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音和古今异读

四、关于注音和古今异读

现代汉语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注音,但在该方案产生之前,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注音呢?古人在造字过程中发明的“六书”中的“形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为新造字注音。

古人常见的注音方法有直音和反切等。所谓直音就是用一个完全与被注字同音的字注音,如“难,音南”“诞,音旦”。直音注音法简洁明了,但完全同音又不冷僻的字十分有限,如没有常用的同音字,直音法也就不再适用。由此,古人发明了另一种注音方法,就是反切。反切是取另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注释被标注字的读音。反切法的规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如“唐,徒郎切”,反切上字“徒”与被切字“唐”同为t声母(古代同为“定”母);反切下字“郎”与被切字“唐”同为ang韵母阳平(古代同为“唐”韵平声)。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异读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比如“逝将去女”,女通“汝”,读为“rǔ”;“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读为“shēn”。

二是古音异读。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相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射”在用于古代钟名时,读yì。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读音也较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则读作yuān。

三就是破读。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通过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

破读又有以下几类情况:其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即“wá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词,作谓语,表示“统治(天下)”“称王”,就读去声,即“wàng”。如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中,前一“王”字读“wáng”,后一“王”字读“wàng”。再如“衣”字,通常情况下是作名词,表示“衣服”的意思,读yī;而在“乃使其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作动词,带宾语,表示“穿”的意思,读去声“yì”。其二,某些及物动词在使动用法情况下,也要破读。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中的“饮”字,要破“yǐn”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一句中的“食”,要破“shí”为“sì”;“见”,也要破“jiàn”为“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