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历史印迹

一、诗文,历史印迹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续修《呈贡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县志)第三卷第4页载,海潮夕照在呈贡县城西南二里江尾村海潮寺。夕阳西下时,湖水波光,与铜佛像交相辉映,迸发金光万道,形成海潮夕照,蔚为奇观。传说,农历的初一、十五日傍晚或凌晨,会有一个铜钱大小的光斑,从大殿正中铜佛像的肚脐眼往上移动至眉心时,日、月就落入西山。

江尾村海潮寺碑,原立于村西侧海潮寺内,现存村北关岳庙(俗称兜底寺)内。此碑为青石,高1.54米、宽0.7米,罩首高0.46米、宽0.8米,两边浮雕二龙抢宝图案,“篆额建寺碑记”。碑面四周饰方回形纹。碑文楷书,共33行,每行13~53字,约1800字。四川按察使郡人刘文徵揖额,西山按察使郡人朱思明书丹,玄默道人刘万新撰文。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正文首行为“呈贡县江尾村新建海潮寺碑记”,内容为海潮寺建于滇池岸边等。向西,原有观音殿、金刚殿、三关殿,每殿均设有配殿和近20间厢房。前、中殿原有贴金箔的铜佛像20余尊,高2米。每当夕阳西下,滇池波光映照在金黄色的铜佛身上,更显得金光灿烂,加之海潮声不绝于耳,该寺因此得名海潮寺。1953年,据说将前殿、中殿的铜佛像拆除当作废铜出售,来筹资建设梅子抽水站,实为憾事。海潮寺于1995年拆除。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骚人墨客与海潮夕照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文理《海潮夕照》:

薄暮红轮耀大荒,琳宫焕发骇初旸。

桑榆未晩江头日,不用挥戈自举觞。

清康熙邑进士张旭《海潮夕照》:

昆水西头古竺林,婆娑江树夕重阴。

海潮倒涌衔山日,返照斜翻隔岸岭。

高下浪堆千尺雪,往来帆挂一帘金。

渔翁罢钓归舟缓,晚捕遥闻沧浪吟。

雍正邑举人李光贲《海潮夕照》:

日暮江头动晩潮,夕阳欲下水声骄;

含山残照光明影,欲海长虹影动摇。

几处阴岚收猎网,一琦霁色乱渔桡;

谁言此际堪惆怅,谱入烟波景自饶。

李奇《海潮夕照》:

昆池一望水平空,独恨西流不向东。

潮信何知添朔月,雨声惟解乡天风。

招提濒海藏龙气,钏鼓开堂报梵功。

最是晩来堪尽处,残阳未了尚留红。

文俊德《海潮寺招饮即席次韵》:

岚光宜近水中看,鸥鹭盟深对我安;

既许一陶归白社,何妨五簋间盘蔬。

调羹四座钦名手,击楫中流纵大观;

清梦不离昆海上,群峰历历秀堪餐。

除上所载,与呈贡村名、江尾、海子(滇池)及其周边环境有关的诗词还有四首:

郭廷梧《呈贡道中见海》:

昆明一望碧洋洋,水接云天云渺茫。

楼阁倒悬山寺远,旌旗斜拂鼓声长。

渔舟宴海烹鲜食,田父随村醉晚觞。

锁院静思知无补,暂将煕皞慰如伤。

湖广进士曹颖昌《呈贡县海子》:

荡漾昆阳水,苍苍入大荒。

帆良依草白,海气接天黄。

巨浪翻蛟窟,空滩聚马场。

此中繁宝族,贝阙有珠光。

昆明举人刘煜(字煦齐)《贡境村名》:

江尾回环护古城,乌龙远浦一舟横;

小庄地挹中庄秀,丰乐民歌可乐声。

绿缀松花春不老,黄垂梅子雨初晴;

王家订就兴隆谱,永勒石碑颂太平。

许伯衡《江尾甸勘田归登海宝寺》:

乘暇傍桡蜡屐便,登高一望水茫然。

青山点点孤帆外,白鸟翩翩落照前。

汉帝楼船空汗简,梁王台榭悉荒烟。

堪嗟世事戍蛮触,遮莫昆明尽作田。

新中国成立前,在海潮寺中办有一所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设完全小学,先后办过扫盲识字班、农民夜校、农中班、附设初中班。海潮寺及周边的房屋一度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全村人开大会、补渔网、晒粮食、看电影、文艺演出及体育活动的场所。从1970年起历时数年,在海潮寺及周边兴建江尾小学,生产大队在农闲时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们,用木头、石头、石灰、水泥、青砖、青瓦,以及师生们从滇池边挑来的沙子、田间地头拣来的石子建盖校舍,沿东、北、西边建成一层青砖、木梁、瓦屋顶的教室12间,在东北、东南角建有教师宿舍14间,一楼一底的教室2个、办公室4间。1980年秋撤销附设初中前,是办学规模最大的时期,有老师30人,就读学生7个年级17个班800余人。1984年,为完全小学,有教职工17人,学生11个班569人。2011年9月,因学校存在建筑安全隐患,经专业部门鉴定为危房,曾整体搬迁到呈贡实验学校办学。危险排除后又返回村中办学。2018年江尾小学搬迁至与龙街村、石碑村一路之隔的昆明师专附属小学呈贡海岸城分校合作办学,原校舍改建为民办普惠型幼儿园。

从前,在村子中、校园里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耍、做游戏。游戏名称有包剪锤、黑白手、白菜根、“红不红”、躲老猫、钻城门、猜中指、老鹰叼小鸡、打死救活、烂网捕鱼、报豆拣豆、抽草冲屁桩、抬轿子、狗犁田、赶马车、传猴子、弹豆花儿、弹脑瓜儿、弹蚌壳、猜东南西北、跳小关牛、斗鸡、老虎抱蛋、瞎子摸鱼、捉特务、打陀螺、弹珠珠、转拈转儿、滚铁箍、揍揍什么洋、连红、四角板、打麻栗壳、城棋、团棋、和尚棋、牛角棋、旱螺棋、石头棋、分棍拿棍、摆咕嘟馕馕、猜单双、牛角牛角打老鼠、划旱船、挑花绷绷、跳海牌、抓石子、抓蚌壳儿(抓弯儿弯儿)、簸箕团、跳绳、跳橡皮筋儿、叽里叽里鼠噜、一岁过大路、荡秋千……千百年以来,在民间身传口授、代代相传的儿童游戏虽不曾见史料记载,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折射出的是历史文脉的传承,记载着的是快乐幸福的童年。