱼”字,下面写为三点,而不是四点。导游解释说,三点为“水”,四点为“火”(事实上也是如此,不少下部为四点水的字,均是以“火”为义符,如热、然、烈、煎、熬、煦、熹等)。皇帝有好生之德,认为鱼本应在“水”中游,而不能在“火”上烤,所以有意写为三点。这一解说介绍了景观的历史渊源,令游客连连称妙。

其三,在上海浦东就餐时,导游将就餐地点定在“由由餐馆”。为何叫这个名字呢?导游说:在浦东开发时,几位农民用自己的拆迁安置费开了这间餐馆。浦东的开发使他们迅速发财致富,餐馆之名便意在告诉人们:种田的农民也有出头之日。

4.工作中的“说文解字”

走上领导岗位后,笔者分管校园安全和创建和谐校园等工作多年。为了加强师生对校园安全、校园和谐工作的认识,笔者曾在多种会议场合对“安”“全”“和”三字进行过“说文解字”。

“安”,从结构上看,家中有女为“安”,这似乎是中国数千年“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的反映,家中有女人操持,男人在外也心“安”。虽然对于国家、单位来说,这样解释看似无理。但如果把“女”解为“汝”的通假字(即“你”),“安”则可解为家中有“你”才“安”。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安”,必须有“你”的参与。确实,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全”,从“人”从“王”。如果将其解为“人”为“王”后,就能成“全”,就一切具备,便与“官本位”思想不谋而合,但在当今则缺乏积极意义。不过如果把它从下向上思考,便有了时代意义,即“王”若居于“人”下,则“全”,说明为政者只有居于“人”下,把人民的利益置于头顶,才有“全”可言。联系现实,国家实行的“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正与这一解读相吻合。这似乎也同时在告诉安全管理者:工作中,要处处以人为本,将群众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才能做好安全工作。

“和”,从“禾”从“口”。“禾”古义为“成熟的谷子”,表明要“和”,必须要有物质基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从“口”,表明与语言有关,说明要“和”,一方面要让群众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讲究语言文明,不能搬弄是非,满口污言秽语。“和”字的结构,说明社会要和谐,必须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联系安全工作,如果一个单位安全事故频发,或影响正常工作,或造成惨重损失,又哪来物质基础?哪还能“和”?如果一个单位,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睚眦必报,单位“文明、和谐”便无从谈起。这对我们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难道不是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吗?

以上事例均说明: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熟悉汉字、了解汉字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