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龙潭有关的传说
有资料说,呈贡有108个水库、坝塘。她们如珍珠、如翡翠,点缀山川,灵动了城市。细细走过,细细梳理,呈贡的每个水库、每个坝塘、每条河的源头,似乎都牵系着一个个清汪汪的神奇的龙潭,每个炊烟袅袅的村庄也都升腾着龙的灵气。
白龙潭直接牵系的水库坝塘有昆明湖、放春湖、洛龙湖。
放春湖原名烂泥塘,在原白龙潭村北侧,昆明湖大坝旁,在洛龙河上游河道上整修、开挖而成的景观湖,属洛龙街道。
洛龙湖和大多呈贡人民有着亲密接触,本书前文已有记述。
单说这昆明湖,原名白龙潭水库。“位于洛龙河源头,洛龙街道原白龙潭村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1′,北纬24°53′。属长江流域洛龙河水系,库区集水面积75平方公里。白龙潭水库为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内最早修建的小(一)型水库,于1955年1月动工兴建,至1956年4月建成,库容156万立方米。当时,国家投资10000元,地方投资30000元,投工日37000个,完成土方68000立方米,石方812立方米;大坝为均匀土质坝,基础挖深2米,坝高9米,坝顶长158米,宽5米,内坡1∶3.5,外坡1∶4;大坝设矩形石拱,高、低涵各1个,低涵位于坝顺流右河底,长523米、高18米、宽1.5米,高涵位于顺流左端,比低涵高2米,长50米、高1.8米、宽1米;涵前装插动式0.6米×0.6米丝杆平板钢闸1道,启闭塔高9米……”
成串的数字背后,是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呈贡县最早修建的水库”的重要性。白龙潭水库的功能,从水库修建之初用于农业灌溉、城郊防洪的功能,转变为现在呈贡新区城市水面景观和生态用水功能。
湖为苍生造福,人们自不会忘记,追本溯源,自是那龙潭幽幽。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龙潭和龙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呈贡大地,十年九旱,人民生活相当贫苦。呈贡县城出去三十里,有一个彝族小山寨,寨里有个名叫阿咋哩的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全靠村里人拉扯长大。
有一年栽秧时节,小秧苗绿油油齐展展迎风摇曳,村里人都满怀希望,期盼能有个好收成。不成想,一夜之间却被不知什么东西糟蹋进稀泥里。想想把自己养大的乡亲们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已经是万分不易,这满眼的希望居然转瞬就没了,阿咋哩悲愤不已,下决心要找出真相。
第二天深夜,他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着锄头,冒着大雨走到村头秧田边,只听见有人喊:“小黄龙可来啦?”“老青龙可来啦?”“瞎白龙可来啦?”喊一声就游来一条小黄鳝。原来是龙王拿着点龙册在点名。阿咋哩明白了,今年的希望就全是被这些不干正事瞎胡闹的龙给搅得个乱七八糟。阿咋哩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大喊一声:“呔,我蓑衣龙来了!”便高举锄头冲了过去。
锄头挖在老龙王身边,老龙王被吓得丢了点龙册转身就跑。那些个龙子龙孙们,眨眼也没了踪影。
阿咋哩得到点龙册,找到一位高人,学会降龙方法,就按照老龙王的样子将这些龙子龙孙变成小黄鳝,装进篦笼里。然后就专找呈贡缺水干旱的山区半山区村寨,到一个村,就找个地方,放一条黄鳝,压一只草鞋,念一段咒语,留一汪清泉。从此呈贡大地风调雨顺,繁荣富庶。
呈贡大地有多少“龙潭”,不太好统计,因为随着人类活动,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年份雨量的多少,有的地方的龙潭干了,有的地方却又突然冒出了一股清泉……
龙潭是灵性的,与每个呈贡人息息相关。当3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在呈贡龙潭山繁衍生息,渴了,捧一捧龙潭水喝下;饿了,在龙潭水里抓鱼摸虾掏螺蛳获取营养,龙潭就与呈贡文明无法割舍。龙潭滋养了人类,人类缔造了文明,于是,龙潭就有了王者,有了神。
白龙潭的王者是龙王庙里那条俊逸潇洒的白龙,也是那个在呈贡民间妇孺皆知的,扛着大锤、憨厚结实的青年。
那个青年生长的年代,呈贡还不叫呈贡,叫伽宗城。在伽宗城境内,杂居彝族的西莫人、阿荼人,白族等。西莫人喜住山区,使用犁耙农具;阿荼人接近坝区,喜种桑麻,从事纺织;白族坝区居多,从事五谷种植。他们和睦团结,相互依存,加之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真是丰衣足食,一派繁荣景象。
一年秋天,突然发生地震,房屋被震塌,又下一场暴雨,冲走了快要收割的庄稼。大雨过后,又出现了特大干旱,3年未下透雨,本来湿润的土地,被烈日烤成了焦土,晒干了草木,种下的种子不会萌芽。尽管人们求神拜佛,设案求雨,到头来还是滴雨不见。就连人吃的水都快没有了,只好把井淘得深了又深。
