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河,母亲河

二、洛龙河,母亲河

洛龙河,由黑白二龙潭之水汇集而成,自东向西流入滇池,是呈贡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旧时途经河洲月渚的重要河流。古名倮倮河,自清代后改称为落龙河、洛龙河。洛龙为彝语“倮倮”之谐音,为外来人群对当地彝族先民的蔑称,有“不开化、难沟通”的意思。洛龙河发源于黑、白二龙潭,流经4个街道9个社区13个自然村。据《康熙县志》第一卷载:“白龙潭在县东十二里石崖下,古藤缭绕,金色游鱼其目如蟹,多龙状,与凡鱼别。投以香饭争饲之,土人不敢食。上有观鱼亭,故绅叚尚云有记。黑龙潭在县东北八里,新册村岩石下,泉深流广,溯洄与白龙潭水相合,环绕曲折如龙,至江尾村而注入滇海,二潭之利,其泽溥哉……”旧时,河道长14.8公里,宽2~5米,堤高2.5米,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现为境内唯一的常流河。

清朝时期,历任知县或乡绅曾屡次组织丰乐村(今七步场)、大小新册、洛龙河(今洛龙村、香条村)等地的民众捐资出力,采取筑堤、建坝、砌闸、堵漏、疏浚河道、修建池塘、禁挖河堤为田等措施,让沿岸民众免受洪水泛滥之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沿岸农业生产的条件。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何清重修(大小坝),各村水分俱有定数,载在碑文”。雍正十一年(1733年),县令曾应兆组织民众修河源白龙潭的暗洞、堤坝,碑载“呈贡白龙潭,万民之利源也,水由山根发源,泉流甚下,一过(至)夏秋,山水暴发,往往泥沙倒冲入潭,填塞最易”。遂于“山水交会处,命匠砌一暗洞,俾清水由洞而出,山水浮洞而过,两不相交,复于洞上建一堤,以防浑水冲入,立法甚善”。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县令李登瀛数勘实地,上呈弊端。次年获准兴工,“委典史杨清泰率县属东西两河人民,开挖壅塞之泥沙,寻出填毁之古洞,命匠凿石复砌于洞上,仍建立二石堤,以防山水之入,使清浊不相交于一”,“将沙沟埂下开挖直接河尾,而清水河之通身,始畅流如旧也。又于石潭口处左右两旁,另砌二小涵洞,使白龙潭新改之田,得资灌溉……”截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时,洛龙河流域在历经了200余年治理后,以自流引灌的排灌系统已臻完善,可有效地对两岸农田进行灌溉。每年“小满三日具禀捕厅,督同东西河水长,筑坝一次,经三昼夜灌满开坝”。“坝既开,水至龙王庙分流至东西两河,均顺次灌用,栽尽封闭沟口中,以济远村”。但是,大、小洛龙河仍存在着河道宽窄不等,河水深浅不一,冬春时水深处可没人,夏秋时常有洪水溢堤冲毁房屋、庄稼之灾。当时,其流域区内的河流、沟渠共有22条,其分布的形状大致如“卅”字形,形成了“东河之水自分河后半里许,建有永济闸,至观音山下,建有观音大闸,东河至此分为上、中两河(今依次称为东小河、东大河)。其上河历蝙蝠山、绕观音山,由龙街、石碑村经可乐村,过乌龙浦,直抵倮倮山脚,灌溉四村,其流最远,其用最多”。“中河之水由车家庄(今龙街村由北至西)至龙市桥(分为两条支流),(一条)过大湾子、高老埂,穿可乐村土地庙,达埋狗滩,直抵乌龙浦村首,灌溉大古(城)、江尾、可乐、乌龙浦”诸村。“观音闸及东、西河漏水归大河者,流至古城会泽宫前,建石坝一座,蓄水以灌溉古城沿河之田。又至江尾村,建闸二座,蓄水以灌溉沿河之田。”“西河之水有河头之下小石闸,随时启闭以泻(泄)泥沙浊流。大河挖河时,亦启之。水流至(县城)东门外,共子沟22条……过城后,交汇称顺路沟,直至斗南。”路西为用水沟(清水沟,流经县城,在今天城内社区孔家巷至新华书店附近,仍可见其部分旧时河道),路东为泻水沟(浑水沟),两沟随不同的时令,据用水多少,或通或闭。沟堤甚宽,可行车马,令禁挖堤为田。“小梅子村有石闸二道,引东门水灌溉及练朋、殷家、斗南、彩龙诸村。”余水可达官渡之肖家、罗家两营。其中,沿东下路、环城东路流淌的支流犹如“卅”字形河道的“一”横,即自泡牛塘(昆玉高速呈贡下口)旁、黑窑、区医院、东门坡脚(再分为两条支流,一条流经原县铁工厂北侧、昌家巷、南门街、孔家巷、新华书店,一条沿环城东路,即晨光小区北、抽水站、区发改局、百货大楼、区邮电局、东亚饭店、永达汽车修理厂)流淌,在城内停车场东出口的附近,两条支流汇合后向西北流入清水沟,再流入滇池。

清末,水土流失加剧,一些坝塘设施渐废,近湖高地,迫于抗旱,利民筹资购买龙骨水车及提水机械,从滇池提水灌田。民国时,洛龙河仍然沿袭清时形成的以自流为主的排灌方式,对流域内的田地进行灌溉,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民办公助,谁建谁管”的政策,采取“民办公助,国家投资为主,给民工以适当的钱和粮”的方式,发动群众大兴水利,每年冬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次浚河、筑堤,进一步提升了河道的排洪、抗旱、蓄水、灌溉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水利建设“蓄、提、引、排”并举,系统根治了洛龙河水系。1972年11月,洛羊、龙街公社组织沿岸生产大队的社员,对洛龙河黑龙潭、白龙潭水交汇处(今将流经县城段的河道俗称为东大河)至滇池的河道进行截弯改直、加固河堤、开挖新河道,由市县核拨5万元、社队自筹11.2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按计划分配的物资、器材和开支专业技术人员的粮食补助。采取“早出晚归、在家中开伙”的方式,各生产队按社员分段开挖河道的土方量记工分。至1973年春季工程结束时,河道长度比原来的14.8公里缩短了600米,河道的宽度统一为5米,河堤高2.5米,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使沿岸的4000余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1956—1984年期间,在洛龙河流域区内先后建有白龙潭、石龙坝小(一)型水库2个,建成拖磨塘、李怀箐塘等小坝塘14个,建有二级小新册、洛龙抽水站等6个,建筑古城、江尾村等地的混凝土机械闸6座,总蓄水量447万立方米,控灌面积4266亩。

改革开放以来,呈贡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稳定国计民生,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紧、抓实、抓好,极大地增强了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洛龙河流域实现了由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向以蔬菜、花卉、水果为特色农业转变,呈贡建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花卉第一县”和“亚洲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