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纳的窘境:如何了解人们的需求

肯纳的窘境:如何了解人们的需求

当我们在某一方面修炼到登堂入室的程度时,我们的品位会变得越发专业、越发让外行难以理解,也就是说,只有专家才能对自己反馈的信息和看法负起责任。

摇滚歌手肯纳(Kenna)的童年是在弗吉尼亚海滩度过的,他的父母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移民。肯纳的父亲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名经济学教授。肯纳一家人常在一起收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提供的新闻节目和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主持的节目,他们喜欢听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的音乐。肯纳解释说:“我爸爸之所以喜欢肯尼·罗杰斯,是因为他的那首《赌徒》(“The Gambler”)里传达的信息——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学习、金钱和世界运转的规律。我的父母希望我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得比他们好。”肯纳的叔叔偶尔会来家里做客,他让肯纳接触了不少新鲜事物,比如迪斯科舞厅和迈克尔·杰克逊。肯纳对杰克逊没什么兴趣,却对滑板情有独钟。他在自家后院建了一条滑道,和街对面的一个男孩一起练习滑板。一天,这个男孩带肯纳参观了他的卧室,卧室墙上是肯纳闻所未闻的一些乐队的照片。男孩送给肯纳一盘磁带,是U2乐队的《乔舒亚树》(“The Joshua Tree”)。肯纳回忆道:“我翻来覆去地听,把磁带都听烂了。我以前从不知道音乐是如此的神奇。记得我当时十一二岁,音乐让我茅塞顿开,大开眼界。”

肯纳个头高大,英俊潇洒:他留着平头,蓄着山羊胡,摇滚明星范儿十足,却丝毫没有某些摇滚明星的咄咄逼人、口若悬河和矫揉造作。他生性温和、彬彬有礼、细心体贴、谦逊得出人意料,话语间流露出的温和诚挚让他活像个研究生。肯纳刚出道时,为广受追捧的“无疑”(No Doubt)乐队当过演唱会开场嘉宾,但他却不知是因为忘了告诉观众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的经纪人说的),还是有意隐瞒身份(这是他本人的说辞),惹得观众们在表演后大叫:“你是谁啊?”肯纳是个特立独行之人,这种性格一方面让他很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却给他的音乐事业添了不少麻烦。

十五六岁时,肯纳自学了钢琴。他想学习声乐,于是就开始听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和马文·盖伊(Marvin Gaye)的歌曲。他参加过一次选秀比赛,海选时,主办方备有一架钢琴,但正式比赛的过程中却没有,因此他上台清唱了一首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的歌。之后,他开始创作歌曲。他筹集了一些资金,租了一间录音棚,在那里制作了一盘录音小样。他的歌曲别具一格,并不算古怪,但颇为与众不同,很难界定属于哪种曲风。有的人想把肯纳归为节奏布鲁斯歌手,但他却对此很反感,因为他认为别人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是黑人。如果你在音乐网站上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他的歌曲时而被列入另类摇滚或电子乐板块,时而被列在“无法归类”一栏里。一个大胆的摇滚乐评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称他的歌曲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新浪潮音乐和嘻哈乐的结合体。

如何对肯纳的音乐进行定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在入行之初,肯纳本人却很少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通过高中同学的引荐,他很幸运地结识了一些音乐人。对此,他这样说:“在我的人生中,一切东西都似乎来得很顺利。”他的歌曲先是被一家唱片公司的星探发现,通过此人的推荐,他的录音小样被传到克雷格·卡尔曼(Craig Kallman)的手中,由此肯纳幸运地打开了星路。克雷格·卡尔曼是大西洋唱片公司的董事长之一,私人收藏了20万张(盘)唱片和录音带,自称音乐狂人。有时,他一周就会收到一两百首新歌手的歌曲小样,每个周末,他都会待在家中,一首一首地试听这些歌曲。其中绝大部分的小样都不够出彩,他乍听之下就能分辨这一点。对于这种歌曲,他只听5~10秒就会把歌曲小样从播放器里取出来。但是每个周末,至少会有几首歌曲能够抓住他的耳朵,也偶尔会有一名歌手或一首歌曲破天荒地让他眼前一亮。肯纳就是这样一名歌手。卡尔曼回忆道:“听到他的歌时,我真是惊叹不已。我当时心想,一定要见见这个人。于是我立马把他接到了纽约,让他本人面对面地为我唱了他的歌。”说到面对面,卡尔曼用手比画了一段不超过两英尺的距离。