由于天干无水,一场瘟疫从天而降,侵袭着每个村寨,夺走了许多人的性命。水!只要有了水,就有庄稼人的活路。伽宗城的父母官召集了各族的族长,共同商议,决定每个族挑选10名聪明能干的人,3个月内在伽宗城境内寻找水源。找出水者有重赏,找不出水者,按族规给予处罚。
为了早日脱离灾难,为了庄稼人的活路,各民族的能工巧匠踊跃报名参加寻找水源的队伍,最后由族长决定10名人选,带齐工具,去寻找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露”。白族队伍出发了,向东;西莫人的队伍也出发了,向北。人们已下定决心哪怕是拼了性命,也要找到水源。
白族来到一座石头山下,发现石缝里有棵树仍然枝繁叶茂,断定里面必有泉水,于是动手就挖,遇土挖土,遇石凿石。西莫人找到一座石头山下,发现有两处低凹地方的土没有被晒干,断定下面必有泉水,动手就挖,遇土挖土,遇石凿石。
白族挖了1个月,挖了5丈深,石缝里有湿土,就是不见水滴。
西莫人挖了1个月,挖了5丈深,石缝里有湿土,还是不见水滴。
白族挖了2个月,挖了10丈深,渗出一些水来,又挖了2丈,水流出来了,人们欢呼。不过水是黄色的,虽然救活了牲口,湿润了土地,但是人不能吃。找水人领功受赏,回家团聚。
西莫人挖了2个月,挖了10丈深,渗水了,又挖2丈,水流出来了,人们欢呼!不过水是黑色的,虽然救活了牲口,湿润了土地,但人不能吃。找水人领功受赏,回家团聚。
阿荼人挖了3个月,挖进了15丈,没有土,净石头,仍然不见水迹。找水期限已满,就要受到族规的处罚。找水人一个两个地逃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位老老实实的青年。他凿呀,砸呀,挖了一天又一天,累得筋疲力尽,倒在洞里,昏昏沉沉地睡去。
他梦见自己在赶路,烈日当头,地里的裂缝正在由小变大。他跑呀,跑呀,累得口干舌燥,多么想喝一口水。忽然,一塘清泉在眼前。他不顾一切,弯下腰去,大口地饮着甜甜的泉水。啊,好凉快呀!
当他醒过来时,就在他的头上方,一滴滴水珠正好滴在他的头上、脸上,滴得好快活!水,他寻找的就是水!乡亲们需要的就是水,有了水,庄稼人就有了活路。他跳起来,抓起身边的大锤,用尽平生力气,对准那滴水的石头猛然砸去!
清甜的泉水似乎早就等着流出的这一刻,它们喷涌而出,很快就冲出一个水潭,冲出一条河流,并很快就流到了伽宗城边。人们欢呼!他们顺流而上,去迎接拯救人们生命的功臣。可是,人们再也没有找到他。他已经被水冲走了,潭边只有那把硕大的铁锤……
一切都恢复了,伽宗城境内又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了纪念这位功臣,人们把他敬奉为龙王,为他建盖了龙王庙,把他生前的形象塑在庙里,并给他扛上那把打出清泉的大锤。人们称他是——“扛大锤的龙王”。
这两个在呈贡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呈贡龙潭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呈贡白龙潭龙王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里众多的关于龙的故事里有呈贡民间特色的两个。中国神话故事里至高无上的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物。它在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能隐身能显灵,又能兴云布雨,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龙,意味着水利命脉,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人们仰望苍穹,充满无上敬畏和无比的恐惧。但呈贡民间故事里的龙被呈贡人驯服了,是可爱的、柔顺的、随处可见的黄鳝。阿咋哩捡得点龙册,悟了天机,用草鞋压住小龙为民造福,最后化作山川,人们就用板凳绑成被草鞋压平了的小龙的形状,逢年过节舞起板凳龙,来纪念他;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龙王,是龙首人身的形状,呈贡白龙潭的龙王就偏偏把那个重承诺、有担当、老老实实掘水、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憨厚的年轻人塑了金身,而且不忘给他扛上那柄大锤……
这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故事,这有着呈贡地方韵味的民间故事,透着远古呈贡的艰辛,却更流露出呈贡人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呈贡人民感恩,感激这些平凡的英雄!不管他们是穷苦农民,或者只是卑微工匠,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精神不朽。人们把他们奉作心中的神!世代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