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文化渊源
三台山主峰海拔1954.3米,山的西麓和南麓为老县城一部分及原县级五机关驻地;西麓原有凤翥宫,顶峰有三官殿、玉皇阁等庙宇,1953年拆除。
三台山因山势三叠成台而得名,中台形如覆凤,俯瞰滇池,豁人心目。明清时期,漫山松林荫郁,古木参天,终年翠绿,海风阵阵,松涛声声,世人皆以凤岭松峦称赞此景。清康熙年间,呈贡籍进士张旭有诗《凤岭松峦》咏景云:
三台松树五华齐,招引祥鸾此地栖。
翠羽摩空疑日近,绿云出岫觉天低。
高峰原自连金马,灵瑞何尝让碧鸡。
一自九苞仪盛世,文明雄峙古滇西。
清代,呈贡境内森林繁茂,不惟丘陵山地,及至县城附近亦称蓊郁,三台山松柏常年葱茏翠绿,直至清末,仍随处可见二人合抱之巨松。清末与民国初年伐松树改植麻栗、柏树,数十年后,棵有抱围。民国后期,山林逐渐被毁。196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缓地段被农民开垦种粮。一遇暴雨,山水泥石倾泻而下,常壅积于北门街。1982年,原县计委城建组根据三台山系历史景点、地理位置适中、须为群众提供休息场所的情况,建议将三台山复修为公园。报告获县政府批准后,即收回机关单位占用耕种的土地,投资4.68万元征用农村耕地11.32亩。1983年破土动工,投资12.6万元,筑墙112米,修混凝土环山道2条总长3290米,植宝珠梨树、云南山茶、云南樱、桃树等名贵花木76种3500余株(1985年已植树9320株),培育花卉2000余盆。在顶峰原三台寺月牙井旧址建有“月牙水榭”,池呈月形,上建二层方形水榭。建有望海廊、观海楼,登楼凭栏,数十里内山湖田舍尽收眼底,轻风拂面,神思飞扬,令人心旷神怡。六角亭建于南坡,气宇轩昂,为游中小憩佳所。茶室置于园门左侧,红柱黄瓦,飞檐建筑,结构古朴,室内典雅。儿童游乐场有电动火车、电瓶车、转盘等多种游乐设施。公园建设投资85万元,1988年建成并于春节正式对外开放。建成后年均接待游客11万人。步入园内,鸟语盈耳,花香扑鼻,亭榭错落有致,草木葳蕤生光。春来花似锦,夏日树葱茏,入秋果累累,寒冬枝犹青,四时花不断,风貌甚宜人,自成呈贡花果之乡的缩影。
2015年,呈贡区对三台山西口进行改造,通过建设景观视廊,打造三台山龙井步行街。整个步行街以三台山东骧阁、上山步道、滇池的连线为中轴线,东至三台山脚北门街,西临兴呈路,南北宽140米,用地面积约35亩。以江南民居古建筑风格为形,以台地式步行街为势,建成经营集中、人居休闲、景点游览、特色美食、酒吧茶室等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浓郁呈贡人文特色步行街。建筑墙体为石灰白,门、窗、二楼和三楼的阳台部分,以及非承重墙则是木质结构,屋顶呈斜坡状,总体呈现出一股浓浓的古韵。站在三台山公园的观景廊里可以俯视整个龙井步行街,眺望西山和滇池美景。龙井步行街的建成,为三台山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代文人墨客对三台山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珩:
凤凰飞去复飞还,盛世来仪果异哉。
南满潘花香两县,东腾紫气蔼三台。
淋铃夜雨鸣天籁,杂耳松涛动地雷。
莫谓荒城多草木,滋扶还荷圣恩培。
清雍正年间邑举人李光贲:
晟阳胜景数松峦,万壑青青凤岭寒;
良夜有时生细籁,暖风无故发长湍。
三杯曾许游人醉,一局能容处士安;
可奈沧桑频换改,旋栽新树补凋残。
文理:
翠盖高骞凤羽新,涛声日夜吼龙鳞;
斜阳掩映青苍色,愿尔他年不事秦。
程封《登三台阁》:
谢朓恩间愿罢归,幸逢老友得相依。
山吞海势开蓬岛,云拥钟声入翠微。
最喜地偏诸务简,何妨城小万峰围。
使君饶有登临兴,月影移樽一叩扉。
邑举人文化远《夏日凤翥宫读书》:
凤翥宫高一夕曛,西畴南亩绿平分;
乌龙浦黑时来雨,罗汉山青欲化云。
殷殷蚊雷欺独生,填填蛙鼓动千军;
山中欲有闲生活,细检东城海外人。
在厚重的呈贡历史文化中,三台山占有重要一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三台山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
文庙。位于三台山南面、老县城东门街中段。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始建于古城,弘治五年(1492年)迁建于北门街,万历七年(1579年)迁于今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遭兵焚,仅存大成殿五楹。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始扩建,咸丰七年(1857年)民捐公助重建。明清时期为当地官员、百姓祭祀孔子,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呈贡县于文庙内设民众教育馆,下分阅览、陈列、讲演、健康、教学等部门。195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改设为人民文化馆,为四进式群体建筑,1950年至1951年主要开展图书阅览、图书流动服务,并举办展览、墙报和组织农村文艺会演等。1952年改为县文化馆,增办幻灯巡回放映,兼管“农村剧团”,通过召开花灯、滇戏老艺人座谈会,收集整理了一批传统节目,在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节约”的原则下,辅导农村俱乐部开展演唱花灯、滇戏等活动。1975年重设县文化馆于文庙,1990年迁出。
1970年至2013年11月为中共呈贡县(区)委党校所在地,因教学需要,拆除部分垮塌建筑物后建盖了党校的教室、礼堂和教职工宿舍。1987年,在文庙大成门原址修建呈贡县第一幼儿园(2010年3月迁出)。1997年,投入2.5万元维修文庙棂星门。
