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各种形体特点
1.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商王朝为占卜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1899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类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判断其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甲或兽骨,所以人们将它们上面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作“甲骨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选择了自杀。自他死后,家中经济困窘,他的第二个儿子王崇烈,便将王懿荣生前收藏的一千多片甲骨卖给了后来写作《老残游记》的刘鹗。1903年,刘鹗将所藏甲骨选出1058片,辑成《铁云藏龟》一书。而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直接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是商朝遗物。他是第一个指明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并说出根据的人。
古人把“刻”称为“契”,甲骨文是殷人刻的字,所以又叫“殷契”。目前共发现甲骨十六七万片,单字总数达4000字以上,其中能认识的有一千七百多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汉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系统出现。
甲骨文有以下特点:由于当时的书写工具是刀笔骨板,因此线条细瘦、笔画多直少曲、排列不整齐、大小不一致、多数字的形体还没有完全定型。这反映了甲骨文属于古老象形字。
2.金文
中国夏商周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文字,除甲骨文外,大都铭刻在铜器上面。因铜器为金属物,故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铜器种类繁多,但以钟鼎为最重之器,故“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同甲骨文形体接近。金文大小方正,排列整齐,表明汉字的方块状外形逐步形成。金文减少了甲骨文的笔画而代之以虚拟性的线条,简化了图像而代之以象征性的轮廓,因此汉字的符号性得到加强。
金文
3.大篆
大篆,又叫籀书,遗存石刻石鼓文,相传为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核定的字,因太史籀著录的字书《史籀篇》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指出:“篆,引书也。”引书,就是一笔一画引长地写。大篆是秦国早期通用的文字,以“石鼓文”为代表。
大篆
4.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纳李斯建议,实行“书同文”,推行小篆,将各国文字统一,以便施政和教化。
小篆,是首次出现的规范化字体,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线条化,使用圆转匀称的线条,形体整齐,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第二,统一化,把原来没有的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各偏旁只有一个形体,为汉字定型化打下基础;第三,定型化,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每个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每个字书写的笔数也基本固定。今天的篆书采用的小篆这种字体。
此外,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线圆写,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古人认为,篆书笔法为各类书体的基本。著名书法家弘一大师(李叔同)认为书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字,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
许慎《说文解字》即以小篆依据。小篆是一切篆字的正轨,相沿至今。正式的纪念作品,多以篆字为尊。公私印章,都以篆字为信。专攻国学者,为研求文字的由来,也得写篆书。篆字实际为民族文化之所寄托,历史文化之所产生,因此,学书法者负有发扬光大篆字的职责。
中国古代官印
河间学官令印
篆刻艺术就是将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雕刻相结合来的传统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泰山刻石》《琅琊台石刻》等均为秦宰相李斯手笔,内容多歌颂秦始皇的功德,不仅书法渊深秀密,且字画严整,实为高妙之作。
琅琊台石刻
5.隶书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小篆是当时的标准字体,隶书为易写的应急文字。王僧虔《能书录》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后秦始皇宣布:将记录皇帝诏书的文字与皇帝以外的人们使用的文字相区别,皇帝使用的书体称为篆书,而臣子们所使用的都是隶书。
隶书使汉字的笔画基本固定,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使汉字由繁向简迈进了一大步,是汉字由古文字变到今文字的过渡形式,对汉字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隶书包括秦隶和汉隶。秦隶多近于篆体,又称古隶;汉隶变圆曲为方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因形成于汉代,故名汉隶。汉隶又称八分,《说文解字》称:“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汉隶传世的摹本,多见于碑碣,故又称为汉碑,如《汉郃阳令曹全碑》。
汉隶《汉郃阳令曹全碑》
《汉郃阳令曹全碑》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此碑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的风格。《汉郃阳令曹全碑》字体以扁平为主,偶有长、方,横线多呈弧状,富于流动感、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优美生动,神采飞扬。
6.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由隶书笔画简省而来,后人因其出自《急就章》,故名章草。又说其由西汉史游创作,其法解散隶书,存字梗概,旨在赴急,通用奏章,故名章草。东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今草笔力飞动,神变无极,而字势上下牵连,以异章草之字字区别。据传唐朝张旭在每次作书前,多借酒引发情绪,或借助自然界的现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世人以“张癫”呼之,他所书写的字体便被称为狂草。而另一位书法大家怀素在他所书的《自叙帖》中曾引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二人齐名,号为“癫张醉素”。
三种草书的特点分别在于:章草,字字区别;今草,重形联,去波磔,上下相连;狂草,恣意纵横,诡奇疾速,神而化之,但因脱离实用,只能作为艺术品来鉴赏。
张旭是唐代最为有名的草书书法家之一,有着“草圣”的称号。其草书代表作《千字文》,狂放不羁,挥洒自如,变幻莫测。
张旭《千字文》
怀素的狂草代表作——《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正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一段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强调笔断意连,笔势生生不息,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怀素《自叙帖》
7.行书
据《书断》载:“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由此可知,行书是由正书转变而成。草书如飞,楷书如立,行书如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于两间者,行书有焉。”行书不像正书那样规矩繁难,也不像草书那样狂放难认,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故最易流行,自后汉相传至今,历久弥新。
王献之《中秋帖》
下面试以王献之的《中秋帖》为例说明行书的特点。《中秋帖》是王献之的名作之一,又称《十二月帖》,被誉为“十大行书”之一,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细观此帖,笔力雄健,挥运之际,情弛神纵,一气呵成,米芾对此书帖十分钦佩,在其《书史》中曾评价此书帖:“大令(因王献之曾任中书令,人称大令)《十二月帖》,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8.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相传,东汉(一说秦代)有个叫王次仲的人,改变隶书笔势(去其挑法,收其波磔),以隶字作楷书;三国钟繇所书《贺捷表》,微有隶意,备极章法,后人尊为正书之祖。
世有楷书四大家之说。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
(1)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刚正严肃,大气磅礴,以《多宝塔碑》最有名。
颜真卿《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欧阳询)、虞(虞世南)、褚(褚遂良)余风,而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2)柳体。
柳公权的楷书,与颜齐名,因去颜丰腴,加以遒劲,棱节显露,论者有“颜筋柳骨”之说。其以《玄秘塔碑》最有名。
柳公权《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是柳公权书法发展演进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是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品,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此碑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劲健,方圆兼并,又含蓄圆润。横长则瘦挺舒展,横短则粗壮有力;竖画悬针为粗,以为主笔,垂露稍细,求其变化;其撇,长则轻,短则重;捺则重出,力度强健;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
(3)欧体。
欧阳询的楷体,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大,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76岁)时的书法作品。其文字内容由当时闻名于世、敢于直言谏君的宰相魏徵拟就。
唐贞观五年(632),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并将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石碑一座,《九成宫醴泉铭》得以问世。碑文记载:“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
《九成宫醴泉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圆融流畅,弯转曲圆,融隶于楷,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唐太宗在此碑的建立中起主导作用,加之此碑的时间背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在此时撰文铭记,更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此碑也被誉为“三绝”碑,历来受到后人的赞赏和推崇。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采。
(4)赵体。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赵孟頫传》曰“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可见对其赞誉很高。《赵孟頫书道德经》是赵孟頫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祐三年(1316),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独具风格。
卷首,赵氏绘了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书《道德经》。赵氏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据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中之精品。
《赵孟頫书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