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历史积淀
在江尾村,除海潮寺(已拆除)外,还有关岳庙(兜底寺)、小青寺、小村寺、观音寺、石拱桥、江尾遗址、李敏故居、张近德故居等现存文物古迹。
关岳庙 为土木结构建筑,屋面是琉璃瓦,均采用古式雕刻做法,塑造大佛,占地面积10亩左右;小青寺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户居住。关岳庙(兜底寺)、小村寺、小青寺现尚存。
石拱桥 位于江尾小村北侧,清代中期建筑。桥为单孔,东西向,用楔形石砌筑,高3.8米、宽3米,跨度5米,简易朴实,是古代洛龙河水注入滇池的最后一座桥梁,颇具地方桥梁建筑特色。20世纪70年代初,因河道改直向北移动16米,仅有少量流水过桥流入小河,现已淤堵。2012年,呈贡区政府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江尾遗址 位于村北,村民称之为娃娃箐、大坟头。距滇池约300米,小土丘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1974年,呈贡县文化馆对遗址调查时,螺蛳壳儿(由生产大队、小队多次组织村民将其运走,用来作为新修洛龙河北岸入村道路的材料,将部分遗址批划为村民的宅基地)堆积高约5米,在地层下部的黑淤泥层中文化遗物丰富,发现有素面泥质红陶浅盘、平底及卷边小碗和少许人骨伴随其中。1987年复查时,发现有同类遗物,并在另外地层上部螺壳堆积中新发现了火葬罐碎片和人骨架。初步断定遗址地层下部为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同期贝丘遗址类型,上部有元明时期火葬墓存在。2007年6月,村民在开挖地基中采集到少量夹砂灰陶、泥质素面红陶、磨制石锛、铜手镯、残铜渣等器物。昆明市博物馆与呈贡文管所再次对其进行调查,证明江尾遗址上层有大量明清墓葬分布,下层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存在。2012年,区政府将其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江尾篆塘 从关岳庙碑、清嘉庆三年(1798年)夏五月《修建宁贞观功德碑记》《重修江尾村街道记》、民国八年《江尾开凿转(篆)塘记》碑的记述中得知,村北的篆塘为滇池航运的码头之一,货船可抵达昆明城大观河东的篆塘,客运货运往来其间。其中,《江尾开凿转(篆)塘记》碑立于关岳庙(兜底寺),刻于民国八年(1919年),青石材质,碑长120厘米、宽60厘米,正文12行,约535字,大楷行文。碑文简述:原江尾村,四通八达,唯水路不便,村北有大沟一条(当地称公私沟),上自秧田,下通滇池,属私产,用于捕鱼其内。经公推贤达热心者十余人,一面筹措资金,所占私人田地,代远湮没善功,故特置碑,以垂永久。深望后来善信,继起修建,惟善至宝,百世流芳矣。
村中传统民居坐向大多面向东南方向,具有光照充分,背东北风、西南风的特点,材质以石、土、木、草、砖、瓦为主,样式有三间四耳倒八尺、前三后三、两间两耳、两间一耳、闷气房等多种,多为一楼一底带天井式、无楼无天井式的土木建筑,风格不尽相同。其中,现存且较有特点的民居有:
李敏故居 位于大村中部,于1871年建成,为李敏童年时期生活的故居。坐西北向东南,为三间四耳传统民居,占地245平方米,面阔12米,进深5米,有灯笼柱础、鼓形柱础6个,石块铺垫天井,门头砖雕缠枝菊花纹。20世纪50年代作为生产大队办公用房使用,经遭火毁,后由生产大队在原址、按原结构样式重建。现为江尾社区老年协会用房,于2012年区政府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张近德故居 位于江尾大村北侧,至1913年历时5年建成,为“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传统民居有所变化:一是大门向南开,开在耳房与正房之间,下设砖柱拱门,门楣为通柱波纹顶;外有照壁,为西式做法;二是外墙使用砖柱,开拱形窗。内部仍为传统做法,正房与倒座皆为重檐,耳房为吊脚宫楼。该建筑为土、木、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67平方米,房屋布局为三间四耳加对厅,四脚落地,大小腰厦,正中有游春、天井、走廊,外面檐口为一砖三瓦走檐口,山墙造型是做成重沙帽头,形成四井口造型样式,高1丈9尺9寸。门、窗、阁子及内部装饰繁褥,雕龙画凤,随梁枋、挑檐桁枋、垫枋、雀替、抱头梁、下檐板、垂柱等,皆有精美的木刻、木雕图案,是区内少有的集“一颗印”建筑风格与西式建筑样式于一体的建筑精品。2011年11月24日,区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