这之后不久,肯纳偶然有一次和他的一个音乐制作人朋友一起去录音室。丹尼·威默(Danny Wimmer)当时也在场,他与“软饼干”(Limp Bizkit)乐队的主唱弗雷德·杜斯特(Fred Durst)有过合作。当时,“软饼干”是全美人气最高的摇滚乐队之一。丹尼听过肯纳的音乐后不禁拍案叫绝,他打电话给杜斯特,通过听筒给他播放了一首肯纳的歌曲《自由自在》(“Freetime”)。杜斯特当时便说:“把他签下来!”之后,全球最伟大的乐队U2的经纪人保罗·麦吉尼斯(Paul McGuinness)也听了肯纳的唱片,并用飞机把肯纳接到爱尔兰与他会面。接着,肯纳以极小的成本为自己的一首歌曲拍摄了音乐短片,将之交给MTV2频道,也就是针对较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的MTV电视频道。唱片公司有时不惜投入几十万美元的宣传经费,为的就是把公司的音乐录像带推上MTV频道,如果能播出一两百次的话,唱片公司就已经觉得是天降红运了。肯纳单枪匹马地把录像带送到了MTV2频道,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这段录像足足被播放了475次。事后,肯纳制成了一张完整的专辑,他把专辑交到卡尔曼手中,卡尔曼又将专辑分发给大西洋唱片的所有主管,他回忆道:“每个人都想要这张专辑,这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在肯纳为“无疑”乐队进行的开场表演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经纪人很快接到了来自罗克西(Roxy)的电话。罗克西是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夜店,在当地的摇滚乐界颇负盛名。罗克西问肯纳是否愿意第二天晚上在店里表演,经纪人满口答应,随即在肯纳的官网上发布了一条有关演出的信息,发帖时已是演出前一天下午4∶30了。肯纳说:“第二天下午,我们接到罗克西的来电,说他们不得不支走一部分观众。我还以为至多会有一百名观众到场呢,谁知现场被堵得水泄不通。前排的观众随着我一起唱,歌词记得一字不落。我可真是受宠若惊。”

这也就是说,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即拥有唱片公司、常去夜店的人或业界的行家里手)都很欣赏肯纳。他们只听了肯纳的一首歌曲,便倏地一下意识到:哇!太棒了!更确切地说,听了肯纳的歌曲之后,这些人的直觉告诉他们,肯纳会广受大众——普通音乐听众——追捧。而肯纳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每当人们想要验证肯纳在普通音乐听众中的人气时,他们就会发现:肯纳还尚未被大众接受。

肯纳的专辑在纽约音乐界高管之间热传时,曾先后3次被拿到一家市场调查公司进行评估。这在娱乐圈里是常有的事。想要出名,艺人就得让自己的歌曲在电台播放,而电台只会播放一小部分歌曲,这些歌曲都被市场调查公司评定为能够快速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响。因此,唱片公司在投入百万美元签约艺人之前,先要花上几千美元,采用与电台相同的方法对歌曲进行测试。

举例来说,有的市场调查公司会在网上发布新歌,然后搜集所有登录网站听歌的听众所打出的评分,并加以分析;有的公司则通过电话或直接寄送歌曲小样的方式,让一批固定的人士为歌曲打分。一首歌曲有时会被几百人评分。几年下来,一套成熟的音乐评分系统日臻完善。比如,“金曲由你挑”就是华盛顿市郊的一家音乐评估服务机构,它拥有20万人的听众群,他们会对歌曲进行不定时的打分。唱片公司发现,如果一首针对美国电台Top 40(听众多为18~40岁)打榜的歌曲,在1~4(其中,1表示“我不喜欢这首歌”)的分数中能得到高于3的平均分的话,那么这首歌就有大约85%的概率成为热门歌曲。

肯纳的歌曲被交到了一些音乐评估机构,但得到的结果非常令人沮丧。一家名叫“音乐研究所”的加州公司按年龄、性别和种族甄选了1200名听众,把肯纳的唱片寄到了他们手中。3天后,公司用电话尽可能地联系了所有的听众,让他们用0~4的数字为歌曲打分。公司制定了一份长达25页的“肯纳评估报告”,报告委婉地将听众对歌曲的意见归纳为“平淡无奇”。其中,肯纳最有潜力的歌曲之一《自由自在》被摇滚电台听众评为1.3分,在蓝调布鲁斯电台听众中只得了0.8分。“金曲由你挑”公司对专辑中的每首歌曲都打出了分数,其中有两首歌曲分数平平,另外8首连一般歌曲的分数都没能达到,该公司的结论更加刺耳:“肯纳和他的歌曲缺少主流听众群,也缺乏被电台广泛宣传的潜力。”

有一次,肯纳在一场演唱会的后台偶遇了U2乐队的经纪人保罗·麦吉尼斯。麦吉尼斯指着他说:“就是这个人。他具有颠覆世界的实力。”这是麦吉尼斯的肺腑之言。一位如U2这种乐队的经纪人肯定是熟谙音乐的行家里手,然而,他口中将要被肯纳颠覆的世界中的听众们却无法苟同。当听众调查结果纷至沓来时,肯纳一度看似前程似锦的事业戛然止步了。为了取得在电台播放的机会,他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在大众中的人气,无奈这种证据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