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幸福家园
江尾村东北距老县城2.5公里,因濒临洛龙河入滇池口而得名,有清水沟(公私沟)、新沟2条界沟。至今在人们口中提及的篆塘、河咀儿、河尾巴、大海田、小海田、沙田、大滩儿、草场、老兵田、炮楼门前、北门场等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水环村、人尚武”的历史文脉。江尾社区由大村、小村(小庄)、房子湾组成,周边与斗南、梅子、古城、龙街、下可乐村地界相接,道路、沟渠相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号召滇池中的渔民上岸定居后形成房子湾村。因保护滇池需要,房子湾已于2020年春拆除。
由于濒临滇池,江尾村地下水位较高,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的院子里、打场上,只要挖下半米深就会渗出水来。夏秋时节,河里的水多了,井里的水满得手提桶梁就能舀得到。每当煮饭的时候,水井旁挤满了来挑水的村民,大家不需要排队,也不会有人插队,却总会有人主动地站在井栏边上,将打上来的水倒在老人、妇女、儿童或者是腿脚不便的人的桶中,以省去人人要解桶绳、挽桶绳的时间,让人们快点挑到水。有的人悠然自得地蹲在一旁拣菜洗菜,或站在一旁说些家长里短的事耐心地等着,性子急的人却会因用力过猛等原因,常常发生诸如拉断桶绳、拉脱桶梁、拉散桶板儿的事,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小小的水井不仅哺育了父老乡亲,还传承着尊老爱幼、真诚热情、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长辈们常用“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的话,来告诫后人为人要诚实,做事舍得出力,而不能斤斤计较,拈轻怕重,偷奸耍滑。
关于江尾村、海潮寺的得名,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仙人看到滇池里有一个海岛将被潮水淹没了,想用定潮珠来把水定住,结果未能如愿。只得把定潮珠变成一个葫芦把海岛托住,搬到海边一条大江入海口的地方来,人们就把这个从海岛上漂来的村子叫作江尾村。说来也真是奇怪,古城、可乐村比江尾村的地势要高得多,但却经常被水淹,而江尾村却从来不会被水淹。
传说,村子的地皮会随着水势而涨落,即使是村子四周的稻田被水淹得只露出谷穗,需要划着木制的猪食槽、木盆等去采收,或是海水满得和村中的沟一样平,在沟里可以捕鱼,但街心还是干的,也不会被水淹了,原因是脚下的土地是被仙人的葫芦托着,始终会跟着水位的上涨而往上漂。每当海面上狂风大作,浪涛越来越大,渔船摆来摆去,仙人就会在天空中向下闪出一道耀眼的金光,滔天的波涛便瞬时风平浪静,永保村中的人们平安无事。
每当下雨的时候,女人们就闲在家中做些纳鞋底、缝补衣裳、挑花绣朵、绩麻纺线之类的针线活,男人们则做些斗钉耙、磨镰刀、推扁担、刮锄把儿、扎竹谷篮儿的活计。有的人甚至连井水也懒得去挑,索性在瓦沟儿下接雨水来洗衣、洗菜、煮饭、喂牲口。如遇到连阴雨天气,洛龙河中的洪水有时会决堤而出,淹没了田里的庄稼,等到洪水退却后,在田里会留下厚厚的一层红泥巴,在低凹的蚕豆沟、小麦沟里常常能拾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鲫鱼。在稻田四周的水沟中,用笼子、撮网、须笼等可捕捉到鲫鱼、泥鳅、黄鳝,整个田野里到处是忙着捕鱼的人……
元代以后,滇池水位下降,露出不少的土地,村中村民才开始由外地迁入,并逐步形成村庄。村民姓氏较杂,主要姓氏有张、杨、李、刘,还有娄、乔、汤、季等姓氏百余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兼有少量的彝族、白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民国年间,大多数人生活困苦,少数人因为在家中无田地可耕,生活无着落,加之有“尚武、崇文,耿直、倔强,敢作敢为”的性格,为数不少的人争着被招募从军。
1950年,全村有1800多人,村民以种植稻谷、小麦、蚕豆、蔬菜等农业生产为主,少部分人从事渔业生产。1980年,被定为昆明市的蔬菜专业队之一,所生产蔬菜上交昆明蔬菜公司,由政府职能部门依据蔬菜品种、产量多少来核拨粮食定量供应,生产小队按月分发至农户,直至取消粮食供应后废止。1984年,全村人口743户3560人,有完小1所,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4人,病床4张。近年来,因现代新昆明建设需要,村中的菜地和民居用地已被政府收储,大多数村民先后到晋宁、嵩明、禄丰、陆良等地租地种植蔬菜、花卉,续写绿色农业的新篇章;少数人外出务工、做生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先行者。
历史上,江尾村文体活动具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省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星”篮球队,曾多次获得县级冠军,数次代表呈贡县参加省市的农民篮球赛并取得较好名次。以演出呈贡“老灯”而著称的民间艺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深受群众的喜爱。据《云南花灯音乐》载:张述周(1912—2007年),12岁开始师从本村老艺人徐品义、普尚义学习花灯,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云南花灯九大流派之一——呈贡花灯的曲调,工生、旦,兼操琴,还能制作戏剧演出服装、道具及龙灯等。他的演唱圆润又委婉,十分动人;二胡演奏和舞台演出技艺远近闻名,曾应邀到宜良、路南(石林)等地传艺,教授艺徒百余人,且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及至20世纪90年代,他还能演唱濒临失传的呈贡花灯曲调20余首,对传承民间艺术和繁荣乡村文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的相关要求,社区参与了由区文化旅游局组织的“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行业一亮点”,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全村有人口4351人,设立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党员活动室、多功能室、图书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娱乐室、展览室(陈列室)、“儿童之家”及未成年人活动室,总建筑面积252平方米,舞台120平方米,室外广场600平方米。采取教育培训、读书看报、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科普讲座等形式,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进一步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滇池之滨的洛龙河入湖口改建了和谐公园,新建荷塘、休息亭(廊)、健身、舞蹈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观海鸥、赏荷花的观景点,受到村民及外来游人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一个时髦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