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市桥,“红绿灯”

三、龙市桥,“红绿灯”

自“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呈贡成为此道上的交通枢纽。唐朝后为云南四大驿道之“滇桂道”和“罗平道”的必经之地,七甸驿道是“宜省道”“通京道”中的一段。旧时,龙市桥是横跨于洛龙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是由省城经呈贡通往滇南各地驿道的必经之路。民国时期,呈贡有“省府东南大门”之称,昆明城区至本县三岔口段为昆(明)勐(腊)、昆(明)河(口)公路的重合段,在龙市桥旧址附近建成的公路桥更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民国十八年(1929年),省公路局开始勘测设计昆(明)勐(腊)公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动工修筑,路基宽7~8米,路面铺设泥土碎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线通车,除行驶军、商车外,有昆明至晋宁日对开班车一次。其中,呈贡辖段北起昆明杜家营,南至晋宁县撒马河,全长25.8公里,投用工12.6万个,投资20多万元,省公路局负责修建大桥、中桥17座、涵洞108个,涵洞跨径0.5米以上由县统筹修筑、0.5米以下由各村负责。政府出资2万元,其余由各村负担,铺设路面按人均长18厘米分担,政府每公里补助2000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翻修了三岔口至晋宁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昆(明)河(口)公路呈贡辖段开始测量设计,由昆(明)勐(腊)公路K16公里处(三岔口)东转,经松子园、马郎至宜良县,全长60.9公里,其中呈贡辖段28公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开工修筑,路基宽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修桥4座,涵洞37个。总投资23万元,政府出资2万元、路面工程每公里补助20元(包括工具费200元),其余由各村负担,铺设路面按人均长18厘米分担。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竣工通车,除军车、商车行驶外,每日有昆明至宜良对开班车一次,此路系通往河口主要干线,途经路南石林等景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对昆(明)勐(腊)、昆(明)河(口)公路呈贡辖段改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10米,达到三级干线公路标准,沿线种植了以桉树为主的行道树。1985年,呈贡辖段再次进行扩修、裁弯、改直,加铺沥青层路面平均宽达20米,沿线与乡村公路相连。

多年来,按照“民办公助、地县自筹、各方集资、省给补助、群众投劳以工代赈”的方针,进行县、乡、村道路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973年,在对洛龙河道进行裁弯、改直的同时,昆(明)勐(腊)公路K14+500向西至滇池边的河道长2970米,将北河堤建成一条路面宽5米的乡村道路。1975年、1987年,昆明市拨款18万元、呈贡县补助2万元、乡自筹11万元,先后两次进行加宽、改直、铺筑,为全县的第一条沥青路面的乡村道路,不仅利于机耕而且有利于交通运输,使江尾村年产鱼虾10万公斤、蔬菜140万公斤及邻近村子的水产品和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

在对洛龙河河道改建、昆(明)勐(腊)公路扩建时,横跨于河上的龙市桥也历经多次改扩建,由从前只能通行行人、骡马、畜力车的石拱桥变为可通行载重六七十吨的大货车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并成为全县第一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地方。

红绿灯是现代交通管理必不可少的信号灯。但是,对于久居呈贡的人来说,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距离老县城南门外的龙市桥、印星亭及其周边两三百米的区域,曾经是呈贡明清十六景之河洲月渚所在地,却一定知道“红绿灯”是一个地名、地标。因为它设置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呈贡县设置时间最早且唯一的红绿灯,直到90年代其“唯一性”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