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文名句默写中的意义
诗文名句默写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选材主要来自课文的背诵篇目,部分来自课外的为人们广泛运用的诗文名句。我们都知道,这实际是对学生记忆力和书写的基本功的考查。在考题中,学生有时连一些基本的字都会写错,更不用说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了。不过只要我们在平时训练时注意用字的构造知识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名句的准确含义,就不会出错或少出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名句,不少人常把“生”误为“升”。其实就诗的意境来说,用“生”远胜于“升”,因为“生”是该句的诗眼,写出了一轮明月从大海中腾涌而出的雄浑阔大的意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诗经》中的名句。有人把其中的“靡”误为“糜”。其实,“糜”是浪费之意,“靡”是“无”“没有”之意,原句意为“任何事情都有开头,但很少能到达终点”,告诫人们要善始善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评价飞将军李广的名言。在默写时,不少学生将“蹊”误写成“溪”,这显然是没有弄清“蹊”字的本义。“蹊”,从足,奚声,本义为小路,在成语“独辟蹊径”中也是这个意思。该词表示桃树、李树虽不会说话,可是它的花果能够吸引人,于是树下自然就踩出了一条小路,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而不尚虚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常被误写为“东偶”。“隅”,本义为角落。“东隅”,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指早晨。“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代指黄昏。意为早上丢失了的,晚上又收回来。用来比喻最初失败,最后却取得成功。偶,本义为木刻的人像,后泛指泥塑的或木刻的人像。把东隅误为东偶,就与原句谬之千里。
【实践与探究】
1.请说明《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书。
2.请说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试用五个独体字作偏旁来组成合体字。合体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会意字,一种是形声字。
4.列举五个文言实词,分析结构,弄清其本义及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