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心中美景

四、柳林,心中美景

柳林,又称厚柳树、斗南柳林、呈贡柳林,因其间遍植柳树而得名,堪称是与西湖“苏堤春晓”相媲美的自然景观。北起彩龙村,经斗南、江尾、可乐、乌龙浦、中和等村,南迄海晏村,长约10公里,为临滇池水宽数米至二三百米湖滨柳林地带。旧时,沿岸村民有植树护堤的习俗,各村的乡绅带领乡民在沿海岸植柳,以抵御风浪、改良气候、增加收入、美化环境。据县志载,民国初年间,沿海村落订立有“不得追水开耕,只能沿岸植柳”的乡规民约。在滇池柳林中,尤以斗南村西湖滨的厚柳树最负盛名,是呈贡人休闲避暑和交友娱乐的胜地。

春天,大地回暖,柳条发芽抽枝,数以百计的草八哥儿、小绿燕儿、毛咂咂儿、小金灿儿等,站在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嬉闹着。柳树青翠、浓荫蔽日,树间有草坪,绿草茵茵,能到柳林旁的水中游泳,沙滩嬉戏,树下乘凉,是一件幸事。听长辈说,春分、谷雨前后,螃蟹上岸产卵繁殖,正是去捉螃蟹的大好时机。清晨,带上竹笼,在树根旁、沙洞中、草丛里、草皮下,便可轻易捉到有拇指大小的螃蟹,油炸后香脆可口,让人垂涎三尺。

夏日,滇池的水面宛如仙境,笼罩着一层轻柔如纱的水气,似烟,似雾,袅袅升起。黄鸭、麻鸭、蹓风鸭、点点儿雀、马屎绿翠(翠鸟)、水鸽子(一种黑嘴黑脚的海鸥)、黄鳝工等大小不一的水鸟,或在水面自由地游弋,或凌空飞舞,潜入水中,或急遽飞起,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敏捷、随意、自然,充满了生机……

秋来,海风徐徐,波光粼粼,滇池对岸的白鱼口、观音山、西山睡美人更是清晰可见,一览无余。遇起风时,惊涛拍岸,浪花飞溅,让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心胸顿开,荣辱皆忘。

冬至,气温渐降,湖水青蓝,一棵棵柳树伫立在寒风中,像一个个滇池卫士,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迎着清凉的海风,做几个深呼吸,心肺如同洗净一般,让人深感大自然的美妙绝伦。

据《滇游日记》所载,明代的徐霞客曾到过时为归化县的安江(今属晋宁区)等地,虽然没有到访过呈贡的柳林,但至今民间却流传着《徐霞客在斗南村柳林》的故事。该故事搜集时间为1983年,搜集地点为斗南村,流传地区为斗南街道、大渔街道,讲述人周永霖,记录整理人杨沛恭,原载于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昆明卷·呈贡民间故事》,其故事梗概为:崇祯年间,一个炎热的夏天下午,徐霞客与斗南村村民李小二在柳林邂逅。眼见滇池岸边因涝灾而导致庄稼受损,指教村民栽柳树以防风堵浪、固沙保地,并在一棵柳树上用刀削去皮,题写“浪起风梳柳,花落流水香”10个大字,由此形成村民沿海栽柳树的习俗。

1969年、1971年,在柳林举行过每次有万人参加的“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大会”,盛况空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柳林边的滇池成为进行“全民皆兵”军事泅渡训练场地、公共浴场,柳林成为儿童嬉戏的天堂、青年人谈情说爱的角落……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村民仍遵旧习自发种树护堤,但伐柳围涂之事亦常有发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80年代修筑防浪堤,致使十里柳林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3年以来,为保护滇池,呈贡境内滇池沿岸实施“四退三还一护”(即通过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林、还湿地,护水),在南北长10多公里、东西宽数百米的范围内,种草种花种树,修建净水循环系统,建设滇池湖滨生态湿地,修复环滇生态圈。目前,斗南片区已建成生态湿地林地2556亩,种植苗木220万株。如今的湿地,一棵棵乔木青翠欲滴,一株株水草枝繁叶茂,一朵朵鲜花争奇斗妍,一群群水鸟翩翩起舞,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风吹柳枝摆动,海浪轻拍沙滩,水鸟临水飞翔,游人嬉戏草地”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呈贡民间素有加工各种小食品的传统。至民国时期,县城有“庆云楼”“云华楼”等糕点、糖果加工作坊,在公私合营中并为县国营食品加工厂,生产蜜饯、话梅、豆豉、黑大头等。1971年,更名为县副食品加工厂,开发出名噪一时的什锦果脯、杨梅、月饼等系列产品,其中“柳林牌”月饼的种类有麻仁、玫瑰、白糖、洗沙、苏籽、火腿、五仁月饼及洗沙白饼、洗沙红饼、白糖大饼、火腿大饼等,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