1993年7月4日,呈贡文庙被呈贡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17日,被昆明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现存建筑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1万余平方米,为呈贡辖区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冰心默庐。位于三台山东南面,原名“华氏墓庐”,系呈贡斗南村华氏人家民国初年修建用于守坟和追祭先辈时的歇息地。该墓庐为土木结构,坐西向东,正房三间,南北厢房各三耳,占地面积313.9平方米。1938—1940年,为避日机轰炸,著名女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请任社会系主任)携儿吴平,女吴冰、吴青从昆明城区迁往呈贡并寓居于“华氏墓庐”。冰心取其谐音作散文《默庐试笔》发表在1940年2月28日的香港《大公报》上,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称“呈贡山居的环境,实比我在北平西郊的住处,还静,还美”,“默庐”雅号因此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冰心在默庐居住期间,受呈贡中学校长昌景光之邀,义务到呈贡中学、呈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任教,创作了《呈贡县立中学校歌》并题写“谨信弘毅”的校训。当时,梅贻琦、罗常培、杨振声、费孝通、陈达、戴世光等名人学者及冰心的学生们曾常在默庐聚会。为纪念冰心对呈贡人民的深情厚谊,人们将此地誉为“冰心默庐”。2002年,冰心默庐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投入27.9万元进行修缮后,县文管所在默庐布置陈列了“抗战时期冰心在呈贡”“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呈贡”以及“石碾下的抗战烙印”3组图片展览。县委、县政府于当年国庆节在默庐隆重举行“呈贡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冰心默庐维修竣工仪式”。陈列馆对外开放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呈贡文化内涵。
三台寺。位于呈贡县城北面三台山上,三台山主峰海拔高度1954.3米。明代三台山曾建三台寺道观,一台山是“三官殿”,二台山“凤翥宫”,三台山顶为“玉皇阁”。1857年(清咸丰七年)三台寺遭兵燹毁。清同治年间和1885年(光绪十一年)两次重修、重建。供奉道教天、地、水三官,水火二将、玄武大帝、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玉皇大帝及三清诸神,香火兴旺。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有呈贡佛教会,会长本念住县城三台寺,先后有主持昌法、洪静、本经28人,民国后期,寺庵多被驻军占用,如三台寺驻有县常备中队,因经年不修而毁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三台寺,如今,三台寺风景绝佳,香火旺盛,是呈贡及其周边焚香诵佛主要场所。
呈贡老街。位于三台山以南,其形成始于建城之期。因通往原南城门口,又名南门街。呈南北走向,路宽5米,全长204米,1969年前,路中心有1米宽青皮石铺路面,皮石两旁用毛石铺平,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石质路面光滑锃亮。1972年改铺混凝土路面。中段西侧有孔家巷,下段东侧有财神巷,沿街及巷内均为民居。呈贡老街历史悠久,乡韵十足,豆浆、稀豆粉、油条、米线等地方特色美食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烟火味,让人体会到最撩人、最淳朴的呈贡风情,是呈贡人记住乡愁的“活化石”。
龙街。位于距三台山约一里许的龙街社区,与三台山遥相对望,是昆明周边最传统最热闹的乡街之一,有数百年历史。每月逢初三、初八日为赶集日。每逢赶街的日子,这里像节日一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货品,各具特色的美食,四面八方赶来购物的人,把这条狭长的小街挤得水泄不通,处处充满着浓浓的乡音乡情。呈贡籍早期共产党员张天虚的故居就位于龙街中段。
老电影院。坐落在三台山南侧山腰,1953年建成使用,土木建筑,有876个座位,供当时全县大型会议、演出、放映活动综合使用,音响、光影效果不佳。1983年以后改为县政府礼堂,偶有放映和演出。
殉难回民义冢碑。位于三台山北面环城北路西段。青石碑,高1.1米,宽0.5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立。碑记呈贡汉回杂处,从无嫌怨,数百年无异。清咸丰六年(1856年),统治集团、矿霸富商、地方豪绅为转移矛盾,挑起石羊(今云南楚雄双柏县)汉、回械斗,波及省城,殃及呈贡,两败俱伤,故记碑以示后人,引以为戒。
呈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呈贡中学)。原址位于三台山西面、老县城北门街,早先为昭忠祠、川主宫。1950年2月后原有建筑先后被拆除。1928年3月,呈贡县开始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华中,北大、清华、南开、中法等大学先后迁到昆明,全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等名流云集昆明。为躲避日机对昆明的轰炸,云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东方英语专科学校、私立育侨中学、省立昆华女子中学等8所大中小学先后疏散到呈贡,全县各界人士积极创造条件,对寄居呈贡的师生进行妥善安置。3月,呈贡简师校长昌景光抓住师资强、生源足的时机,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呈贡中学,与县立简师合用校舍),共招收学生120人,分编为初中一、二两个班,先后聘请陈达、戴世光、孙福熙、费孝通、冰心、沈从文等68名专家、教授到呈贡中学任教。