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书”

第二节 关于“六书”

在总结前人研究汉字结构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汉字构造的“六书”,这是许慎的重要贡献。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例子。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的。除了“上”“下”二字外,还有诸多指事字。如“刃”字,在表示刀口的地方加一个点,指出这就是刀刃,这一点其实就是指事符号。再如“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时受惊吓的感觉和危险情形。“亦”字,意为人的腋窝,从“大”,像一个人形,以两点指示腋窝所在的位置。“甘”字,在口中加一横,表示口中含有甜美的东西。“寸”,在手腕上横表示手下一寸的地方(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指纯粹把图形当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它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龟”(特别是繁体的“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鱼”字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特别是繁体的“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其中,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1)左形右声:如材、偏、铜、冻、证、骑、秧、破等字。“冻”字,左边的“冫”是形旁,就是“冰”字,读音为“bīng”。“破”,“石”为形旁,“皮”为剥去兽皮,既是形旁又是声旁。

(2)右形左声:如攻、颈、削、瓢、放、鹉、雌、故等字。“颈”字,形旁为“页”,首,头部;形旁为“巠”,读音为“jīng”,古同“经”;古人称脖子正面为颈,脖子背面为项。

(3)上形下声:如管、露、爸、芳、崖、宵、界、字等字。“宵”字的形旁“宀”,读音为“miǎn”,是指屋顶两坡相交覆盖的高顶房屋。“字”的形旁与“宵”的形旁相同。

(4)下形上声:如架、案、慈、斧、贡、膏、凳、赏等字。“斧”字,形旁为“斤”,为砍木头的斧子。

(5)外形内声:如固、病、庭、阀、园、匾、裹、衷等字。“匾”字,形旁为“匚”,读音为“fāng”,意为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庭”,意为宫中宽阔的大殿,“广”为形旁。

(6)内形外声:如闷、问、闻、辫等字。“辫”的声旁为辡,读音为“biàn”,同“辨”,分别;形旁为“纟”,读音“sī”,同“糸”,意为将头发分股交结成绳状。

懂得形声字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识记汉字,还可以让我们利用形旁和声旁来辨别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从而避免写错字、读错音的现象,比如“货物”的“货”和“贷款”的“贷”,它们都是上声下形结构,形旁又都是“贝”,但二者的声旁不同,因此读音也不一样。利用声旁就可以把两个字区别开来,而不致把“贷款”写成“货款”,或把“货物”写成“贷物”。又比如“根”和“跟”是同音字,声旁都是“艮”。但“根”的形旁是“木”,表示它的意义与植物有关;而“跟”的形旁是“足”,表示它的意义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利用这两个字的形旁就可以区别它们的意义,而不至于把“根本”写成“跟本”,或把“跟随”写成“根随”。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而用会意法造出的字便是会意字。比如“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这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又如“武”字,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再如“妇”字,右边为一倒置的“山”,要分析该字,需用繁体字“婦”分析。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右边的“帚”旁指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指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都符合当时“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再如“盥”字,是盥洗、洗手的意思。其甲骨文的写法为下部是盆,上部是两只伸入盆内的手,表示在洗手,是“皿”“手”“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这样的会意字还有许多,如:“友”,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牧”,手持木棍赶牛,表示放牧;“看”,手搭在眼上,表示观看;“采”,上爪下木,表示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需满足同部、同义、音近三个条件,即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部首,转注字与本字意义相同,转注字与本字声音相近。如“考”字,形声,丂(kǎo)声,像伛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又如“老”字,会意,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解“令”为持符节以号令众人(也有解为上面是一个人张着嘴正在发号施令,下面一个人正跪着聆听的),借用为假使、假若之意,如“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如“长”字,为长久之意,借用为常常、经常之意,如“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在此应该说明的是,实际上涉及汉字形体结构的只有前四种。其中,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有些词没有专门的字,而是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比如“难”(難)字,本是鸟名,借用为“难易”的“难”。又如“而”字,本是胡须,借用作表示语法关系的连词。再如“其”字,本义为簸箕,借用为助词、代词。转注更是与形体结构无关。如“来”字,本义为小麦,借作来往的“来”;“求”字本义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这些都属于同音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