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梁王山
梁王山,位于呈贡、澄江两县之间,离昆明40多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820米(梁王山山顶电视塔处),最低海拔2000米(澄江梁王河水库附近),相对高差820米,为滇中第一高峰。地处东经102°52′45″~102°55′15″,北纬24°43′57″~24°27′28″。梁王山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干湿明显、雨热同季,有光温不同步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1.7℃,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16.1℃,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6.1℃,历年个别短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9℃~10.2℃。年降雨量1100~1400毫米,相对湿度76%。冬季霜冻较为频繁,梁王山年霜期日数一般平均92~144天,全年多为南风。土壤类型多垂直分布明显,海拔在1800~2400米之间为红壤、紫色土交替分布地带,紫色土分布较狭,土层中或厚,酸性。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气温垂直变化大,使梁王山蕴藏了丰富的资源。梁王山总面积34281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8702亩,占83.7%;非林业用地面积5579亩,占16.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0710亩,占72.1%;灌木林地2835亩,占9.9%;未成林造林地5157亩,占18.0%。梁王山林地覆盖率60%,灌木林地覆盖率8.3%。活立木总蓄积55040立方米。植物种类形成了以华山松为主,分布有云南松、桤木,云南油杉、柏树、杉木、柳杉、野樱桃等,灌木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分布有箭竹、野女贞、盐肤木,金丝桃、水红木、梁王茶、杨梅、南烛、水马桑、救金粮等;中草药有半夏、茯苓、草乌、重楼、龙胆草、野党参、芍药等上百种。动物资源保护区分布有豹猫、穿山甲、狐狸、蟒蛇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锦鸡、麂子、猫头鹰、草猪、九节灵、花脸獐等多种省二级保护动物,还有其他众多的野生动物。
梁王山,古称装山。据《东汉志》云“装山出铜”,即指梁王山出铜,但《后汉郡国志》说“俞元怀山出铜,非装山也”。这就说明装山不产铜,至今也未发现有铜,以此考证说明,梁王山古称装山而非怀山。梁王山又名罗藏山,民间流传,在古时候有虎从碧鸡关渡滇池窜到梁王山为民害,当地彝族先民造栅取之,彝族土语称“虎”为“罗”,“栅”呼之为“藏”,“虎栅”为“罗藏”,故又称为罗藏山。《明一统志》卷86澂(澄)江府曰: 罗藏山 “在府治西北”。《东汉志》 云,“装山出铜,后讹曰藏。又蛮语府栅为罗藏,谓造栅射虎也。其上宽平,有龙湫,时兴云雾。元梁王结集其上,又名梁王山”。因元代中后期统治云南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看中此山地势险峻,在主峰两侧屯兵扎营而得名。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梁王山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是昆明气候四季如春背后的功臣。在梁王山半山腰,曾有白云寺,为明朝初年所建,寺依崖而建,危峦接天,天欲雨,必有白云如带,系于山腰。晋宁州举人肖景时有诗咏:“山腰一带净于锦,顷刻熏蒸满碧天。人讶白龙能致雨,鸟迷青嶂若浮烟。诧观定拟悲游子,每现应知兆丰年。想是山川灵异气,不消忧旱望悬悬。”“寺依巉崖,危峦接天,天欲雨,必有白云如带,系于山腰白云寺……”故民谚有云“梁王山系腰带,出屋门笠帽戴”。称为“白云兆雨”。白云寺于清咸丰七年毁于兵燹,至今难觅其踪。
说到梁王山,有必要澄清一下,许多昆明人想到的是“滇中第一峰”(即呈贡梁王山)。其实,昆明市区周边冠以梁王山之名的山共有3座,它们分别是呈贡区和澄江市交界处梁王山、嵩明县梁王山、晋宁区梁王山。本文所指梁王山即呈贡梁王山,是呈贡、澄江的天然界线,也是昆明、玉溪的分界线,其西北麓为昆明坝子,东南麓为澄江坝子。梁王山地处滇池、抚仙湖、阳宗海之间,是梁王河、阳宗河的发源地,据说在天气晴朗时,能同时看到这4个湖泊,所以自古有“一山观四海”的美誉。梁王山是县级保护区,植被茂盛,有柏油公路(004乡道)直达。嵩明梁王山,位于嵩明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距昆明约66公里。嵩明梁王山为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600米以上,最高峰大尖山,海拔2840米,是嵩明县海拔最高点。嵩明梁王山原名东葛勒山,因元末梁王在山顶设寨驻兵改今名。嵩明梁王山东麓是物产丰富的嵩明坝子,西麓是山多坝少的昆明北部山区。嵩明梁王山是昆明“母亲河”盘龙江的发源地,源头为其西麓的白沙坡,称“牧羊河”。嵩明梁王山气势磅礴,据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访于此,称其为“南中名山,远近诸峰,高无逾此”,并对其走向、自然环境等作出了详细描述。晋宁梁王山,位于晋城街道西南部的滇池东岸,南距晋宁县城约17公里,北距昆明约48公里。晋宁梁王山地处晋宁大河汇入滇池处,是一座海拔约1934米的小山丘,相对高度仅40余米,称其为山有点牵强。元末,统治云南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曾在此设立行宫。明洪武十四年,巴匝剌瓦尔密被明军击败,全家于山北面的光长山投滇池自尽。晋宁梁王山周围有梁王村、白沙地、下海埂村、小海晏村等村落,东侧紧邻环湖南路,在晋宁大河汇入滇池处,建有下海埂湿地公园。
因三座梁王山皆与梁王有关,故民间有许多传说故事常常混淆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