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果宝珠梨

贡果宝珠梨

每一种可以叫作“乡愁”的情结,在广袤的大地上,一定能够找到它的精确坐标。

比如呈贡,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位于滇池东岸一个饼干大小的地方,四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在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实在不值一提,但生长在“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里的人,无论处境富贵还是贫贱,走过的路顺利还是坎坷,酸辣苦甜的滋味在生命的经络上一定会镌刻下一些涂抹不去的痕迹,伴随一生一世,我们就把这种情愫归集为乡愁。

呈贡龙潭山,是“昆明人”的发祥地,这是历史文献记载及文物印证早已定格了的史实,给滇池东岸的这方土地增添了厚重而悠远的荣光。说起这片土地上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美好食物,除了鱼米之乡的诸多代表,还有一种在滇池东岸“柴谷”坝子的缓坡地带,在氤氲润泽的五百里滇池水光山色间,历经近千轮季节流转的水果,让如今已是中年的我们,或是我们的上一代、上几代昆明人,能口口相传、手手相牵、心心相恋,一起品尝或珍存在记忆深处的共同的甜蜜乡愁。

这就是呈贡宝珠梨。

据说,呈贡宝珠梨元朝时曾为贡品,远送京都,此地因而得名“呈贡”。它是云南的梨中精品,拥有九百多年的种植历史。相传宋朝大理国时,大理高僧宝珠到昆明讲经,带来大理雪梨与本地优良梨树嫁接,经长期培育而成。宝珠梨果大形圆,皮色青翠,肉色雪白,肉质细嫩,多汁无渣,味甜香醇,外朴质而内金玉,人称“果中君子”“滇中梨王”。呈贡宝珠梨与闽广荔枝、吴越杨梅蜚声华夏,被分别誉为“梨王”“玉女”“星郎”。

在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星火璀璨的宋朝某个历史时段,信仰虔诚的宝珠大师,从大理国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滇池之滨,原本是为履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教化于民的佛家本分职责,其行囊中偏偏夹带了刻意从洱海湖畔小心采摘来的几枝雪梨,足以见得这位高僧修的不仅是口是心是灵魂,更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善行,是脚踏实地为百姓添衣加食拓宽耕织品类的善举,是“诵经千遍不及身边的好事做成一桩”的最好实践。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传说即便没找到宣纸上、石碑上确凿的记载,只是世代口口相传,也不会有人去用心质疑。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歌句式来表述应该可以这样道来:

你信或不信

宝珠梨遥远的来路

它就是从宋朝延伸而来

你见或未见

宝珠梨茁壮有力的枝条

它曾被一位高僧温柔抚摸

你尝或不尝

宝珠梨香甜的汁水

它就在呈贡的红土地上满溢

一个周而复始延续了成千上万年,关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日子酸甜苦辣的自然现象是:不用呼唤也同样不可阻挡,春天的梨花会一夜间漫山遍野纵情盛开,秋天的梨果会不知不觉长大成熟挂在黝黑的枝头,香味会飘得很远很远肆意偷袭人们的嗅觉开关,点燃人们回归故乡的冲动。除了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各种鸟兽虫豸都会毫无例外地,前仆后继去饱餐天地赐予的营养大餐,或是花蜜,或是雨露,或是果汁,或是树皮,大自然总是为所有盛放的生命之花准备了充足的生存盛宴;天地间无时不在上演和谐共处的泱泱大戏,不用鸣锣开道,不用盛装彩排,所有有缘的生命都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和意愿,踩着节气的鼓点,乘着自由来去的风雨,随时登台亮相或者自然谢幕。这些,根本不需要传说与记载,只管随着天地万物生命律动的节奏,索取或是放弃,新生还是消亡,只在须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