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映记忆

二、滇池,水映记忆

高原明珠滇池,为西山、官渡、呈贡、晋宁的共界湖。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7.5公里,平均水深5米,面积300平方公里,是滇池流域调蓄、生产重要水体。其中,呈贡区汇流入滇池的积雨面积为397.65平方公里,湖岸长21.14公里。云南本无海,但人们总爱将滇池说成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

元代以来,为整治滇池沿岸水患,地方官员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对滇池进行过较系统的治理,曾数次疏浚海口河。元至元十年(1273年),大理巡行劝农使张立道等踏勘之后,首次发昆明、呈贡等地的丁夫2000人对海口河疏浚,3年竣工。平章正事赛典赤督修马料、宝象等6条河,灌溉昆明、呈贡等农田万顷。至元十七年(1280年),复浚滇池。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后,云南地方政府逐步确定滇池出水口海口河大修、岁修制度。“每年三月,须挖海口,由环湖晋宁、昆明、安宁、呈贡、昆阳五州县分担。”“淫雨连旬,滇池泛滥,发军民夫卒数万人挖疏池,遇石则装而之……水顿落数文,得池旁驶田数千顷,养汉利之。”此例一直延至清末。

清朝,“海口工程按四州县分为四段,其第四段……系呈贡县挑挖,历来无异”。该段“自小闸滩之大半截石犀处起,至归化滩尾止……”滇池水位不断下降,周边出现了260平方公里的湖滩。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小闸、归化二滩淤积、呈贡居末段,工程浩繁有两倍于昆明者”,道光十九年(1839年)将此制度刻于石碑之上,要求“永远遵守,不得紊乱”。及至明清时期,呈贡境内历修黑、白龙潭,治洛龙河,沟渠纵横,形成了大片肥沃的农田,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已零销往昆明城及外地,斗南、江尾、可乐、乌龙浦、新村、王家庄、海晏等岸边的村庄已成为“鱼米之乡”。

清代三部县志的“鱼之属”,均载滇池有“鲤鱼、金线鱼、白鱼、鲫鱼、乌鱼、竹叶鱼、红虾、白虾、桃花鱼、草龙鱼”等品种。因为滇池水清、无污染和含氧高、有流水的生态环境,成为广食性鱼类的栖居地。各种水生物、浮游生物、藻类众多,为鱼类生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饵料,使得水中鱼类产量大、品种多。按鱼类种属分为7个形目12科54个品种,全国鲤鱼种类4属16种在滇池均有分布。品种总数约占全省366种的1/7。20世纪40年代,据北平动物研究所张玺调查:滇池中盛产鲤鱼、多鳞白鱼、安氏白鱼、乌鳢鲶、中臀鲶、长身刺鳍雎、翘嘴鲶、短鳍鲤、中华倒刺鲃、云南光唇鱼、贡氏四须鲐、云南裂腹鱼、黑尾鳃、昆明裂腹鱼、黑斑条鳅、光额条鳅、侧纹条鳅、细尾条鳅、云南盘绚鲍、阳宗白鱼、似蟪、云南锯蒿鲃、盘鲃、麦穗鱼、黄鳋鱼、云南密鲴(俗称油鱼)、银白鱼、阳宗金线鱼等共28种,虾有中华小长臂虾、细足米虾等17种,有田螺、平盘螺、樵实螺、扁螺、萝卜螺5种,蚌类6种。

滇池的渔业捕捞历史悠久,呈贡县鱼类资源丰富,原有天然土著鱼类28种。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对渔船、渔网正式课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房子湾已形成为呈贡第一个渔业专业村,江尾、大河、海晏等村各有渔民十余户、数十人,用渔网、篾笼捕鱼。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分得田地,多数定居下来。1954—1956年合作化时期,全县有13个渔业队,主要分布在江尾、乌龙浦、新村、大河、中河、海晏等处,渔具以麻网为主。此后,结网主要材料逐步变为蚕丝、棕线、尼龙、胶丝,网具有鱼罾、罩子、笼子、撮网、单边网、挂网、大卷网、三层挂网等,也有人用冲天子药来“毒”汪蛳(即黄鲸鱼),用钢丝钩来钓鳝鱼,用须笼捉泥鳅。1958—1987年,利用水库坝塘水进行人工养殖,从外地引进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等鱼苗26种,品种日渐增多,并在房子湾设立昆明滇池渔业管理委员会呈贡分会、渔政站,引导开展渔业生产,渔业日渐兴旺。1984年,呈贡有农、渔兼业人员1300余人,水库、坝塘、水池(不含滇池、阳宗海)可养殖面积4970亩,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为主,天然土著鱼类逐渐减少。1988年,全县修筑滇池沿岸防浪堤时,增修鱼塘1647亩,养鱼户共437户,库塘养殖水面达5878.7亩,产鱼1293吨;滇池捕鱼1174.4吨,占总产量的91.9%。

从前,生活在滇池沿岸的人们,经常会听到长辈们绘声绘色地讲起滇池早已灭绝了的黑鱼、青鱼、十扁头儿、小乌龟、毛脚螃蟹等多种水生物,时常被已难觅踪迹的菱角、海菜等逗得直流口水,但偶尔也还能品尝到鳜鱼、鲶鱼、汪蛳、刺鱼的滋味,更多的时候则是吃如今已绝迹的油鱼、老鲫壳鱼、小谷花鱼、大秋头儿、红眼蓝身或是白眼白身的臭肋巴鱼等鱼类,或是很少能捞到的海螺蛳、马屎蜿蜿儿、长蜿蜿儿等蚌类……

