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渔郎惊问

三、渔郎惊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龙潭因有龙潭灌溉,自然宜居宜业。于是,就有了白龙潭村。

曾经的白龙潭村子坐落在呈贡老城东面约7公里处,东与刘家营村隔山相邻,南与柏枝营村相连,西与吴家营村相接,北与大新册村相望。白龙潭就在村东500米处山脚下。“全村土地面积为8097亩,其中林地561亩,果园278亩,未利用土地3719亩。姓氏以赵姓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

白龙潭村有山有水,气候温和,土地富庶。记忆里的白龙潭村,春有桃红李白,梨花胜雪,油菜花流金;夏有荷田蛙鸣;秋有稻浪涌动;冬有麦苗青青。有山区的水果,又不缺坝区的鱼虾。鸟鸣树巅,牛耕沃野,堪称世外桃源。

白龙潭村东北侧缓坡之上,有寺一所,名为云龙寺。

长方形院落,坐西向东,由正殿、中殿、前殿和南北厢房18间及大小天井8个组成,当地称“九间十八耳”,房间均为抬梁式架构。正殿3间,单檐硬山,五架梁,前廊卷棚,左右设配殿;天井2个,中明间廊下为南北向长方形大天井。厢房为单檐,三开间楼房均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中殿存碑可印证)。中殿3间,五架梁,殿西重檐,有前廊卷棚,殿中明间东台基外1.4米,6级台阶下左右有石狮2个,中殿墙上还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二年(1822年)立碑3块。中殿两侧不设配殿而设2个小天井,厢房为10开间楼房。前殿3间,七架梁硬山式,殿东为重檐,殿西为单檐,楼敞开设戏台,沿8级台阶入中明间。现存建筑中,中殿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殿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殿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村里的寺庙,是民间聚会的主要场所,更是精神价值的存在。从寺庙的规模可以看出一个村的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信仰与追求。云龙寺修建的历史、修建规模,是足以和呈贡各村的寺庙媲美的。

有了彩洞、奇鱼,又有这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食材,白龙潭一带成了达官贵人们旅游度假、消暑散心的好去处。各地骚人墨客来此饱览胜境,感物抒怀,留下不少诗篇:清初呈贡知县李萃书写的《彩洞奇鱼》:“游人抛脯群相戏,逐队争吞去复还”;清初永昌举人曾学祖题诗曰:

驱马踏青溪,云深暑不知。

一亭荫翳翳,乱亍碧苍苍。

绿野随天阔,清溟夏日迟。

雨来惊黑海,旧路踏香滗。

释性礼诗云:

为爱溪山景物幽,暮春两度喜重游。

潭中风月依然在,岩畔藤花尽欲浮。

四乡八里的乡亲到白龙潭就少了那些文人的感慨。炎炎夏日,褪下衣衫,往水里一跳,即刻水花飞舞,笑声飞溅,人鱼相戏,其乐融融。也有胆子大的,直接从洞顶飞身跃下,硬是将山顶石崖当成了10米跳台。

那时潭中的奇鱼,和人们的相处是极为融洽的,因为有着龙的形状,金色的鳞甲,人们敬其为神物,当地人、游客都不抓捕食用,还争着用香米饭饲喂,更有游人投下肉干、饵料,以诱得奇鱼一顾。

奇鱼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渔郎无法回答,史书没有记载。奇鱼因何消失?我们无法进行推断。

300多年风雨沧桑,世界已然变了模样,白龙潭、白龙潭村、白龙潭人已都在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约140户487人,2011年增加至510户1440人,其中农业1422人。

1970年,投资13.45万元的呈贡县水泥厂在白龙潭山南麓兴建。房舍11间,职工60名,当年生产水泥120余吨;1987年年末,有固定职工212人,厂区占地28800平方米,建房面积约9000平方米,年产量达9930吨;2003年,水泥厂被出售给某公司,2003—2005年分别生产水泥3.75万吨、6.94万吨、5.98万吨……

2010年,白龙潭村整体搬迁。

2011年6月20日,昆明南站开建;2015年12月,站房主体工程完工;2016年12月28日,车站正式投入使用……

人口增长,生态变化,经济发展……“渔郎”应无恙,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