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是云南省会城市新区,昆明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云南大学城、昆明高铁南站所在地。位于云南省滇池东岸,是昆明市通往滇东、滇南的重要枢纽地带。辖区面积461平方公里,下辖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洛龙、乌龙、马金铺、大渔、洛羊和七甸10个街道。“呈贡”为彝语,意为“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69.5万余人,人均GDP11690美元。

呈贡是古滇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3万年前,“昆明人”就在呈贡龙潭山一带繁衍生息;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率部入滇,在呈贡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古滇王国;公元1275年(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县制,2011年11月1日正式撤县设区。雄伟壮丽的梁王山,烟波浩渺的滇池,萋萋芳草,潺潺流水,参天的古木,与星罗棋布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走进呈贡,随处可觅那千古流芳的缠绵,随处能够感受到怡人的温馨和浪漫。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钟灵毓秀的绿水青山、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让这座城市流光溢彩、魅力四射,充满生机与活力。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留下“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的赞誉。

滇池东岸的呈贡,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利便利,交通便捷,人口稠密,古代文化遗址密集,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农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物产丰富,自古有“绿金坝、花果山、七彩田、美食乡”之称,是闻名遐迩的宝珠梨之乡、蔬菜之乡、花卉之乡,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卉第一县”等美誉。旧时,“看风梳雾鬓,听渔舟唱晚,赏滇池潋滟、晴沙万顷,品湖光山色、旖旎风光”堪称是一件人生幸事。人们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命名了凤岭松峦、海潮夕照、渔浦星灯、龙山花坞、梁峰兆雨、河洲月渚、彩洞奇鱼、碧潭异石等“呈贡八景”,安江春水、渔浦寒泉、芳塘翠柳、古阁悬崖、白云兆雨、罗藏秋色、丽谯暮鼓、遍照晨钟等“归化八景”。《呈贡县志》载: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呈贡、归化两县;康熙七年(1668年),归化县并入呈贡县,遂有呈贡“明清十六景”之说。这些景观大多与山水有关,其中梁王山脉一线有梁峰兆雨、白云兆雨、罗藏秋色等景观,三台山、龙翔山分别有凤岭松峦和龙山花坞景观;洛龙河源头有黄龙潭龙王庙、白龙潭云龙寺,河道上现尚存永济桥(已改建)、龙市桥(已改建)、江尾石拱桥,沿岸有新册村迎龙寺、洛龙村永丰寺、香条村兴隆庵、江尾村海潮寺,形成彩洞奇鱼、碧潭异石、河洲月渚、海潮夕照四个景观;滇池沿岸有斗南水月庵、乌龙浦垂恩寺、小海晏龙神祠、海晏石龙寺、安江海宝寺等,形成渔浦星灯、渔浦寒泉、安江春水等景观。

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率先启动呈贡新城建设。经过20年蝶变,特别是“十三五”的接续奋斗,“十四五”以来的踔厉奋进,呈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辖区变化翻天覆地。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76.0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91.05亿元,增长235.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9.07亿元增长到2022年20.47亿元,增长125.69%;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5086元、10618元分别增长到2022年的54435元、27048元,分别增长116.99%、154.74%。在云南省各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跨入前10。

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呈贡信息产业园区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园区数字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昆明浪潮云计算产业园、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一期、昆明呈贡科技信息产业创新孵化中心3个项目投入运营;均和云谷·昆明呈贡数智港、昆明数码港国际软件园、蓝典科技云计算(大数据)总部基地暨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奥飞新一代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地、云创智谷、云南云上云5G大数据园区等项目顺利推进;华为、优必选、字节跳动、网龙网络、瑞立视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2022年,园区全年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2.9亿元。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重点平台,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一期牙膏生产线、口罩生产线和云南白药集团二期物流中心建成投产。中铁、中交、中海油、泰康、华为、海螺等6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呈贡,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正蓄势待发。斗南花卉蜚声海外,2022年,亚洲花都——斗南鲜切花交易量达110亿枝,同比上年增长7.6%;交易额达12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1%。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来自周边省份及东南亚国家的鲜切花在斗南交易,斗南鲜花占全国鲜切花的市场份额超过70%,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斗南花卉市场成为亚洲第一花卉交易中心,中国花卉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创新的交易模式、完善的行业标准、高效的研发平台、便捷的冷链物流,书写着中国花卉产业的奇迹。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45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基本形成,大学城聚集高校10所师生20余万人。早在2010年,昆明市市级机关就已搬迁呈贡。2016年12月正式通车运营的昆明高铁南站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辐射东南亚的重要基础设施,云南省“五网”建设中路网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集高铁、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开通运营5年来已发送旅客1.5亿人次。2020年11月呈贡区与昆明市同步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高铁地铁贯通,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百湖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入滇河道水质稳定达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2022年,全区森林覆盖率30.9%,空气质量优良率99.39%,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在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万元GDP能耗实现五连降。

发展活力动力显现。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创新实施“容缺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成云上小镇、呈贡文化广场2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专区”,营商环境连登“红榜”,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模式、三保障”破解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问题,被列入“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先后获国家和省、市认定的孵化平台23家,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顺利入驻,成功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安置房建设开工218.57万平方米、交付96.68万平方米,搬迁安置3296户8578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三名工程”卓有成效,引进名校合作开办优质学校20所,累计新开办中小学7所、幼儿园8所,新增拓展优质学位15220个,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小学毛入学率达到101.7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7.29%,区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呈贡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03所,在校学生75070人,教职工6787人,高考总体质量稳居全市前列。所有社区完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10年来,呈贡顺利创建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医疗资源总量不断扩充,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昆明市中医院等一批优质医院入驻呈贡,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新址开业,云南中医药大学名医馆揭牌开馆,云南省疾控中心、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康复医院、云南昆明血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全区医院病床数增加到2428张。全区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5个,服务老年人近万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呈贡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建设成就,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呈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提升呈贡文化内涵与品位,打造传得开、留得住、叫得响的文化精品,我们秉执主题鲜明、综合性强、原创首发、精致美观和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原则,紧扣新时代新思想,以文学、书画、摄影为载体,溯源历史与传承。

《文化呈贡》套书按三个部分编撰。(一)八景文韵纪实文学集,以独具特色的呈贡八景为主线,挖掘呈贡的历史文化,反映呈贡八景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历史和现实的手法,以散文、游记等形式,展示呈贡的独特魅力;(二)丹青妙墨书法绘画集,采用书画的形式,以原创作品为主,用书画家的独特视野发现呈贡、认识呈贡、赞美呈贡,为广大读者陶冶情操、走进呈贡提供视角盛宴;(三)岁月光影摄影集,以图片加图题的方式,用镜头记录呈贡的发展变化,展示呈贡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特色名片、建设场景、发展成效、感人故事。

文化是一片土壤,是千百年历史精华的凝聚,是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创造,也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弘扬和传承。有了文化的滋养,城市才能在发展中焕发生机、积蓄力量。组织编写本套书,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对呈贡文化的一次集中梳理和总结。《文化呈贡》套书,可以满足你对传统和现实的审美需求,展现给你呈贡多姿的侧面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你了解大美呈贡的前世今生。翻开《文化呈贡》,你可以从文字交织的含蓄中读出底蕴,从行云流水的笔色里看到浪漫,从聚焦视角的光影里看到绽放,从滇池涛声中谛听古老岁月的悠悠回声,展望“春城花都展示区、现代科教创新城”的广阔前景。

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同川流不息的洛龙河,滋润着呈贡这块古老、开放又包容的大地,也必将引领着呈贡区开创更加美好更加壮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