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误读原因

一、汉字误读原因

汉字虽然音节和谐,正读却很困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一不留神就容易读错。常见的汉字误读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多音多义字误读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和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一个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据其所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语境不同,读音也就不同。比如“悄然”的“悄(qiǎo)”,如果读为“qiāo”就是错音;“埋怨”的“埋(mán)”不读“mái”;“炮烙”的“炮(páo)”不读“pào”;“拓片”的“拓(tà)”不读“tuò”;等等。还有书面语与口语读音不同的字,如“血”在“血海”中读书面语“xuè”,而在“血的教诲”中读口语“xiě”。还有就是人名、地名的读法与普通话读音不同,如“单”在“单于”一词中读“chán”,在“单县”中读“shàn”,即这两种情况“单”都不能读为“dān”。

确定多音多义字的读音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1)词义定音法。

词义定音法是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与不同的字义紧密联系”这个特点,凭借字的词义来判断读音的一种辨析方法。如“咽”,意为“声音受阻而低沉”时,读“yè”,如“哽咽”;而意为“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时,读“yàn”,如“咽唾沫”“细嚼慢咽”。

(2)词性定音法。

词性定音法是依据“多音字词性不同、读音相异”的特点来确定读音的一种方法。如“炮”在“炮烙”中作动词,意为“烧,烤”,应读“páo”;作名词时才读“pào”。“解救”与“浑身解数”中的“解”,前者是动词,意为“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应读“jiě”;后者是名词,意为“各种技艺”,应读“xiè”。

(3)语境定音法。

汉字中有不少多音多义字,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含义,只有正确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辨明语义,才能尽量避免误读、错读。在此,我们不妨根据字义,将其串成一句话,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加以记忆。如“宿”字,便可设置这样的语境:李阳躺在宿(sù)舍想了一宿(xiǔ),天上究竟有多少个星宿(xiù)。又如“艾”字,可设置这样的语境:面对这方兴未艾(ài)的形势,他却总是自怨自艾(yì)。

(4)语体定音法。

汉字中有的多音字,在口语中当作单音词用时,是一种读音,而在书面语即在复合词和成语中,又是另一种读音。比如“露”字,当在口语场合作单音词用时,读为“lòu”,如“露一手”“露面”“露丑”“露相”“露马脚”;而当用于书面语,形式为复合词或成语时,读“lù”,如“露骨”“露水”“露珠”“露天”“原形毕露”“风餐露宿”“崭露头角”。其中应特别注意将“抛头露面”中“露”读“lù”,与“露面”中“露”读“lòu”相区分。

这类的多音字还有勒、逮、落、色、剥、薄、血、削、嚼、给、澄等。区别一个词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方法主要有两个。

①前后看缀字法:如果该词前面可加“老、小、第、阿”等衬字或后面可加“子、头、儿、性、者、化”,则说明该词为口语词。例如,“壳”为多音字,口语中读“ké”,书面语中读“qiào”,而“蛋壳”的“壳”是读口语音还是书面语音呢?这时可用缀字法。“蛋壳”后可加“儿”,则说明它是口语词,“壳”应读“ké”。

②中间加衬字法:一个词语作口语时,往往可以在词语中加衬字。常见的衬字有“的、得、地、着、了、个”等。如“露脸”,中间可加衬字“了”成“露了脸”,说明它是口语词,“露”应读“lòu”;“暴露”中间不能加衬字“了”,则说明它是书面语,“露”应读“lù”。可见,一个词如果不能加衬字,则该词一般多为书面语。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泄露”中的“露”读作“lòu”。

2.形声字误读

(1)形声字的类别。

形声字是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依据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读音的关系,可以把形声字分成三类。

(2)形声字的读音。

形声字是利用声旁表示字的读音的字,但也存有许多的变化。

①有的形声字的读音完全是其声旁的读音,甚至连声调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氛(fēn)围”“蜚(fēi)声”“巾帻(zé)”等。

②有的只是声调发生变化,如“怃(wǔ)然”“紊(wěn)乱”“诤(zhèng)友”等;有的只采用其声旁的韵母,如“吮(shǔn)吸”“轻佻(tiāo)”“赈(zhèn)济”等。

③有的甚至与声旁读音完全无关,如“瞠(chēng)目”“酗(xù)酒”“狭隘(ài)”等。有的依声,有的变声,如此种种,不可掉以轻心。

(3)形声字误读的情况。

①错读声旁,所谓的“读半边”。比如“分泌”一词,以“必(bì)”读,就是错音,实际上该字应读“mì”。类似的还有“畸(jī)形”“风光旖(yǐ)旎”“箴(zhēn)言”“莘(shēn,不读xīn)莘学子”等。

②以常读字的字音读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也是错的。如带有“且”部的形声字,其常读音一般为“zǔ”音,如“祖”“阻”“俎”等;但“狙击”的“狙(jū)”“炭疽”的“疽(jū)”,如果读为“zǔ”音,就明显是误读了。类似的还有“谥(shì)号”不读“谥(yì或ài)号”,“膝(xī)盖”不读“膝(qī)盖”,“饿殍(piǎo)”不读“饿殍(fú)”,等等。

3.形近字误读

(1)形近字的类别主要包括如下两种。

(2)形近字的误读。

以与其形似或形近的字的字音读音注音,这种读注法往往也是错的。比如,“粗犷”的“犷(guǎng)”与“扩(kuò)”形似,但不能把“犷”读为“kuò”音。类似的还有“整饬”的“饬(chì)”不读“shāng(伤)”,“修葺”的“葺(qì)”不读“róng(茸)”,“饲养”的“饲(sì)”不读“cì(伺)”,“木讷”的“讷(nè)”不读“nà(纳)”,等等。

(3)避免形近字误读的方法。

①着眼部首,以义辨音。例如,“日月如梭”的“梭”与“怙恶不悛”的“悛”,二者形体相近,但是部首不同,前者从“木”,后者从“心”,通过着眼部首,学生便可知道二者的意义有别,其字音也大有差别,前者读“suō”,后者读“quān”。

②细微之处,审慎辨别。例如,“修葺”的“葺”与“茸毛”的“茸”,二者形体相似,然而细细辨别,则会发现其字形的细微差异,由此可判断其字音也应有所不同,前者读“qì”,后者读“róng”。再如,“汨罗江”的“汨”与“水流汩汩”的“汩”,二者的形体极为相似,但是审慎辨别后,便会发现二者的右半部分仍然是有区别的,前者读“mì”,后者读“gǔ”。

③形近音近,审慎区分。例如,“犄角”的“犄”与“掎角之势”的“掎”,二者形近音近,但其读音仍有区别,前者读“jī”,后 者 读“jǐ”。再 如,“皴 裂”的“皴”与“皲 裂”的“皲”,二者形近、义近、音亦近,然而其读音还是有差别的,前者读“cūn”,后者读“j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