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1 薄片理论:小知识,大不同
1.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种感觉:一对夫妻将来是幸福美满还是劳燕分飞,只需一瞥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便可知晓?你对自己观察到的内容作何感想?
2.许多夫妻会找心理治疗师、牧师、拉比等进行婚姻咨询,但你是否认为两个人在婚前去见见约翰·戈特曼会更好?戈特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能通过观察两个人在一小时内的交流互动,预测他们15年后是否还会在一起,准确率高达95%。如果你即将结婚,或者可以回到婚前的时光,你会不会去找戈特曼咨询,看看他会如何预测你的婚姻?
3.本章的核心论点是潜意识能够基于非常“薄”的经验“切片”找出情景和行为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薄片分析法”(thin-slicing)。有没有什么现象是不适用“薄片分析法”的?
4.戈特曼可以通过识别夫妻间的行为模式来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判断他们将来是否会离婚。我们是否能改变自己自然而然的、潜意识里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可以掌握自己和伴侣的相处模式,是否就可以避免分手的宿命了呢?
5.你是否认为在一个简短的面试中,运用“薄片分析法”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就能确定录取对象?或者,你是否认为这种情形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职业或特殊群体?
6.心理学家塞缪尔·戈斯林通过寝室参观实验展示了如何使用“薄片分析法”来评判人的个性。现在,秀出你的卧室,看看会得到怎样的评价。
7.通过快速翻看某人的音乐播放器或者浏览他/她的书架能让我们获知更多关于他/她的个人信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类型的“薄片分析法”可以揭示某人个性的不同方面?
2 潜意识密室:瞬间决断的秘密
1.艺术史学家伯纳德·贝伦森和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就是熟练运用“薄片分析法”的范例。他们都曾在高压下仅基于一阵耳鸣或者一阵背痛就做出了瞬间决断。你自己或者你认识的人是否也经历过由某种难以解释的生理感受带来的成功决策?
2.“诱导行为”是指在你没有意识到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影响你行为的因素。其中一个案例发生在西班牙,有关部门在地铁中播放古典音乐后,发现故意破坏公共财物和乱扔垃圾的行为显著减少了。你能想到其他与“诱导行为”相关的情形吗?
3.学校是否应当引入“诱导行为”这一概念,以此来鼓励学生的更好的表现或者更勤奋努力的行为模式?服务业呢?雇主是否能“诱导”员工以更礼貌的态度对待顾客?
4.如果个体的行为是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的,那么应当如何操控这种“诱导行为”呢?多年前,电影院会在首映播出时通过潜意识广告促使观众在影院小卖部购买零食,此举曾引发争议,“诱导行为”与此有何不同?
5.“艾扬格—菲斯曼”的研究揭示,在同一时刻,闪电约会对象嘴上说他们想要的,和真正吸引他们的人并不一致。这说明了在线约会服务的什么问题?我们真的能预测什么类型的人适合自己吗?相比于参看个人档案来判断约会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是否让朋友帮忙决定谁更适合你更好一点?
6.你现在的配偶/伴侣符合你当初的设想吗?在你的约会对象中是否有和你之前认为有吸引力的人完全相反的类型?你是否直接问过对方:“你是什么类型的人?”
3 沃伦·哈丁假象:我们为何会对高挑而黝黑的俊男倾心
1.沃伦·哈丁假象揭示了“薄片分析法”的阴暗面——也就是直觉背叛了我们,快速认知出了岔子。看看192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的例子,我们可以说这类假象在今天的政治选举中仍在发生吗?
2.内隐联想测试展示了潜意识的态度可能会完全背离已阐明的、有意识的价值观。有一种说法是,我们——比如无意识地针对某些特定类别的潜在客户开出高价的汽车销售员,或似乎更倾向于高个子男士出任CEO的企业——对特定的行为不负有责任,因为这些结果都来自社会的影响,而非个人信仰。你是否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
3.你是否接受“我们完全忽视了由潜意识驱动的行为”这一论点(比如内隐联想测试里令人不安的结果表明,80%的受试者都对白人有积极的联系)?这会不会只是一个方便将偏见合理化的借口?
4 保罗·范里佩尔之大获全胜:为自发行为定框架
1.范里佩尔相信,在一场战斗中,战略和复杂的理论既不适用,也完全无效。他说:“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使我们不可能仔细而冷静地比对各种选择。”还有没有其他的“工作”场景也是不太需要理性分析,反而要求即时的“战场”决策的?