著名女作家冰心与音乐家林亭玉应邀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和作曲,其歌词曰:“西山苍苍滇海长,绿原上面是家乡,师生济济于一堂,切磋玄诵乐未央,谨信弘毅,校训莫忘,来日正多艰,任重又道远,努力奋发自强,为己造福,为校增光。”由于有名师执教,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考取了昆明的高中或中专。1941年春,呈贡中学创办第一个高中班,招收学生42人,因各种原因辍学20人。两年后,在校22名高中学生有10人考取了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东方语专等大专院校,并大多数成为昆明大中学校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全县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呈贡中学、县立简师培养出来的,从而形成了一股潜在的革命力量。至1949年,呈贡县累计招收中学生18个班、简师生7个班、师资培训班2个,毕业生总数2000余人,培养出一批投身革命事业的地下工作者、干部、教授、专家和中小学教师,为呈贡县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的甚至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台山不仅是市民心仪游玩的胜地,同时还是呈贡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呈贡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昆明市呈贡县城三台山公园内,三台山东南方向半山腰。由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6月开工建设,10月1日竣工。总投资70万元,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主碑高13.33米,构思为无碑顶的“忠”字结构,意思为“忠魂碑”,寓意为全县人民将沿着革命烈士忠魂铺就的道路奋勇前进。纪念碑的基座平台分为三台,第一个平台由合围四周的甬道及四个8米乘9米的小平台组成,左侧镌刻着碑文,右侧有张天虚、罗彩、刘品鑫三位革命烈士的简历和83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保卫祖国,呈贡县有83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积极投身于呈贡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经中共呈贡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新建呈贡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以褒奖烈士英勇无畏、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纪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使之成为呈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来激励后人学习先烈的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进取,为全区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把呈贡区建设得更加繁荣、整洁、美好。
呈贡党建文化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三台山公园内,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集党建文化与地域文化于一园。公园以党的历史为脉络,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以呈贡革命烈士纪念碑为基础,布局党史雕塑群、初心广场、党建文化展厅、党群活动室等主体单元;综合运用雕塑、图板、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再现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再现呈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谋求解放的历史进程;再现罗彩、张天虚等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公园分为党史文化长廊、浮雕及党建文化展厅两大部分。其中,党史文化长廊、浮雕主要通过雕塑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党建文化展厅则从呈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为主线,充分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呈贡区发展历史,对呈贡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同时结合党建工作需求和特点,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智慧化互动平台,可以通过大屏开展学习、竞赛等活动。该公园是呈贡区第一个党史党性教育主题公园,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活教材,已成为呈贡区乃至昆明市市级机关、驻呈贡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