每逢油鱼发(即鱼汛)的时候,用丝网下鱼的,仿佛是每一个网眼儿中都钻进了一条鱼;用罾搬鱼的,罾竿常常被压断;用撮网撮鱼的,网中像是装满了青苔无法抬起;用撒网捕鱼的,因鱼太多无法提起,只好将网拖到沙滩上再来拾鱼。有的人索性站在水中,伸出双手胡乱的去拿、去捕、去抓,有的人在原地轻轻地踏步,或是将一只脚稍微跷起,等钻到脚下的鱼被踩住了再伸手去拿上来,这种捕鱼的方法称为“踩烂油鱼”。

在海中(滇池)拿鱼的基本上为男人,大多赤裸着身体,有的人用衣服和裤子来“装”鱼;在路上送鱼的人,忙着用竹谷篮儿、篾箩儿、背篮儿挑鱼、背鱼;在家中腌鱼的人,忙着将鱼淘洗干净,破了鱼肚,撒上盐巴、花椒、辣子面……此时,生产队长或是小组长常常会安排人去煮鱼来吃,在窝铺(生产队建盖的用来供人们看守菜地用的棚子)的附近支起一口二尺锅,倒上四五十公斤鱼,放上盐巴、青辣子来煮。煮熟的鱼见者有份,男女老幼都用莲花白叶子捧着来吃,仿佛是一家人一样高兴地玩,尽情地说,开心地笑……

夏秋时节,海边会有成片的草地,大小不一的沙滩,将湖滨围成或深或浅的浅水湾,在水中游弋着三五成群的小虾、箭鱼、白鱼、肉叮头儿。在草地上,或站、或蹲、或坐、或躺着前来游泳的、捕鱼的、放牧的人们。一些顽童总爱在数十匹散放着的马群中,找一匹老实的马来骑着玩,或者是吆着其他的牛马来回地跑,仿佛是为了感受一下在大草原上驰骋的威武,或是为了体验一下万马奔腾的雄壮。说来也真奇怪,被驱使的牛马只会找无人的地方跑,从未发生过踩伤人的事情。

当时,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海中没膝盖的地方的水是可以喝的。在海中捕鱼的人就用海水来煮饭、洗衣服,与今天满是蓝藻且散发着怪味的海水有着天壤之别。为保护渔业资源,整顿混乱的渔业捕捞秩序,在每年的夏季实行封湖禁渔。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渔令”后,滇池长年禁捕。

呈贡西濒滇池,水路可与昆明、昆阳、安宁相通,明清时期已有航运货船往来其间。清代《云南府水运》载:“航道由昆明南坝河下船入滇池,行60里至江尾村入呈贡,行80里至石子河(大海晏)入归化;行100里至安江入晋宁州。”原呈贡境内的斗南、江尾、乌龙、新村、王家庄、海晏、大湾、腰湾诸村均有所设码头,“有轮船、帆船往来载运旅客、货物达昆阳、晋宁、昆明等处”。当时,货物多为雇运,大木船载重量为3~6吨,滇越铁路通车前,呈贡的水果、蔬菜、粮食、肥猪,昆明的日用品、安宁的食盐等多经沿海口岸装卸,澄江的大米、烟叶大多靠航运,有口岸的村落设有栈房、铺馆。1933年,昆玉公路通车后,水运日趋冷落。1937年,昆明福海号轮船肇事,滇池客运一概被禁止,仅余少数货船货运。1962年,全县有木船27只,总载重量405吨。1964—1976年“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航船损毁严重,大海晏仅幸存大船2只、中船6只、小船2只,后也变卖或废弃;江尾村仅有为数不多运送粪水的大船,往来于昆明城大观河东的篆塘和村子的海滩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滇池航运业开始复苏,1987年仅海晏办事处就有昆-40柴油机驱动船1只,载重35吨;135柴油机驱动渔船124只;生活船16只,全县总计船只近250只。近年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滇池保护的加强,境内已基本上无滇池航运。

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水利建设“蓄提并举”,在继续完善原有蓄水工程的同时,系统治理滇池湖岸,以滇池作水源兴建电力抽水站。1959—1969年,水利建设总投资158.47万元,除原有设施配套外,还兴建小(一)型及其以下蓄水工程18件,电力抽水站55处,以滇池为水源的有33站69台。其中,于1953年在大梅子村南侧建成呈贡境内第一座电力抽水站。1964年江尾村三级抽水站建成。历经数次岁修,及更新抽流泵、混流泵等设备,两个抽水站的灌区包括城内、古城、斗南、殷家村、练朋尾、大洛羊、江尾、龙街、下可乐,控灌田地面积达6642亩。近年来,随着呈贡新区开发建设,大量土地被征用,境内滇池沿岸提水设施逐步拆除或废弃。但时至今日,在清水沟(公私沟)南侧尚遗留着一个长2400米,高3~10米、内径超过1米的“U”形过水渡槽,堪称是现代农业文明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