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览胜今胜昔
从几万年的那场地质运动开始,从呈贡为人迹所至开始,从人类生长出美丑分别心开始,几百年前,三台山跻身呈贡八景。今天的三台山,依旧是呈贡最亮丽的风景,最美的乡愁,最深厚的人文胜地。
古时候的人们比较雅致,他们把三台山景致称为凤岭松峦,凤即凤凰,三台山因山势三叠似台而得名,中间一台形似凤凰栖息,凤岭一说由此而来。几百年的三台山,山中遍布青松,尤以三台山顶为最,青松挺拔俊秀,环翠绕绿,站在山顶可鸟瞰五百里滇池美景,松涛声声在耳,微风徐徐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在人们眼中,此番幽美的景致能吸引到传说中的鸾凤千里来栖居。识货的呈贡人代代相传,三台山渐渐成为与人间烟火紧密相连的呈贡八景之一。唐宋元明清至今天,不少文人雅士都留下赞美三台山的美丽诗篇。张旭、张明运、晋城维等文人墨客纷沓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同时也把凤岭松峦的美景跨时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清朝康熙年间呈贡籍进士张旭咏三台山的诗歌可以看出,张旭心目中的三台山高峻、挺拔,风景秀丽且历史人文遗产丰盛,它可以与五华山媲美,与碧鸡山争瑞。实际上,给三台山加分的,不止是张旭之辈的文雅诗词。三台书院源远流长,是呈贡文人学子的求学圣地,亦是呈贡仁人志士的精神家园。毕宣(清末举人、进士)文采秀美,曾就任呈贡三台书院院长。让我们遐想,既中进士,已是全国范围内的文坛顶尖人物,他留在家乡,以进士之躯只身办学,他对呈贡会有怎样的影响?他会带出怎样的学生?史料记载,呈贡历史名人中的王均、贾宪民、毕近斗等就曾在三台书院就读。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台书院的文史教化功能为现代教育所取代,而遗留在世世代代呈贡人血液里的神秘基因,依然使得新时代的呈贡人纷纷前往三台山,虽然人们已经说不清楚,是为了风景,还是为了朝圣。
明清时期的三台山,可以说风景正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的风雨中,一台山的三官殿,二台山的凤翥宫,三台山顶的玉皇阁,以及三台山满山松柏、古木参天的盛景已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贡开始重新建设三台山,号召全县人民义务植树,从那时候开始,三台山新颜换旧貌,云南山茶、云南樱花等适宜植被竞相盛放。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台山再次成为呈贡人心目中的人文圣地,三五成群游览三台山,是呈贡人日常休憩的必然玩法。每逢节假日,学校会组织学生登顶三台山。20世纪90年代三台上的山顶建有一条十多米高的巨龙,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通过龙腹内的楼梯爬到龙首,这里就是三台山的最高处了。几乎每个呈贡的少年都曾经滑过三台山上的大龙坡,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三台山有凤岭松峦之称,然而对于滇池的整体记忆,却是从这里开始的。趴在龙首眺望远处,眼前景色豁然开朗,一片陌生的湖水奔来眼底,西山睡美人似乎触手可及,彩色的龙头矗立在空中,龙爪飞舞、龙须铿锵、龙目圆睁,因为后面还有人源源不断地自龙腹拾阶而上,前头的人只能恋恋不舍地顺着龙坡滑下来,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自大龙坡滑行而下,天南地北旋转360度,西山睡美人、凤岭松峦、城市新景观,乃至悠悠蓝天和洁白的云朵美不胜收,这是一次万花筒般的飞翔,少年乐此不疲,就连大人们也能从这里偶拾片刻的欢愉。
现在的三台山,记忆中的大龙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漂亮的东骧阁和扩建之后的三台山公园,一台是三台山龙井步行街,现在有丰富的餐饮业态和宁静的仿古建筑,走在这里,时光总是慢几分,我曾在一个周末步行至此,远方隐约有风雨,淡淡的云层遮住太阳炙热的光芒,不远处的西山睡美人清晰可见,雄奇的西山之下,便是碧光粼粼的滇池,烟波笼罩在水面之上,透过云层的阳光丝丝缕缕地照射下来,“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费孝通先生的诗句油然而出。三台山第二台由丰富的植被和公园组成,第二台现已扩建为一个可容纳千人的人文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悠闲品茶,摇羽扇,纵论古今,或者只是看看滇池上空的云卷云舒。三台顶部是新建的东骧阁,上中下三台共同组成今天的三台山文化旅游园区。东骧阁党建展厅和三台山公园党史文化长廊,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集中展示,是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第一个内外兼修的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天气晴朗的时候,顺着东骧阁的拇指楼道盘旋而上,依旧可以鸟瞰五百里滇池,新的三台山美景,新的呈贡八景,经历历史的风雨后,已然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