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辨法(以形辨形)

二、形辨法(以形辨形)

汉字中绝大多数为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形旁用辨形组词法来辨别字形。另外还有一些字的形体十分相像,有的只是一笔之差,这就要求进一步辨别偏旁,分清笔画。例如:“眼花缭乱”的“缭”是指丝织品的缠绕,“潦草”指做事不仔细、不认真;“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浑水摸鱼”的“浑”指水“浑浊”;“风驰电掣”的“驰”指快跑(多指车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弛”指松开、松懈等。再如“大巧若拙”的“拙”是提手旁,是笨手笨脚的意思;“茁壮成长”的“茁”是草字头,与植物生长有关;“咄咄逼人”的“咄”从“口”,与言语有关。“不容置喙”的“喙”从“口”,与嘴有关;“如椽大笔”的“椽”从“木”,与树木有联系。

此外,单纯词的形旁往往相同,如苜蓿、缥缈、伶俐、陷阱等。其他字形相近易混淆的字还包括:

(1)驰和弛:两字一为马字旁,一为弓字旁。如:废弛,废弃懈怠。驰名,声名传播得很远。

(2)赅和骇:两字一为贝字旁,一为马字旁。如:言简意赅,赅(gāi),完备。话不多,但意思完整。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惊骇(hài),惊慌害怕。

(3)犷和旷:两字一为反犬旁,一为日字旁。犷,形声,从犬广声,本义是犬凶恶、凶猛,引申为粗野、强悍。旷古未闻,自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旷古,自古以来。旷,形声,从日广声,本义为光明、明朗。引申为空、没有等。

(4)脍和烩:两字一为月旁,一为火字旁。如: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大杂烩是用多种菜混合在一起烩成的菜。比喻把各种不同的事物胡乱拼凑在一起的混合体(含贬义)。

(5)梁和粱:两字一为木字底,一为米字底。如: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窃贼的代称。出自《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黄粱美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6)戮和戳:两字一为翏(liù)字旁,一为翟字旁。杀戮,多指大量地杀害。戳穿,戳(chuō),用硬物尖端触击,意为“刺”,“刺穿”,或为“说破”“揭穿”。

(7)孪和挛:两字一为子字底,一为手字底。孪(luán),双生,俗称双胞胎。孪,乳两子也。挛,本义指维系,牵系。痉挛(jìngluán),指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多由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引起。

(8)怄和讴:两字一为竖心旁,一为言字旁。如:怄气(òuqì),闹别扭,生闷气。讴歌,歌颂。讴(ōu),形声字。从言,区(ōu)声。本义为无伴奏,齐声歌唱。

(9)罄和磬:两字一为缶字底,一为石字底。如:罄竹难书,罄(qìng),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情太多难以一一书写。石磬(shíqìng),指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或一种石制的耕具。磬,本义是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10)蘸和醮:两字一有草字头,一无。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如蘸糖。醮(jiào),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打醮,旧时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再醮,旧时为寡妇再嫁的称呼。

(11)蜇和蛰:两字的上部,一为折字,一为执字。蜇(zhē),毒虫叮刺,指毒虫刺人。蛰伏(zhéfú),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借指蛰居。后喻独处不仕之人。惊蛰(jīng zhé),指惊醒蛰伏的昆虫等动物,又指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三月五、六或七日。蛰居(zhéjū),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露面。

(12)鸠和鸩:两字一为九字旁,一为冘(yín)字旁。如: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被它的羽毛浸过的酒毒性很大。饮鸩止渴指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其严重后果。斑鸠,鸟,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色或黄褐色斑点,嘴短,脚淡红色。常成群在田野里吃谷粒,对农作物有害。

(13)灸和炙:两字一为久字头,一为肉字头。如: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针法就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就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的穴位,靠近皮肤或放在皮肤上,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炙,从肉从火。会意字,肉在火上烤。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14)笫和第:笫,zǐ,下部为“姊”字右部分;如:床笫之私,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用来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第,形声。从竹,弟声。门第,封建时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