2.一个人是否能真正准备好应对决定性的、需快速反应的情景?为不可预知的事情做准备是否值得,还是白白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3.如果即兴喜剧像运动项目一样受到规则的约束,并且要有规定动作,还有人能成为脱口秀演员吗?是否有人天生更擅长做出快速反应,更能熟练地释放自发性?
4.范里佩尔说:“理性分析和直觉判断没有什么可比性,二者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将它们用在不适当的环境里,那可就不好了。”然而,决策仅仅和环境相关吗,还是和做决策的人的个性更相关?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更理性、更具逻辑思维的人,而非犹豫不决、依赖本能反应的人,环境对你的决策会有更大的影响吗?
5 肯纳的窘境:如何了解人们的需求
1.肯纳的音乐和Aeron办公椅的案例告诉我们,第一印象经常会把我们“带偏”。我们一开始就不赞成的,可能只是因为对新鲜的、与众不同的事物产生的困惑与不信任。如何区分受未知的恐惧刺激而做出的决定和出于真正的厌恶做出的决定?把这个问题留给专家,请他们来告诉我们答案是否会更好?
2.如果我们对一项新产品或一个人做了个人投资会怎么样?我们能否区分“激情决策”和直觉判断?如果可以,应当如何做到这一点?
3.你是否相信潜意识反应来自一个“密室”,而我们无法真正看清其内部?我们能否完全了解自己,理解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如果某人宣称他/她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是因为他/她有着高度的自我意识还是只是他/她的痴心妄想?如果我们无法看透那间“密室”并无法全然明白自己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反应,精神病学岂不是一个被高估但实际效果有限的研究领域了吗?
6 布朗克斯区的七秒:心智解读的精妙艺术
1.迪亚洛枪击事件证明了心智解读的失败。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灰色地带:也就是“故意”和“意外”之间的地带。你认为这场枪击案更像是故意杀人还是一场意外事件?
2.心智解读失败的根源在于无数的争吵、误解和伤人的话语。通常人们会用“开个玩笑而已”这样带有讽刺意味或伤害感情的话来当作借口。但如果“故意”和“意外”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你是否认同玩笑中总是包含了部分认真的因素?你是否认为,当我们误解了他人并变得愤怒时,实际上我们只是识别出了那个人身上有我们不希望出现在自己身上的东西?
3.埃克曼和弗里森为解读面部表情所做的工作揭示了我们脸上表露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个传递内心活动的信号,而是展示了我们当下的内心世界。但政治家、名人以及其他经常活动在公众视野里的人物呢?你是否相信他们是在表露真情实感,还是只是在面对镜头时装模作样,从而否定了埃克曼和弗里森的表情理论?对于极端禁欲主义者来说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压缩自己的情绪,使之符合他们有限的面部表情?你是否当过“两面派”,或者看到过其他人刚说完一个人的坏话,转头又热情洋溢地招呼那个人?这种“友好的”表情是虚伪的表现,还是一种补偿行为?
4.自闭症患者只能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他们周遭的环境。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在与人交谈时,并不会看着对方的眼睛,于是他们便无法注意到埃克曼仔细记录的那些表情的细微差异。你怎么看待在交谈中避免眼神接触的人?你认为这会如何影响他们理解或解读说话者意图的能力?能否将躲避的眼神解释为谎言的信号?
5.你是否经历过“思维盲区”时刻,即在充满压力或者令人困惑的情况下,你的行为就像暂时性自闭症的症状?如果思维盲区发生在极端兴奋点,这是否就能解释人们为何容易在一时冲动之下“丧失理智”,例如,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或者背叛自己的伴侣?
6.我们总是想知道,某些个体是如何在特定情形下成为英雄的,比如冲进火场的消防员、在紧急关头实施手术的急诊室医生等。你是否认为,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人可以在极端高压或兴奋的时刻掌控自己的反应?
7.这项技能可以习得吗?你是否对它感兴趣,并想要加以练习呢?你是否认为这是一项可以提升的技能呢?
结尾 用眼睛倾听:《眨眼之间》教给我们的箴训
1.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成员曾对新来的法国号演奏者是位女性一事感到震惊。同样地,你是否认为,尽管当今社会在种族、性别的平等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在用目之所视、耳之所闻来评判他人,而非直觉?我们对事件、他人、问题等的解读,是否经过了内在观点和信仰的过滤?在认识到这些以后,提升快速认知的力量能否最终改变现实?
(何珊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